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欧洲西部第一节欧洲西部自然地理概述一、欧洲自然地理环境(一)地理位置欧洲是欧罗巴洲的简称,面积1 016×104km2,是世界第六大洲。
欧洲的经纬度位置。
以欧洲大陆而言,大部分地区都位于36°~71°08′N,66°10′E~9°34′W之间。
欧洲大陆大部分位于北温带,位于寒带的面积也不大,这样的纬度位置成为欧洲以温带气候为主的气候特征的基础。
欧洲的海陆位置和洲际位置。
欧洲大陆位于亚欧大陆的西部,东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河-大高加索山脉-黑海海峡同亚洲分界,北临北冰洋,西濒大西洋,有白海、巴伦支海、挪威海、北海、比斯开湾、地中海等边缘海包围。
欧洲地处大陆西岸,三面为海洋环抱,形似亚欧大陆向西伸出的一大半岛,使大西洋和西风环流对欧洲气候具有深刻的影响。
(二)大陆轮廓及地形特征水平轮廓破碎、大陆东宽西窄、多半岛、岛屿和内海、边缘海是欧洲自然地理的一大特点。
欧洲的地形特征是以平原为主、冰川地貌突出。
(三)气候特征欧洲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属于温带气候,海洋性显著、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式气候典型是其主要特征。
欧洲的主要气候类型区包括;(1)极地冰原气候区。
(2)极地长寒气候区。
(3)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区。
(4)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5)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6)亚热带夏干气候区。
(7)高山气候区。
(四)河流与湖泊1、河流欧洲河流众多、水量比较充分,多国际性大河。
欧洲具有河流多、河网密、水量丰富、分水岭不高、通航里程长等特征。
长度在1 000km 以上的河流有伏尔加河、多瑙河、乌拉尔河、第聂伯河、顿河、伯朝拉河、莱茵河、北德维纳河、易北河、卢瓦尔河、维斯瓦河等。
其中,经济意义最大的是莱茵河、多瑙河和伏尔加河。
2、湖泊欧洲大小湖泊广布,但以北欧和阿尔卑斯地区分布比较集中,由于欧洲湖泊的形成主要与第四纪冰川作用有密切关系,因此湖泊比较集中分布在第四大陆冰川中心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及其附近的北欧地区和山地冰川中心阿尔卑斯山区。
二、区域性人地关系基本问题自然环境和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基础。
欧洲是率先大量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并因此进入近现代社会的一洲,也是较早发生资源枯竭、环境被破坏的一洲,同时也是较早注重保护资源和环境并取得较好成效的一洲。
(一)自然资源评价1、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欧洲土地总面积1 016×104km2,占世界陆地面积6.8%,是仅大于大洋洲的世界第六大洲。
但其人口总数(1998/1999年7.4亿)却占世界的12.3%,人口密度约为72/km2,仅低于亚洲,是世界上人口分布比较稠密,人均拥有土地资源(1.4hm2/人)较少的一洲。
2、矿产资源欧洲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铁、锰、镍、钾盐、铜、钨、铅锌、铝土、汞等矿种。
3、生物资源欧洲的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
欧洲自然植被以森林为主。
欧洲动物种类比较贫乏,大致可以分为苔原动物、温带森林动物、草原动物和亚热带森林动物四个类型。
4、淡水资源欧洲淡水资源丰富。
欧洲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
(二)欧洲的资源环境开发与保护总的来说,欧洲的自然资源比较丰富,自然资源比较优越,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
但是,进入工业革命时期后,欧洲率先揭开了人类大肆砍伐森林、开发工业矿产资源和污染环境的序幕。
二战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世界人口的增加,资源和环境问题开始突出,作为发达国家分布集中的欧洲率先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以自然为基础,人与自然对立的关系应当改变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相互依存关系。
第三、第四次科技革命为人类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环境提供了技术可能和经济可行性。
在欧洲,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便开始了降低消耗自然资源的过程,特别是欧洲发达国家重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重复利用,由此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1、欧洲五大地理区的经济发展特征(1)北欧。
北欧地广人稀,战前经济比较落后,战后经济繁荣、稳定,如今已成为欧洲经济发达、人民生活福利水平最高的地区。
北欧各国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和人文优势发展重点产业部门,形成了发达的水电、冶金、化学、优质钢、特殊钢、机械工业、造船工业、新技术工业、森林工业和食品工业等支柱工业部门。
北欧农业现代化、集约化、商品化程度高,畜牧业是主要的农业部门,渔业重要。
人口、城市和工农业集中分布于南部,特别是南部沿海地区。
(2)西欧。
西欧是近现代以来率先起步、工业化最早、老牌殖民宗主国集中之地,也是欧洲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
西欧地窄人稠,战后经济以中低速度扩展,拥有高度发达的工业和农业,外贸重要,具有众多世界意义的经济中心、工业中心、商业中心、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
西欧发展经济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多已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资本、技术和人才等优势的经济性资源。
工农业生产和人口主要集中在西欧大陆沿海、沿河和不列颠群岛南部及其沿海。
从英国的利物浦向东到欧洲大陆上的巴黎、荷比卢地区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区。
(3)中欧。
中欧资本主义起步较晚,19世纪后期以来进展较快。
现在是欧洲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工业发达,以重工业为主,大多以煤炭资源的开发作为工业基础;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畜牧业是农业的支柱部门或两者并重;工业、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内陆或沿河地带。
