浅谈中国文化之饮食文化
说起中国的饮食文化,或许很多人都会不以为然,认为这无非就是各地的特色小吃,或是宴客的满汉全席之类的。
然而,孰不知它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
一个小孩呱呱坠地,亲友要吃红鸡蛋以示喜庆。
“蛋”是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殷切厚望。
每个人从周岁开始每个生日都要“吃”,结婚时更要“大吃特吃”,到了六十大寿,觥筹交错地庆生宴更是不可避免的喜庆之事。
这些“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如被人打了嘴巴叫“吃耳光”,被人冷落叫“吃闭门羹”,混的不错叫“吃得开”,一时得志叫“吃香”……
中国人的吃不只是满足生理需要,它更有一种“醉翁之意不在酒”,蕴含一种深刻的社会意义。
亘古至今,中国的饮食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思想、一种境界,乃至一种哲理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如中国道家始祖老子云:“治身养性者,节寝处,适饮食。
”其体现一种追求雅饮与雅食的意境。
又如孔子所说“君子食无求饱,安无求居,敏于事而慎于言”,“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兼者不受嗟来之食”。
体现一种以浪漫主义的态度,追求饮食的精神享受。
虽说中国饮食文化不单单只是在于各地的特色小吃,但各地不同的饮食文化也不可忽视,因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地区的地理、气候、产物、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信仰等不同,形成了有着不同风格的地方菜系,他们共同创造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每一个菜系都代表了每个地方的风味特色、饮食口味。
晋代张华就在《博物志》中说:“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
”说明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就会形成了独特的菜系:山东鲁菜系、四川川菜系、江苏苏菜系、广东粤菜系、湖南湘菜系、浙江浙菜系、福建闽菜系、安徽徽菜系。
谈论中国的饮食文化,就要炫耀一下中国菜的雕刻工艺。
中国菜的雕刻工艺源于先秦的“雕卵”,到了汉魏有“调酥油”。
进入唐宋,技术就更加精湛了。
宋代的杨真人能用西瓜皮雕刻成人物、花卉、虫鱼的摸样,精巧可爱。
食雕能在菜肴上写字作画,甚至于雕花。
如在煮熟的猪蹄膀或五花肉,修成图形或椭圆形、正方形或长方形,或在其皮上刻出字样和花边,或是一些菊花、大丽花等花卉。
更有在煮熟的乳猪腿的皮上戳出鱼鳞花。
同时,中国菜粘砌的工艺多用于果品的造型。
唐时已有一种面塑艺术,著名的烧尾宴中就有一组“素蒸音声部”的面食,用面塑成70个蓬莱仙子,载歌载舞,栩栩如生,华丽壮观。
当看到这一个个艺术品时,心中会油然而生一种敬佩,感叹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然而让我更觉不可思议的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饮食礼仪。
中国的饮食礼仪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
根据文献我们可知道,至迟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
同时,这种饮食礼仪也成为文明时代的重要行为规范。
对于饮食礼仪的分化,我们一般分为宴饮礼仪、待客礼仪与进食礼仪。
这些饮食礼仪的形成不单单一种形式、规范,更重要的是在其中的人与人的一种交流、联系,人的地位身份的表现。
在此所说的中国饮食文化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其博大精深,涵盖了方方面面,它不仅只是简单的吃吃喝喝,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品味、享受。
参考文献:《中国文化全知道》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本科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化概说》
课程主讲人:许云和
课程开设单位:文学系
论文题目: __浅谈中国古代文化之饮食文化___
系别:文学系
专业:广告学
姓名:赵斯婷学号 091012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