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农牧措施的定义:在水土流失发生区,采用相应的农业和牧业措施,保护、改良和利用当地的水土资源,达到蓄水、保土、保肥目标,提高土地生产力,进而提高农牧业产量,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土壤吸湿水:土粒表面的吸附力从大气和土壤空气中吸附气态水,附着在土粒表面成单分子或多分子层。
吸湿系数:当空气相对湿度94~98%时,达最大值称最大吸湿量或吸湿系数土壤膜状水:在土壤中可极缓慢的移动,(0.2~0.4mm/时)。
由于速度太慢,远远不能满足植物对水分的需求,所以只有部分可被植物吸收利用,另一部分成为无效水。
萎蔫系数:当作物无法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而呈现永久凋萎。
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
水毛管上升水:地下水籍毛管力上升进入并保持在土壤中的水分。
毛管悬着水:当地下水位较深,不受地下水影响,靠毛管力将降雨或流水保持在土壤土层。
土壤重力水:土壤水分含量超过田间持水量,过量水分不能被毛管吸持,而在重力作用下沿大孔隙向下渗漏成为多余的水。
土壤通气性:指土壤空气与近地层大气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和交换的速度。
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含义:就是通过外界的机械力量来改变土壤的物理性状,调节土壤松紧度、土壤表面状态和耕层内部土壤的位置,创造适宜作物生长的土壤水、肥、气、热状况,从而控制水土流失,调节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技术措施。
初级耕作措施又叫基本耕作措施。
是指入土深、作用强烈、能显著改变耕层物理性状、后效较长的土壤耕作措施。
一般在种植作物播种之前进行。
次级耕作:次级耕作或称表土耕作,是配合基本耕作措施使用的入土较浅、作用强度较小,旨在破碎土块、平整土地、消灭杂草为作物创造良好的播种出苗和生产条件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中耕:是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或灌溉后进行的表土耕作措施,能使土壤表层疏松,能很好地保持土壤水分,减少地面蒸发。
在湿润地区,或水分过多的地上,还有蒸散水分的作用。
等高耕作:在坡耕地上沿等高线进行犁耕和作物种植,以保持水土,提高抗旱能力的农业耕作方法。
少耕法:少耕是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或在全田间隔耕种、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
免耕法: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作物生育期间也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区田方法:就是在坡耕地上沿等高线犁成水平的沟和垄,将作物种在垄的半坡上,在沟中每隔一定距离作一土挡,以蓄水保土。
轮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于一定的年限内,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牧草的种植方式。
水土保持栽培技术:是指在同一地块上种植不同性质的作物,利用它们成熟期的不同或植株高矮疏密的不同来增加地表覆盖,防止水土流失,增加产量的栽培种植技术。
限制因子律当增加一个因子的供应时,可以使作物生长增加,但在遇到另一个生长因子不足时,即使增加前一个因子,也不能使作物增产,直到缺少的因子得到满足,作物产量才能继续增长。
草地退化:是草地在外因和内因的作用下,引起的一种逆行演替。
我国土地资源特征:(1)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2)地形地貌复杂,山地多,平地少。
(3)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4)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
我国耕地资源存在的问题:1、耕地总量多,但人均耕地少;2、耕地资源严重失衡:(1)水田、旱地构成不合理(2)平耕地、坡地构成不合理(3)地力构成不合理;4、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盐渍化严重;5、肥力衰竭;6、耕地污染严重,因自然灾害而引起的受灾成灾面积大;7、不合理占地严重。
农地水土保持的作用:1、改善土壤抗蚀性能;(1)减少雨滴击溅侵蚀;(2)减少径流量,降低径流速率;(3)改良土壤结构。
2、局部改善小地形,消除坡面径流,增加入渗;3、改善光热分布。
农地水土保持的研究内容:1、农业自然资源高效利用的原理与途径;2、农地退化类型分析;3、综合治理体系建立;4、土地利用规划。
农地水土保持的经验:1、加强耕地的保护与利用;2、重视轮作制,强调农牧结合;3、重视作物品种的选择;4、综合开发利用山地。
土壤吸湿水特点:受土粒的吸力大,排列紧密,不能自由移动,无效水。
土壤吸湿水影响因素:大气湿度愈大,吸湿量愈大;也与质地有关,质地愈重,吸湿性愈强,吸湿量也愈大。
土壤毛管水特点:(1)可以自由移动;(2)溶解养分能力;(3)植物有效。
影响通气性的因素:<1>.土壤孔隙状况:当孔隙度高,且通气孔隙多时,气体交换加快,通气性好。
〈2〉水分含量:旱地中,水分含量高时,可阻断通气孔隙,降低通气能力,故水分含量低时,土壤通气性好。
土壤通气性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 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 A、土壤空气中氧气的含量>15%, 此时根长色浅,根毛丰富,吸收力强. B、当土壤空气中氧气含量<10%时,根系发育受阻,根短色暗。