德国西部主要工业中心和城市是西欧工业带的组成部分,那里第三产业发达,工业制成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欧东、西部原社会主义国家与原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水平差异明显。
德国现在和可见的将来都是中欧乃至整个欧洲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4)南欧。
南欧历史悠久、古代文化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因素萌发早但进展较慢,战后以来一度是欧洲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加快了经济前进的步伐,工业以重工业为主,新兴工业崛起快,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园艺业、地中海果品业地位突出。
意大利和西班牙是经济大国,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希腊和葡萄牙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当高。
但是也存在着诸如阿尔巴尼亚、马其顿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国家。
(5)东欧。
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是地区(国家)分布不平衡。
政治地图和经济体制变化大,民族因素影响深。
各国经济政治联系紧密,20世纪90年代以前经济比较发达,90年代以来成为欧洲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地区,但是经济恢复的潜力大。
工业发达,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落后,农业重要,但发展滞后,结构是种植业畜牧业并重。
俄罗斯是东欧也将是世界潜在的经济政治大国。
东欧的工农业、城市和人口比较集中分布于中南部地区。
从波兰中部到俄罗斯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东欧工业带是欧洲传统工业地带的一部分。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经济格局的新变化第一,以欧洲共同体为基础,在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前提下,进一步“欧洲联盟”进军,因此,欧共体-欧盟成为整合欧洲经济的有效平台。
第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从世界超级大国衰退为欧洲一般经济大国。
一、欧洲经济一体化当今世界区域一体化中,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成就和水平是最高的。
“欧洲联盟”(即欧盟),是上述一体化组织中对欧洲经济一体化影响最深远、作用最直接的一个。
它以欧共体1991年12月11日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的“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的建立为标志。
1993年11月1日“马约”生效后,欧共体未就其称谓变更问题做出决定,但欧共体内和国际上越来越广泛地使用“欧盟”。
目前“欧共体”和“欧盟”均可使用,法律文件和对外签署协议仍需用“欧共体”。
欧共体总部设在布鲁塞尔。
欧盟在欧共体采取的一体化措施之上,于1993年1月1日已基本建成商品、人员、资本和服务自由流通的统一大市场。
关于对各类人取消边境检查的“申根决定”1995年3月26日在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西班牙、葡萄牙等七国之间生效,1998年4月1日在意大利、奥地利生效。
瑞典、芬兰、丹麦1996年12月19日在卢森堡签署“申根协定”,但至今没有实施。
英国、爱尔兰则因为内政原因尚未签署“申根协定”。
1994年1月1日正式成立欧洲货币局,1999年1月1日正式在欧元国启动单一法定欧元(EUR),2002年1月1日欧元进入流通,成员国货币已于2002年7月1日退出流通。
1999年12月,欧盟赫尔辛基首脑会议决定在2003年前建立一支5万~6万人的快速反应部队;1996年佛罗伦萨首脑会议通过的“欧洲警察”组织公约,规定在2004年前逐步形成共同的移民和避难政策,1999年的坦佩雷首脑会议要求成员国相互承认司法判决,并在2004年前建立统一司法区,使欧盟在司法和内政合作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欧盟推动欧洲一体化进展的次序是以内环(目前欧共体15国)为核心,中环(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作依据,外环(波罗的海三国和东欧)作基础逐渐向外圈层扩大:首先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余下的成员)纳入,然后将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和中欧东部国家、最后将东欧国家囊括在内,从而形成统一的“欧洲合众国”。
欧盟是完善中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级形式,其更深层次的发展阶段是“欧洲合众国”——类似于联邦制的完全的区域经济政治体。
第三节欧洲主要国家一、英国(一)岛国地理环境特征英国是世界著名岛国,也是欧洲最大的岛国,面积244 100km2。
英国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北部及附近许多小岛组成。
其中大不列颠岛是欧洲第一大岛,约占英国本土面积的94%,该岛又由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三部分组成。
英国虽是岛国,但并远离大陆,仅隔不宽的英吉利-多佛尔海峡(拉芒什-加米海峡)同欧洲大陆相望,并与欧洲大陆有海底隧道相通。
岛国地理位置对英国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英国境内多低山、丘陵。
英国海岸线长达11 450km,多属于下沉海岸。
沿岸多海湾、岬角、半岛和岛屿,海岸曲折,多优良港口。
伦敦、利物浦、曼彻斯特等都是重要港口,有利于对外贸易。
英国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英国雨水充足所以河网稠密,河流短小。
英国人口6 010万人(2001年),主要为英格兰人(占总人口的83%)、苏格兰人、威尔士人和爱尔兰人。
人口密度248/km2,是世界上人口稠密国家之一。
全国89%的人口集中在城市,全国人口的一半居住在伦敦至兰开厦一线地区。
人口密度最大的是伦敦,苏格兰人口最稀少。
(二)能源资源优势英国是欧盟中能源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其煤炭资源十分丰富。
煤炭工业是英国最古老的工业部门之一。
英国于20世纪60年代在北海发现石油和天然气,英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因此而发生巨大变化。
核电是英国又一个发展较快的能源工业。
(三)三大产业兴衰演化1、第一产业中世纪的英国可以粮食自给,羊毛等畜牧业产品有剩余供出口。
1846年英国国会通过取消保护国内农业的谷物条例,实行农产品自由贸易,农业开始不断走下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