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齿轮减速器的检修工艺及质量标准
1.1.1检修内容
a.清理检查箱体及箱盖。
b.检查测量齿轮磨损及啮合情况,进行修理或更换。
c.检查测量轴承磨损情况,内外套有无松动,必要时进
行更换。
d.检查修理油面指示器。
e.消除设备漏油。
1.1.2 检修工艺
a.拆卸减速器上盖,用柴油或煤油清洗检查箱体有无裂纹和异常现象。
b.打好装配印记(记号应打在容易看到的侧面,不能打在工作面上),拆卸轴承端盖。
c.拆卸上盖螺栓,并检查螺栓有无残缺裂损,将螺母旋到螺杆上妥善保存。
d.将上盖用顶丝顶起,应先检查有无漏拆的螺栓和其它
异常情况,确认无误后,将上盖吊起,放于准备好的垫板上。
e.用塞尺和压铅丝法测量各轴承间隙,每套轴承应多测几点,以最小数值为该轴承的间隙值,并做好记录。
f.将减速机内的润滑油放净,存入专用油桶。
g.齿轮的检修,将齿轮清洗干净,检查齿轮的磨损情况和有无裂纹、断齿、点蚀现象,轻者可修理重者需更换。
h.利用干分表和专用支架,测量齿轮的轴向和径向晃动度。
如不符合质量要求,应对齿轮和轴进行检查修理。
i.转动齿轮,观察齿轮啮合情况和检查齿轮有无裂纹、剥皮、点蚀等情况,用钢棒敲击法,检查齿轮在轴上的紧固情况。
j.用塞尺或压铅丝的方法测量齿顶、齿侧的间隙,并做好记录。
k.用齿形样板检查齿形。
按照轮廓制造样板以光隙法检查齿形。
根据测试结果,判断轮齿磨损和变形的程度。
l.检查平衡块有无脱落。
m.齿轮需要从轴上卸下时,可用压力机或齿轮局部加热法卸下。
n.齿轮各部尺寸的校核,新齿轮应校核各部尺寸与图纸相符,主要尺寸的测量方法如下:
a)用游标卡尺测量齿顶圆直径da
只有当齿数Z为偶数时,才能只直接测出齿顶直径,如果齿数为奇数时,卡尺一端卡在两齿顶的平面上,测得数值D小于实际齿顶圆直径da,应乘以校正系数K,即da=K·D,K值见表12—1。
表12—1 奇数齿齿轮顶圆直径校正系数K
全齿高可用深度尺直接测出,也可以先测出齿顶圆da,齿根圆再按公式计算
h=1/2(da-df)
c)近似测量周节P
对较大的齿轮可用游标卡尺或钢板尺直接进行测量。
d)测量齿轮内孔、键与轴颈
其配合公差均应符合图纸要求
o.齿轮出现下列情况时应更换新齿轮
a)点蚀面积沿齿宽、齿高超过60%;
b)齿厚磨损超过原齿厚75%;
c)轮齿部分或整齿折断;
d)轮齿出现严重胶合划痕或朔性变形。
p.圆柱齿轮面接触斑点如表12-4。
q.圆弧齿轮的齿形绝对禁止锉、磨或刮,跑合后的圆弧齿轮应配对,不允许再调换,也不允许调换调整垫或其它零件,以免啮合的相互位置发生变动。
r.吊出齿轮部件
a)在齿轮啮合处打好印记
b)吊出齿轮、取出轴承端盖和轴承外套。
c)吊出齿轮后,放在干燥的木板上,排放整齐、稳妥、
防止碰伤。
s.轴的检查与修理
a)检查轴的各处尺寸是否符合图纸要求,有无变形和裂
纹,螺纹、键槽处有无缺陷。
b)测量轴的弯曲、可以在车床上进行,在平台上测量轴
弯曲时,将轴两端装上轴承,用“V”形铁支好,使轴保持水平状态,不许有轴向窜动现象。
把轴分成几个测量段沿圆周方向分成八等分,画出标记,用干分表
逐级测量,反复进行取得准确读数,有条件的可以用
几块表同时测量,同时读数,然后将测量值绘制成弯
曲曲线图、如图12—1。
(a)—截面图上逐点填写千分表的读数
(b)—轴的支架方法
(c)—绘制弯曲曲线图
c)轴的校直
(1)捻打直轴法:
直轴时,将弯曲的凸处向下放在坚硬的支柱上,轴下应垫有硬木块或退过火的铜垫,用专用工具将靠近支柱的轴头固牢,另一头轴承拆下,使轴悬空,必要时挂上重物或用螺栓加压,使弯处的组织伸长。
捻打时,不要用重力打而是振
动,使内部分子凝聚力减低,当轴的直径和弯曲度都不大时,捻打直轴可不必挂重量加压力。
如图12—2(a)
1、干分表
2、弯曲的轴
3、捻打部位
4、专用工具
5、
平台
6、支柱
7、捻棒
8、轴头
一般用硬钢作捻棒,用手锤打捻棒,仅用锤本身的重量落上即可,振打的范围为圆周的三分之一,由中间起始,分左右均匀移打,中间部位打的次数多些,越到两边打的次数越少,边打边监测弯曲变化,不要打过头,不可操之过急,避免把轴面打出痕迹,如图12—2(b)。
若弯曲发生在轴肩处,应用专用的捻棒振打轴肩处,捻棒圆弧应与轴肩圆角相符,如图12—2(C)
(a)——轴的直径和弯曲度不大时的直轴方法;(b)——轴受捻打的范围;
(c)——弯曲发生在轴肩处的直轴方法。
(2)局部加热直轴法
此方法是以轴的凸起部位进行局部加热。
加热区域的尺寸,加热时间的长短,加热深度的大小均匀应根据弯曲度的大小和加热直轴的经验决定。
加热区应是椭圆形式长方形,一般尺寸选择如下:长度为圆周的四分之一或0.3D宽度(沿轴向)一般为30~40mm或(0.10~0.15)D,使用头号火嘴时,规定的加热时间与轴的直径和弯曲度有关,见表12—2(表内的时间是最小值,供第一次加热用,第二次加热时,应根据第一次加热的具体经验和轴的弯曲度变化值而定)。
表12—2 局部加热直轴法规定的第一次加热时间
(min)
直轴的程序如下:将弯曲轴凸起的部分朝上放置在专用支架上,用石棉布将加热部位的轴整圈包好,然后把轴上部的石棉布按加热区域的尺寸去掉,成一椭圆或长方形孔,再用石棉板按同样尺寸和形状作一孔复盖在石棉布上,轴的下半部分稍浸水,使用头号火嘴的氧气烤把,氧气压力要保持在0.5Mpa(轴的直径弯曲度小时,也可采用较小的#2#3火嘴加热),加热时应当从石棉布孔的中间开始,然后逐步扩展到轴所露出的全部表面,火嘴不准停止在某一部位不动,应均匀地、周期地移动火嘴,使加热部位的温度达到600~700℃,即呈暗樱红色(时间长短可参照表11-2或根据经验决定)。
加热完毕后立即将加热部位用于石棉布盖上,使轴自然均衡冷却下来,冷却到50~60℃时可将石棉布去掉用空气加速冷却。
冷却到室温后用干分表测量轴的弯曲,画出新的曲线图,若没有达到要求的数值时可重新加热,局部加热直轴法要求直过头0.05~0.08mm(这个数值在退火过程中往往减少或全部消失)。
轴直完后,应迅速进行退火,可以局部退火,也可以全部退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