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前言交通运输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中一个重要部门,在综合运输系统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但是目前道路交通安全状况令人堪忧,自汽车问世以来,全球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累计达到上千万人,而且还在不断增多。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交通流量迅猛增长,但是,道路基础设施较差,道路上人车混行,公众安全意识淡薄、交通管理水平较低,事故急救能力较差,道路交通事故不断增加,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严重的社会问题。
如何提高道路交通安全,降低道路交通事故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疾病伤害研究报告中,预测从1990年至2020年将发生很大变化:在全球主要死因排序中,道路交通事故伤害将上升为第六位;全球道路交通事故伤害死亡人数将从100万增加到234万(占所有死亡人数的3.4%);在中等和低收入国家,道路交通事故死亡平均将上升80%左右,而在高收入国家将下降30%左右。
2002年,全国公路交通管理部门共受理道路交通事故77.3万起,死亡人数达到10.9万人,受伤人数56万人,而同期我国的汽车保有量之占全世界的1.9%,道路交通事故的死亡数却占全世界的15%左右。
目前,我国城市年均车祸死亡率为每一万辆车死亡50人左右,分别是日本的26.5倍和美国的17.8倍。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状况相对于世界水平要差的多,道路交通事故所造成的损失也比较高。
近十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人口剧增,据推算,到2010年,我国城市人口可达到6.5亿人左右,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0%,因此,在未来的10年里,我国城市人口和产业规模将迅猛增长,大批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交通需求、城际间的交通量也随之扩大。
虽然我国连续加大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但与机动车的增长速度相比,公路建设的发展仍相对滞后,远不适应人们对机动化的需求,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道路交通事故最为严重的国家。
通过以上对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现状以及与国外的交通安全现状对比分析,我国整体道路交通安全水平处于落后状态,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来提高我国的道路交通水平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因而,研究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十分具有现实意义。
第一章城市道路交通安全概述1.1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定义城市道路是位于城市规划建筑线之间,用于城市交通,备有运输管理和公共福利等地上地下各种设施的公用地带。
道路交通安全与否是建立在对道路交通事故定性分析认识的基础之上。
在道路交通系统中,如果对交通工具使用不当或因其他什么原因,就可能造成人员的伤亡及经济损失。
若发生这样的情况,人们就认为不安全。
若此类事件多次发生,人们就认为是非常不安全。
然而,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和一定的时限内发生或极少发生交通事故,则认为是安全的。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是关系人们生命财产的重大问题,通常是指道路交通对人不产生危害、不导致危险、不带来损失、不发生事故、道路交通秩序良好、通行效率高。
1.2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影响因素城市道路交通事故是在特定的交通环境影响下,由于人、车、路、环境诸要素配合失调偶然发生的。
因此,分析城市道路交通安全主要是分析人、车、路、环境对其的影响。
人,主要包括道路上的行人和车辆驾驶员,他是道路交通动态要素中的主体。
所以,离开人的交通行为,是不可能造成交通事故的。
而车,主要指机动车、非机动车、畜力车、残疾人专用车等,一般来说,由于人的因素,才使车辆发生了交通效应,从而使车成为了交通事故构成的主要因素。
而道路是交通体系中的必要条件之一,构成交通事故的必要条件的环境往往被称为交通事故的诱发条件。
如果单纯从人、车、路、环境而言,是四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这四者在交通系统中有着相互协调、互相依赖、互相作用的密切关系,其中任何一个要素失调,都会导致交通事故以某种形态发生。
因此,要保证交通安全,取决于各要素的完善程度。
1.2.1人的因素人既是交通事故的制造者,又是交通事故的受害者。
同时,人是交通安全中的一个能动因素,所以人是交通安全的主体。
人对交通事故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身的生理、心理状况等不符合交通安全的要求;自身违章行走、违章操作、违章装载、违章行驶等酿成事故;对他人的交通动态及道路变化、气候变化、车况变化、观察疏忽或措施不当等引起交通事故的发生。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中研究人的因素主要是研究驾驶员的行为,主要是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反应、分析和操作三个环节上出现了错误。
1、反应迟缓按其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注意力在其他事情上,没有及时发现紧急情况;(2)认为自己车前后没有其他车辆和行人的威胁。
这是由于心理上或生理上的原因,没有能够充分掌握情况或者驾驶时思想不集中,和人谈话或东张西望的结果。
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把注意力放在其他事情上的心理原因有:(1)家庭和工作单位的烦恼;(2)交通阻塞引起的长时间缓慢驾驶;(3)强行超车和挤进汽车行列后的烦躁、焦急驾驶等等。
