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意。
2、品味诗意和富有思辨色彩的句子,揣摩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观点的独特表达。
教学重点:1、理清文脉和情感。
2、品味富有诗意与哲理的语句。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及设想:学生感知文本,进行评点和交流;教师点拨引领学生把握行文思路,深入探究。
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出中心)。
必修一最后一个专题“像山那样思考”,分为三个板块。
第一板块“谛听天籁”,是要我们欣赏自然之美;第二板块“感悟自然”,是要我们从自然风物中感怀人生;第三板块“湖山沉思”,是思考探索人与自然该如何相处。
三个板块,理解上逐层加深。
今天我们学习美国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随笔《像山那样思考》。
(师)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能思想的苇草。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就是说,人之于万物的高贵之处在于能思考。
而利奥波德却说“像山那样思考”,山会思考,运用了拟人手法,更新颖、诗意,设置了悬念。
这个短语还有祈使意味,可在短语前加主语:“我们”或“人类”,即“我们(要)像山那样思考”。
要重读的是哪个词?(生)“山”。
(齐读“像山那样思考”,重读“山”字)(师)我们就来看“山”和“我们(人类)”分别是如何思考人与自然相处的问题。
二、研习课文,整体把握思路:(一)、速读文章,抓中心问题:人与山思考的差异。
师:现实中的什么现象,使作者倡导要“像山那样思考”?(即缘由)生:缘于生态遭到破坏,人们对狼的猎杀。
师:人们及年轻时的作者,对狼的认识是怎样的?用文中句子回答。
生:“我总是认为,狼越多,鹿就越少,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猎人的天堂。
”师:猎杀狼的原因是什么?生:为了猎捕更多的鹿,获得更多的个人利益。
师:对,在人们看来,狼是残忍的,对人类是无用的,所以捕杀狼。
这种看法“山”赞同吗?划出有关的句子品读。
生:不赞同。
第六段“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第二段“只有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去聆听狼的嗥叫”;第三节“山对狼怀有一种秘密”......山并不认为“狼越多,鹿就越少”,狼并非毫无价值。
山对狼的思考,作者是从描写狼的嗥叫入笔的。
(二)、具体研习课文,探究山的思考。
1、探究“山”与“人类”对狼的思考的差异。
(1)、范读第一节。
狼嗥有何特点?含有怎样的情感?可概括为“狼嗥图”,参照课本图片,想象:在陡峭荒凉的山崖上,群山静默,隐隐听到风过树林,叶子发出的沙沙轻响,突然一声狼嗥打破了这份宁静,嗥叫声从一个山崖传向另一个山崖,回荡在幽深的山谷中。
师:这段狼嗥的诗意特写,杂糅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悲鸣”。
既苍凉、悲哀,也有野性、不屈服的力量。
(2)、思考:不同生物,对狼嗥有何反应?如何描述的?它们对狼的爱恨围绕什么展开?明确:留意狼嗥的有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山。
鹿对狼恐惧,郊狼期望分得食物,牧牛人、猎人对狼愤恨。
他们对狼的爱恨是围绕自身利益和主观情感展开。
而山因“长久”存在,能“客观地聆听狼的嗥叫”。
排比的手法,增强气势;拟人,赋予万物以生命。
抒情味浓郁,有诗意美感,简洁幽默。
师:“山”与“人类”对狼的思考有何不同?人包括其他事物不能长久地存在,故只考虑暂时的主观的利益,思考肤浅;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客观地长久地考虑,思考深刻。
板书:人:主观肤浅暂时山:客观深刻长久2、探究对山的思考作者的独特表达。
思考:“山对狼怀有一种秘密”,没直接写出秘密,如何表达的?读:“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是自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开始的”。
过渡句起承上启下作用。
(1)借助作者对狼的认识来表达。
师:作者对狼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转变。
明确:开始是猎杀狼,认为“狼越少,鹿越多”。
作者生动传神刻画了猎杀狼时的心理活动。
“过度的兴奋使我们无法瞄准”“没有人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等。
猎杀前狼生活的状态很自在快活,很和谐。
文笔简洁生动形象。
后来,“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作者认识到狼存在的合理性。
师(补充作者材料)奥尔多·利奥波德,生态学家,早年是资源保护运动的热情追随者,把资源分为“有用”、“无用”,“有利”、“无利”,他的保护主义还表现在对食肉动物的态度上。
为发展对人们有用的动物,如牛、鹿,他主张必须消灭对有用动物不利的狼、山狮、灰熊等。
于是“一个州接一个州的狼被消灭了”,然而同时期,他注意到大量可耕地被水侵蚀,植被破坏,他不断探索实践,认识也有了发展。
(2)借助垂死时老狼的眼神来表达这种认识。
齐读第六节。
理解狼眼中“新的东西”所指内容。
明确:狼对自然起调节作用,狼对森林对人类有存在价值。
自然万物中有天然的生存法则,不同生物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不能过多干预自然,破坏生态平衡。
森林需要狼,人必须尊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的这种关系。
