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MOSFET-1-清华大学半导体物理与器件

MOSFET-1-清华大学半导体物理与器件

MOSFET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 etal O xide S emiconductor
F ield E ffect T ransistor
1. MOSFET的基本工作原理纵向结构:
金属-氧化层-半导体
横向结构:
源区-沟道区-漏区
四端(4个电极):
漏极D (Drain)
栅极G (Gate)
源极S (Source)
衬底B (Bulk ,
Substrate)
几何参数:W、L和t
OX
区域划分:有源区,场区
p
1.1 电流-电压关系
推导理想长沟MOSFET 基本的电流电压关系:
上图:强反型状态MOSFET 的坐标系统
V (y ) ——以源端为参考点的沟道电势V B =V S =0
V (y )
进一步分析电流饱和:
漏电压大于饱和漏电压后,沟道中的电势分布
V T=1V
•沟道夹断点的电势始终是V Dsat
•漏源电压大于V Dsat的那一部分(V DS−V Dsat) 全部降落在夹断区上。

•沟道电子一旦运动到夹断点,就会被空间电荷区反偏电压扫到漏区
沿沟道方向导带底的弯曲
沿沟道方向的电场分布
nMOSFET:V GS −V T = 2V
源端沟道电场随漏极电压的变化:
MOSFET 的水库模型
V DS = 0线性区
饱和区
考虑沟道长度调制效应:
漏极电流不饱和,输出电阻为有限值
实线:不考虑CLM
虚线:考虑CLM
V GS >V T V SB > 0
(()22B SB s A Fp V Q V q N φε+=参考公式(7.63)
三维能带图
V B=0, V S=V D =0
V B = −1V, V S =V D =0
三维能带图
加上衬偏电压后,需要能带更大的弯曲才能使表面反型,因此需要更大的栅电压,也就是说阈值电压上升了。

向的变化
实际情况:
MOS1(approx)和MOS2(exact)非饱和区输出特性曲线的比较
1.5 离子注入调整阈值电压离子注入工艺能够比
较精确地调整阈值电
压的大小
右图:典型的离子注
入形成的掺杂分布
•实线:离子注入后的
杂质分布
•虚线:退火后的分布•点线:用于计算阈值
电压的近似分布
根据注入深度x
i 的不同,分三种情况来分析:
①深注入x
i >> x d max(最大表面耗尽区厚度)
②中等深度注入x
i < x d max
③浅注入x
i
<< x d max
9第①种情形可以直接利用阈值电压公式计算。

缺点:提高了耗尽区靠近衬底一侧的掺杂浓度,增大了衬底电容;降低了沟道区击穿电压;阈值电压受衬偏的影响更加严重。

9第③种情形,相当于杂质全部位于表面无限薄的硅中。

薄层中离化的受主中心的作用与氧化层电荷相似,可等效于平带电压中增加了一个修正项。

浅注入的衬偏调制系数γ最小,但浅注入器件实际上很难做到。

1.6 亚阈值电流
MOSFET的一级近似认为:
>V T时,才能有漏极电流流过MOSFET 只有V
GS
这对大多数实际情况是
适用的。

但在某些应用
中,非常小的电流也是
不能忽略的,例如低功
耗IC或DRAM。

V GS<V T时的漏极小电流
称为亚阈值电流。

萨方程不适用于亚阈值区的原因:
9强反型近似中的关于耗尽层的假定不适用
z该假定认为:V GS≤V T时,Q n=0。

z实际上,Q n随表面势指数变化。

当栅电压低于阈值电压时,Q
指数下降,漏极电流也是如此。

n
z强反型时,由于|Q n|数值很大,计算|Q n|时可忽略V GS=V T时已经出现了的表面电子电荷。

9只考虑了漂移电流,未考虑扩散电流
在亚阈值区,扩散电流>>漂移电流。

亚阈值区导电与BJT中基区的电流传输有些相似。

MOSFET的表面势分布
(V
很小, p型衬底为零电势)
DS
(a)
(b)
表面为积累状态
(c)
(d)
表面为强反型状态表面为弱反型状态
(亚阈值区)
9在亚阈值区,漏极电压几乎全部降落在反偏漏衬结上,因此,漏极电流的漂移流部分可以忽略。

9自由载流子浓度沿沟道方向的梯度相当大,因此,亚阈值电流的主要成分是扩散流,类似于双极晶体管(BJT)的基区电流。

9栅极电压V
G 使半导体表面能带弯曲,降低了从源区
到沟道区的电子势垒,电子从重掺杂的源区(类似BJT的发射区)注入到p型表面区(类似BJT的基区),大部分注入的电子被漏区收集(类似BJT的集电区)。

9MOSFET亚阈值区与BJT导电的物理机制的区别:
z MOSFET亚阈值导电的注入是局部的,只发生在表面区域;
z BJT中V BE是外加的,MOSFET与之类似的电压
是沟道靠近源区一端的表面能带弯曲和源极电压
V S的差值。

载流子。

9降低S 的方法:
降低t OX ;降低衬底掺杂浓度N sub ;
提高衬偏电压|V BS |;降低界面陷阱密度D it 9S 的极限:理想情况下,C OX >> (C D +qD it ),n=1
S = 59.6 mV/decade
9室温(25℃)下,现代典型工艺制造的MOSFET 的S 值范围为70到120mV/decade 。

9对设计者来说,S 的大小非常重要,因为设计者需要用它来确定保证MOSFET 处在“关”态所需要的栅压
9例如:MOSFET 处在“关”态的标准是当V G =0时流过漏极的电流不超过V G =V T 时漏极电流的0.001。

如果给定了S ,就可以求出V T 的下限。

在MOS数字电路设计中,对ON/OFF电流比的要求限制了可用阈值电压的范围。

较低的阈值电压可以降低对电源电压的要求。

为达到某些电路要求的性能,可以用更为精细的工艺制造出两种不同阈值电压的n沟MOSFET。

这样,大部分晶体管的阈值电压较高,限制了关态电流,从而降低了静态功耗。

但是也有较小一部分晶体管需要在开启状态下能够提供较大的电流(保证高速工作),这些器件的阈值电压就设计的比较低。

为了获得高性能,必须付出的代价是较高的关态电流。

为了减小这些晶体管的泄漏电流,我们可以在这些晶体管不工作的时候,加上衬偏电压来提高它们的阈值电压。

1.7 电场对迁移率的影响
在前面的分析中,假设载流子迁移率是常数。

但实际
上,V
GS 和V
DS
分别在沟道中产生的纵向电场和横向电
场,都会对载流子的迁移率产生影响。

1.7.1 迁移率下降
MOSFET的漏极电流是可动电荷Q n在电场的作用下,沿着靠近表面区域移动的结果。

这些电子受到表面散射、受主杂质散射以及热声子散射的影响。

严格求解这些现象对载流子迁移率的影响是不可行的,但是,通过引入表面附近x轴方向的有效电场ℰ
eff
来作近似处理,可以得到比较简单的迁移率模型
Si-SiO 2界面和反型层边缘:
界面势垒和Si 导带势垒
反型层边缘
散射
•(18)式在较大的范围内都是成立的,在这个范围内载流子主要受声子散射的限制。

但是当其它散射机构占支配地位,比如在低温(77K)。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