注意力放在其他事情上的生理原因有:(1)疲劳过度;(2)睡眠不足;(3)饮酒过量;(4)身体健康情况不佳等潜在原因。
2、判断失误日本统计,由于驾驶员判断失误引起的交通事故,约占交通事故总数的35%。
这类事故按其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凭自己的想象判断对方的行动;(2)看错了道路的形状和线性;(3)看错了对方车辆的速度和与对方车辆的距离;(4)对自己的驾驶技术过分自信;(5)搞错了自己的汽车的性能、速度和长度。
3、操作失误由于操作失误引起的交通事故,按其内容可以分为:(1)由于驾驶技术不熟练而发生的操作失误;(2)由于情绪不安而发生操作错误;(3)由于对车辆维护不良,致使制动或回避动作不充分而发生操作错误等。
操作上的错误,大多数与反应、判断的迟缓或错误有直接关系。
4、驾驶员的操作水平和年龄层次驾驶员的操作水平是对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很大,也是交通事故成因的一个主要因素。
如果将驾驶员分成“职业驾驶员、非职业驾驶员和非驾驶员”,一般认为,经常开车的驾驶员比非职业驾驶员在车辆操作上要熟练,应该说,肇事的概率前者要小,同理,非驾驶员的肇事率相对要高,初步统计全国有35015215人(1995年统计数据)职业驾驶员肇事次数为173151次,按职业驾驶员人数占全国驾驶员总数的70%计,职业驾驶员肇事人数占职业驾驶员总数的0.7%,非职业驾驶员的肇事次数为45875次,占全国非职业驾驶员人数总数的1.64%,可见非职业驾驶员肇事率比较高。
驾驶员的驾龄也是交通事故原因分析时的一个重要因素。
驾龄跟肇事次数的关系见下表。
表1 1995年不同驾龄的驾驶员肇事数统计表一、车辆因素车辆是现代道路交通的主要运行工具。
车辆技术性能的好坏,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
由于车辆技术性能不良引起的交通事故比例并不大,但这类事故一旦发生,其后果一般都是比较严重的,这类事故的起因通常是由于制动失灵、机件失灵和车辆装载超高、超宽、超载及货物绑扎不牢固所致。
另一方面,由于车辆行驶过程中,各种机件承受的反复交变载荷,当超过一定数量也会突然发生疲劳而酿成交通事故。
除此之外,由于一些单位维修制度不完善、不落实,车辆检验方法落后,致使一些车辆常常因带病行驶而肇事,这也是车辆本身造成事故的原因。
据典型调查统计,现有运行车辆中有50%左右属于机构失调、带病运行,特别是个体车辆更为严重。
但是,在交通事故中,车辆的种类和性能也给予驾驶员一定的难度或错误驾驶的诱导。
近年来,世界上机动车的发展速度很快,首先是汽车的操纵难度有了明显的改善。
同时,汽车的加速性、最大速度和爬坡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加之我国的道路条件也有了明显的改善,驾驶员在这种条件下缺乏驾驭高速车辆的能力。
同时,现代车辆上的视觉减速功能、操纵的容易化等往往是诱导驾驶员超速行驶的原因。
另外,车辆种类的多样化使驾驶员对所驾车辆的功能并不熟悉,而我国又缺少对机动车的新技术、新功能的培训和咨询部门。
二、道路因素道路交通的安全取决于交通过程中人、车、路、环境之间是否保持协调,因此,除了前两个因素以外,道路本身的技术等级、设施条件对交通安全的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它也可能成为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欧洲联合经济委员会对预防道路不幸事件的研究结论:70%道路交通事故是由于道路的缺陷所致。
三、交通环境因素驾驶员行车的工作状况,不仅受道路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到道路交通环境的影响。
道路交通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
硬环境包括道路交通标志、安全设施、噪声污染和天气气候等。
道路的设计车速一般由道路等级和线路地形所决定。
但许多高等级公路为节省投资,未设置完善的交通标志及安全设施,这样就造成驾驶者对道路的安全警戒意识松懈,而实际道路安全保证低,从而使事故更为严重。
噪声和天气气候也对交通安全有重要影响,比如在雨雪天、雾天等恶劣天气条件下,行车安全系数会随之下降。
软环境主要是交通管理(包括道路运营管理)。
目前有关交通管理的法律法规及安全体制还不够健全。
有些现存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管理条块分割和冲突现象仍然存在;道路交通管理和路政管理人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某些执法人员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执法水平低,执法力度不够大,执法易受人情和行政干预等。
更有甚者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
具体体现在突击性交通违章处罚和严管、周期性和运动性安全教育、交通安全宣传时紧时松等方面。
例如,严管超载则放松超速,治理超载则不管超速,治理超员则忽视超载。
这此社会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交通安全水平提高。
交通安全教育缺少全面系统性,目前尚局限于交通管理部门,尚未形成全民交通安全教育的局面。
交通安全教育存在交通管理部门着急,有力使不上劲;交通参与者着急,缺少社会安全意识;社会公众不满意而抱怨。
道路沿线的一些对视觉和听觉感官有强烈刺激的设置物如某些视觉效果过于强烈的广告牌、播放声音分贝过高的露天大屏幕等,可能会吸引道路通行者的注意力或造成某些心理的影响,在不经意中与其他机动车、非机动车或行人相撞,造成交通事故的发生。
因此,在城市道路沿线最好尽量排除对道路通行者会造成很大影响的噪音干扰和视觉干扰,确保交通环境的安全。
总之,交通环境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果不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交通环境,严峻的交通安全环境将难以适应交通事业飞速发展的需要。
1.3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现状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我国不少城市的交通越来越难以承受经济发展的重负,道路基础设施跟不上,交通量日益饱和。
目前,我国城市年均车祸死亡率为每一万辆车死亡50人左右,分别是日本的26.5倍、美国的17.8倍。
改革开放后,近十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人口剧增,据推算,到2010年,我国城市人口达到6.5亿元左右,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