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生作文应从仿写开始【摘要】:乡村小学生见识少、知识面狭窄、家长文化水平低、语言环境不好等等一系列的因素制约着乡村孩子的写作水平。
本文笔者试着以范文为例子,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把学生的目光从书本引向生活寻找自己的影子,进而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乡村小学生;作文;仿写作文就是生活的艺术再现,只不过是把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
因此作文的最终目的还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笔书写自己的生活,因为生活才是创作的源泉。
而乡村小孩见识少、知识面比较的狭窄、家长文化水平不高、语言环境不是很好,所以说乡村孩子想把作文写好,是有一定难度的。
在作文时往往会出现大脑一片空白,无从说起的现象,可见是在选材方面遇到了难题。
此时,老师的指导作用很重要,以范文为例子,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把学生的目光从书本引向生活寻找自己的影子。
此时,作文的仿写在作文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作文仿写的意义作文的仿写就是仿照例文(可以是给出的例文,也可以是曾经阅读过得例文)的样子写作文,把学到的写作知识直接转化为写作技能的一种作文的习作方式。
一般来说,仿写都要经历从语句的仿写到段落的仿写,再到文章的仿写;从文字的仿写到语境、场景、意境的仿写。
很多乡村教师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把仿写当成抄袭或抄写,一再强调学生:作文时要写自己的亲身经历,不能够照作文书上的写,因为写别人的事情或用别人的语句,作文容易失真。
其实,我认为:仿写不是抄写,仿写是一种学习,是一种简单的创造;而抄写只是简单的重复和模仿。
不管自己是否亲身经历过得事情,只要自己能够用自己的心灵真正的去体会过的事情,就可以在作文时看成是自己曾经经历过得事情来写;不管自己是否经历过那一场景,只要那一场景能够表达自己当时的心境,就可以把他放进自己的作文中;不管那句话或那个词语是否是自己当时真的想到过,只要那句话、那个词语能够很好地概括当时自己的意境,就可以大胆的把这一语句或词语运用到作文当中来。
这就是作文的仿写。
仿写不仅能够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它还能够让孩了在仿写作文的同时,从他人的事例中明白更多道理,从他人的成功中学习到更多的经验,从他人的失败中体会到更多教训,从他人的情感经历中升华更多自己的情感,让自己在知识的海洋中,通过思考来拓宽自己的阅历。
二、作文仿写的类型我认为,小学是作文起步阶段,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小学生作文就是让小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要使小学生做到这一些,就要让小学生有东西写,有办法写,有文字可用。
于是,我认为仿写一般有以下几类:1、仿结构就是仿照例文的结构来安排自己文章的结构。
2、仿知识就是仿照例文中的知识来进行写作。
3、仿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对小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在写作中经常觉得没有好词好句,将例文中学到的好词好句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是学生的一个心愿。
三、作文仿写的途径(一)、读中仿。
1、书本课文的仿写。
结合阅读教学中讲读课文而进行的仿写。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联系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
”显然这里的“举一”就是凭“例子”示范;“反三”就是让学生仿照“例子”练习,形成灵活运用的技能。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让学生仿照“例子”练习,形成灵活运用的技能的写作的范例。
教师应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仿写之“点”,给学生提供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从而使作文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丁有宽先生曾经说过:“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
”这充分的点明了读与写的关系。
2、课外阅读中的仿写。
广泛地阅读可以为写作积累大量的材料,写起作文来才会得心应手。
反之,如果阅读的基本功不扎实,要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作文是不可能的。
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更多的重视学生课外阅读引导这一环节,把课内所学习到的读写知识直接在课外进行加深和运用,这样更好地掌握写作方法、技巧,才会有的放矢地仿写作文。
(二)、写中仿。
仿写除了结合阅读教学,仿照讲读课文的句式、构段方式、表达手法等进行外,还可以在写中仿,即让学生在协作过程中随时随地模仿。
可以是教师的范文,也可以是学生的优秀习作。
关键是教师把握好范文出示的时机。
(1)作前仿效对于难写的作文,在作文知道后,马上出示范文,让学生模仿。
学生对刚刚接触的事物,写起来往往感到困难。
如写游记、参观之类的文章。
这样教师指导过后,马上就读自己的“下水文”,现身说法。
这对于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提高他们的勇气,激发他们的兴趣都有很大帮助。