C、当土壤空气中氧气含量<5%时,根系停止生长,根系易腐烂。
(2)影响种子萌发严重缺氧时, 种子的呼吸作用受阻,发芽率降低,种子腐烂.(3)影响有机养分释放。
通气性,好气性微生物活性,从而影响有机养分释放.影响养分的有效性.(4) 影响土壤环境通气不良时,易积累还原有毒物质, 土壤环境不利于根系和微生物的生长土壤水、气、热的关系1. 土壤水和空气土壤水和空气共存于土壤孔隙,它们之间有着相互消长的数量关系。
当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时,其大多数大孔隙充满了水分,造成土壤的通气状况不良。
当土壤含水量进一步降低,有许多毛管孔隙为空气充满。
这时容易造成土壤水的供应不良,形成植物的旱害。
2. 土壤水和土壤温度湿土温度上升慢,下降也慢,不同土层深度的温度梯度也比较小;干土温度上升快,下降也快,而且不同土层深度的温度梯度也比较大。
3. 土壤热量对土壤水、气的影响当土温较高时,土壤的蒸发量也较大,土壤易于失水干燥,易于通气。
土壤不同层次中的温度梯度还可引起土壤水分的运动,即从热处向冷处的运动;特别是土壤冻结时可导致上层滞水,促使土壤过湿和通气不良。
土壤耕作的作用:1、松碎土壤2、翻转耕层3、混拌土壤:4、平整地面5、压紧土壤翻耕作用:翻土可将原耕层上层土翻入下层,下层土翻到上层,利于翻埋有机肥和秸秆残茬、杂草、病菌;松土使原来较紧实的耕层翻松;碎土犁壁有一曲面,犁前进的动力使垡片在曲面上破碎,进而改善结构。
翻耕方法A、全翻垡B、半翻垡C、分层翻垡法次级耕作1、耙地2、耱地3、中耕4、镇压5、起垄6、作畦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种类:(1)以改变微地形为主的水土保持耕作措施(2)以增加地面覆盖为主的覆盖耕作法(3)以改变土壤物理性状为主的少耕、免耕法。
少耕覆盖法作用:(1)改良土壤水分状况;(2)改土培肥;(3)防除杂草;(4)增产效果显著。
少免耕法松土原理:①根系松土,作物的根系腐烂后,留下大量孔道,时间愈长,通道愈多。
但一经翻耕,全部破坏。
②蚯蚓松土,蚯蚓不断挖掘的孔道、疏松土壤、创造良好的耕层。
③结构松土,保护性耕作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有利形成稳定疏松的耕层。
不容易压实。
④胀缩松土,土壤冬冻春融,干湿交替,使土壤趋向疏松、孔隙度增加。
轮作技术措施:在轮作的农田上,把作物安排为前后栽植顺序是轮作方式。
轮作方式之中种植一遍所历经的时间称为轮作周期。
养分归还学说(1)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带走一定量的养分,随着收获次数的增加,土壤中的养分含量会越来越少。
(2)若不及时地归还作物从土壤中失去的养分,不仅土壤肥力逐渐下降,而且产量也会越来越低,严重时会寸草不生。
(3)为了保持元素平衡和提高产量,应该向土壤施入肥料。
最小养分律(1)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制约着作物产量的提高。
(2)最小养分会随条件改变而变化。
(3)只有补施最小养分,才能提高产量。
土壤培肥的途径:一、广开肥源二、使用有机肥料三、发展绿肥牧草四、秸秆直接还田五、合理施用化肥合理施肥应考虑的条件:(一)施肥与气候条件的关系(二)施肥与土壤条件的关系(三)施肥与作物的关系(四)施肥与耕作栽培的关系(五)灌溉条件与施肥的关系(六)肥料性质与施肥的关系植物的抗旱性及其抗旱机制(一)植物的抗旱性:是指在干旱条件下,植物具有不但能够生存,而且能够维持正常的或接近正常的代谢水平进而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进程的能力。
(二)植物的抗旱机制:(1)避旱型:时间上的特点,使植物在严重的水分亏缺发生之前,植物就已经完成其生活史。
(2)御旱型:植物在干旱逆境下保持植株组织内部高水势的能力,主要通过减少蒸腾、增加吸水来实现。
(3)耐旱型:是指植物受旱时,在较低水势下,通过调整本身的代谢反应阻止、降低或修复由干旱造成的损伤,以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提高作物抗旱性的途径:1、选择耐旱之品种1)、选择耐旱品种及作物时,要结合当地自然条件,使作物生育期与当地水、肥、气候条件相适应。
2)、选择耐旱品种及作物时,要注意提纯复壮当地品种。
3)、选择耐旱品种作物同时,必须应地制宜,调整作物布局,安排好轮作制度。
2、坚持抗旱栽培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使供水和需水在季节上相协调。
3、抗旱锻炼人为创造不同程度的干旱条件,提高植物的抗旱性,对干旱的适应能力。
4、合理施肥:多施P、K肥。
草业措施的作用:(一)、蓄水保土,减免侵蚀1、生长迅速,枝叶繁茂,可避免雨滴直接击溅地表;2、株丛加大了地表粗糙度,可滞缓径流,拦截泥沙;3、根系固结土粒,增加土壤的抗蚀性;4、枯落物及根系的分解,改善土壤结构,增强抗蚀性。
(二)、改良土壤,提高地力;1、枯落物及根系的分解,增加了封中的有机质含量,有效改善土壤养分状况;2、豆科牧草的根瘤固氮作用,使土壤中氮素含量增加;3、根系使土壤疏松,增加了土壤的渗透性,改善了土壤的水分状况,提高了地力;4、具有耐盐碱的特性,可用来改良盐碱地。
(三)、提供三料,促进多种经营;发展牧草业是解决三料俱缺的重要途径,通过人工种草,合理经营和改良天然草场可形成以草促牧,以牧促农,农牧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种子的处理(一)种子清选(二)浸种(三)硬实处理(四)去壳、去芒(五)根瘤菌接种豆科和禾本科牧草的水保作用区别:1、发挥蓄水保土效益的时间不同;2、固土深度不同;3、改土能力不同;4、对土壤的庇护作用不同;5、抗逆性不同。
----11水保考试办编213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