(“山”思考的就是生态系统的问题)师:没有狼的山林会是什么样子?品读第7节。
概括为“荒原图”,没了狼的山,变成荒山,草原退化,变成荒原。
狼竟也是森林的保护者,虽吃掉了一些鹿,却保护着鹿的种群稳定。
结合学过的《鹿和狼的故事》,加深理解。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为保护森林里的鹿,下令捕杀狼,鹿从4000只发展到10万只,后因饥饿大量死亡,最后不及8000只苟延残喘。
罗斯福没想到,狼竟也是森林的保护者,而鹿变成了摧毁森林的罪魁祸首。
3、探究山的思考的具体内涵。
作者从鹿的死去和高山植被的破坏退化中,有了哪些认识?(即山有哪些思考)(学生自由朗读,品味语句,交流心得)生:作者文笔细腻生动,把山人格化了,山能“恐惧”,草原能“疲惫”,形象写出了失去狼,食物链被打破,草原、山林被逐渐破坏的情状。
生:我喜欢“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了”这句话。
把未来具体化,似乎未来是有形的河床,土壤等事物。
生:“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长远的危险”。
很有哲理。
曾看见过一则报道,秦岭一带很适合羚羊生存,没天敌华南虎,羚羊繁殖很快,结果森林植被被破坏,最后无植物可食,反而带来危险。
人类也如此,只求眼前利益,寻求安逸生活,而破坏生态环境,反而带来最大危险。
师:我们考虑“这一时代的和平”,是一时的,那下一个时代呢?而山深沉、包容、永恒,能见证过去,甚至预言明天,它以静默的智者的姿态审视一切,无私而悲悯地思考整个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即可持续的和平和发展。
因此我们要像山那样思考。
我国乃至世界各国都已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我们过去提倡征服自然,现在倡导与自然和谐相处,对许多珍稀动物进行保护,如保护北极熊、大熊猫、华南虎等来维持生物的多样性。
板书:人:主观肤浅暂时自私——从眼前利益考虑山:客观深刻长久无私——从生态利益考虑三、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狼的嗥叫引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告诉我们要像山那样客观、深刻、长久地思考,保护环境和自然和谐共处。
思考:这篇文章是从狼的嗥叫引发思考的,能否将题目换成《由狼的嗥叫想到的》或《关于狼和鹿的思考》?四、课后阅读拓展:《最后一只藏羚羊》《藏羚羊的跪拜》教案点评:朴实中孕育特色《像山那样思考》是美国自然文学的经典之作,有明显的生态忧患意识,文中带有很多理性的思考,语言具诗意美和思辨色彩。
学生在把握行文脉络理解文意上有一定难度,张老师注意文本特点,教学设计有的放矢,在寻常处见奇崛,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收获。
张老师的设计总体说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切入角度的新颖性。
这篇文章因是译作,表达习惯的差异增加了学生阅读的难度,含蓄跳跃及哲理性的语言表述使学生摸不清行文思路,想要弄清各部分内容与主旨的关系比较困难。
张老师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巧妙地从这个专题各板块的内容及联系导入,立即捕捉到文章的内容。
然后引出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的名言:人是能思想的苇草。
思考为何要像“山”那样思考,紧扣人与山思考人与自然相处观点的不同,展开分析与探讨,简洁而直接切入到对文章理解的关节处。
接着教者没有一段段展开分析,而是要学生整体把握文本思路,紧扣人与山对狼的态度的不同发问,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引领学生思考,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这也符合阅读从粗读了解文意到精读细致品味文章内涵与妙处的认知规律。
二、问题设计的环环相扣性。
教学环节的设计要体现教者明确的教学思想和思维的逻辑性,最好的办法便是设计出一个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问题链有机地串联起整个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体现出一种活而不乱、活而有序的特点。
本课由导语到小结,所有的问题都围绕着一个中心点(思维的深度和行文的诗意与哲理性)展开,围绕着山与人对人与自然的思考与认识的不同为中心问题进行比较、探究。
有这样的中心问题引领既能牵动学生对全文进行深入透辟的思考,又在思维的发散中涵盖全文,且便于学生品读自悟,能纲举目张,教学过程不旁逸斜出。
教者还很注意难度层次的处理,使问题的解决有梯度感、层次感,在有理解难度时,想办法深入浅出,调动学生积累,如所学过的课文,加深理解,适时补充材料,拓宽理解广度。
三、以学生为本的学本思想性和探究意识。
整个教学过程都贯穿着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的学本思想,老师提出了带启发性的问题以导向,设计精要的问题组织合作探讨,做到引之得法,导之有序。
教师注意学生的喜好及差异性,鼓励学生品读喜爱而有感悟的句子,不仅可从内容谈感悟,还可从语言形式上谈理解,使学生学而不累,且对阅读与写作大有裨益。
最后的思考题也从写作的角度给学生以启发,有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学生的能力。
教无止境。
张老师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对中心问题集中进行了探讨,但因受制于预设的思路,课堂节奏显得过紧,放手还不够,还可以将步子迈得大一些,以学带讲,以师生、生生交流将理解引向深处,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