(2)作中点拨在学生写不下去时示范,让学生模仿。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写不下去的情况。
这时,能审时度势地有针对性地出示“范文" 的某一部分,往往能够把他们引到“乂一村”。
(3)作后对照较为容易的作文,待学生写好草稿后再出示范文。
对较为容易的作文,题目一出来,就放手让学生写,等草稿收上来后再根据存在的共性问题出示范文,加以比较指导。
这样做,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四、作文仿写的方法1、精选范文仿写以范文为基础,为学生拓开作文的思路,而不能成为限制他们创造力框框。
因此范文必须具有典型性,使学生触类旁通。
仿写的范文有两类:一是课文,课文中的典型作品。
小学课本中所选的课文,大多是名篇名作,除去古典诗词,都是可以称的上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
因此,作为教师,在进行课文教学时,应充分挖掘文章中的写作知识,加以强化训练。
除了仿写句式表达、段落构成以外,还可以仿写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等。
经过反复练习,学生有了自己的体会和见解,掌握了,熟悉了,便能从中悟出规律,充分想象,逐渐走向“创作”这一新境界。
值得注意的是让学生翻写的片段, 必须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段。
二是课外读物。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富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的。
指导学生多读课外读物,以开阔学生视野,增加间接的生活积累。
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新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引导学生多读,并规定了小学阶段要保证百万字的阅读量。
“多读心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
”在多读课外书的基础上,偶尔仿写亦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从“扶”到“放",举一反三。
教学时当指导学生按课文中的某一构段方式或表现手法进行仿写,这是“扶”,课后要求学生独立练写片段,这是“放”。
这种训练促使学生知识迁移,举一反三。
仿写对学生来说,既可“限”又可“不限”,既可“统”又可“不统”。
有指定的格式,用指定的句型,取相似的结构,这是限制和统一,但是学生的认识各异,感受不一,运用语言的习惯不同,这又是各有自由天地的不限制和不统一。
这时的“限”和“统”是为了给学生必要的作文规矩,认识到“文章有法”; 这时的“不限”和“不统”是为了发挥其个性,调动每个人的才智,也说明了“文无定法”。
五、检验仿写效果1、字数在我带的学生中,有多数学生,开始只能写到一百多字作文的,经过一个学期之后,作文的平均字数都能达到四百以上。
字数对文章的好坏来说没有必然的正比关系,但是对中年级的学生一个初学者来说,字数就是一个很好的指标。
学生要先敢写,然后才能够循序渐进地写得更好。
是否敢写,在文字数量上又是一个非常好的体现。
2、成绩我们还可以从学生的成绩来看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有两个成绩可以看出学生的水平:一是学生的竞赛,另一个是学生测试的成绩。
(1)学生的竞赛虽然比的是优秀学生的文章,但优秀学生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整体水平。
(2)考试作文与平时的作文不同,出现的作文类型、主题都是随机的。
学生不可能背作文来写,所以说考试作文能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写作水平,批卷又是由其他老师批的,因此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水平。
(3)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作文起步时,应多用语言有时甚至是分数,来鼓励学生。
我班有两位同学作文按真实成绩来说,从来没有合格过。
有一次,我试着给他们一个鼓励的分数:65分。
他们看过之后非常的高兴,我就趁他们兴趣之时,给予了他们一些写作上的指导,果然,从此后他们的作文是越写越好了。
3、喜欢度喜欢度就是指学生对作文的喜欢程度。
学生喜欢作文,就会很用心的去学习,这样学生作文就会提高,所以学生对作文越喜欢水平就越好。
乡村小学生作文起步时,或多或少都会有畏难情绪,所以我们在作文教学时,应多用语言有时甚至是分数,来鼓励学生。
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我班有两位同学作文按真实成绩来说,从来没有合格过。
有一次,我试着给他们一个鼓励的分数:65分。
他们看过之后非常的高兴,我就蹭他们兴趣之时,给予了他们一些写作上的指导,果然,从此后他们的作文是越写越好了。
因此,我们认为喜欢度是与学生的作文水平是成正比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乡村小学,对于乡村孩子来说仿写是一种很有效的作文教学手段,而不是一种简单的模仿和抄袭活动。
仿写是他们写作的开端,是培养写作兴趣的奠基石,就如书法中的临摹,只要由益及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就能水到渠成,实现真正创新的目的,做到真正的从仿写到创作。
仿写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写作, 而且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习作的兴趣,甚至可以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升华他们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