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像山那样思考 (1)

像山那样思考 (1)

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青田职业技术学校郑慧锦【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解读文本,理清思路的能力。

2. 理解文中狼嚎的含义,培养学生平等看待自然万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重点】抓关键词句解读文本【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万物皆平等的观念【教学方法】比较法对话法诵读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学习课文《像山那样思考》,这是一篇哲理散文。

提问:我们应该怎么去赏析一篇哲理散文?二、整体感知:课文追忆了一件什么事情?通过这件事阐述了什么道理?三、理清思路1.文章开篇就是对这声狼嗥的特写。

(1))齐读第一段,要求找出写狼嚎的词语,并思考:这一声狼嗥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看出我对狼持什么情感态度?(2)比较:一声深沉的、骄傲的(惊悚的、凄厉的)嚎叫,从一个山崖荡漾(传)到另一个山崖,回响(停留)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马上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

明确:如“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蔑视”等。

一般来说,狼的嚎叫,我们常会用“惊恐”““惊悚”“毛骨悚然”等词语来形容。

在我们传统的认识中,狼是贪婪、狡诈、凶残等的代名词。

但我们从课文这一句的修饰语里看到的却是作者对狼的赞美!这一声狼嚎是从一个山崖“荡漾”到另一个山崖,而不是简单的“传声”;是“回响”在山谷中,而不是简单的“停留”;是“渐渐消失”,而不是“马上消失”。

这些词语充分展现了这声狼嚎的力度、广度和长度,并以“骄傲”“不驯服”“对抗性”等词语写出了狼作为草原霸主的气势。

课文开头一声狼嗥,惊心动魄,像是警钟长鸣,容易感染读者,并促人深思,体现了作者对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

2.对于这一声狼嚎,有哪些大自然的成员做出了反应?它们的反应和一座山有什么不同? (从文中找出相关词语作答)运用了铺陈排比的手法,列举了狼的一声嗥叫声可能带来的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突出了灭狼的危害之多、之严重,为下文写要像山那样思考作铺垫衬托。

句式整齐,读起来富有气势,有力度。

那么这声嗥叫中究竟隐藏着什么更深刻的内涵呢?课文有没有马上写?这里运用什么写作手法?(设置悬念)3.“我”对这声狼嗥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1)先是随波逐流,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憎恨狼,视狼为敌人,见狼必杀。

(2)后来看到一只老狼垂死时眼中的绿光时,作者有所启发,有所意识,有所察觉:初见到狼时老狼与六只小狼一起“喜气洋洋”嬉戏的场景与老狼垂死时难受的、垂死的绿光形成鲜明的对比,我开始认识到人类打狼的行为是多么卑劣和残忍,意识到狼也是一个生命,狼也有生存的权利,不应该被杀害,于是开始同情怜悯狼。

(3)终于,狼被杀光了。

作者原本以为的“猎人的天堂”出现了吗?自然界失去狼出现了什么结果?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七段,根据内容完成生物链。

(狼灭——鹿多——树光——山秃——鹿死。

)连用四个“看见”,运用排比,写出狼接二连三被消灭后出现的严重后果。

(4)面对那一座座无狼出没的山,利奥波德开始像山那样思考。

他想到了什么?狼灭——鹿(牛)多——草原被损——沙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去了换句话说,狼灭亡=人类灭亡!(5)事实补充:触目惊心的数据1906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将凯巴伯森林作为全国狩猎保护地。

为了使鹿更多些,便雇请了许多猎人去消灭狼。

于是,枪声大作。

1907年,共毒杀了1800只狼和23000只郊狼。

到20年代,怀俄明州只剩下不到5只狼。

从1915年到1928年,为保护公共场地,政府拨款万美元,共猎杀了63145只动物,这其中包括,706只狼,1828只狼的幼崽。

1930年发生了首次沙尘暴,以后,沙暴次数越来越频繁,强度越来越大。

1933年4月,有179次沙暴袭击。

1934年5月,从怀俄明州而来的风沙以每小时超过100英里的速度,携带着亿吨沙尘卷向东部城市,当晚,芝加哥落沙达到1200万磅,平均每人4磅;第二天,连300英里外航行在大西洋上的航船也有沙尘飘落。

小结:狼消失后,从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破坏和退化中,作者又进一步得到验证:要保护环境,开始怀念狼。

过渡:作者的认识从肆意猎杀与破坏,发展到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应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与自然之间剑拔弩张的矛盾关系,但人类的印迹似乎还很重。

这里保护环境归根结底还是为人类服务的(如第九小节中所叙述的那样,不至于“使河水把人类的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人类仍然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位置,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

那么作者的最终认识是不是就仅限于此呢?(6)作者简介【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

被誉为“近代环保之父”。

奥尔多利奥波德从小就有着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在他近50岁时,购买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的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名为沙乡的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长达13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直到去世。

他把自己的观察与思考结晶成了《沙乡年鉴》,被誉为“绿色圣经”。

本文就选自其中。

应该说作者的这些实践活动对他认识的发展更有启发。

(7)下面我们就把文章的最后一段一起来读一遍,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思考上面刚才提出的问题,看看作者在不断地实践探索过程中,认识有了怎样的发展?教师引导: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其目的是什么?——“为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而奋斗”,这本身有错吗?(没错。

但是“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更长远地来思考问题,不能只顾眼前暂时的利益。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提问:如何理解?启示到底是什么?)这是梭罗的名言,作者对此也是完全赞同的。

(“荒野”。

即人类文明未曾涉足的地方,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地生长着,彼此之问是平等与和谐的,存在着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它体现了大自然最本真的特性。

)文章到此就把作者先前的以人类为本位、为中心的认识,发展为以自然为中心,认为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对自然万物所有一切时所采取的平等态度。

一切生命从其本源意义上来讲都是源于自然,都是平等的,都应该受到有尊严的对待。

但是人类往往自诩为万物的主宰,对自然界的一切尤其是动物痛下杀手。

其实人类忘了,我们原本也是自然的一分子。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待生命?敬畏生命,敬畏狼。

4.文章末尾在引出梭罗的名言后,又提到“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这就与首段前后呼应,也回到了我们开始留下的问题了。

再齐读第一段,思考:这声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涵义?联系上面对作者思想与主张的分析,我们可以听出这声狼嗥中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

狼嗥的“悲哀”就在于人类对此的不能领悟,“骄傲”就是它自己领悟到了,同时这座山也领悟到了)第一段其实是此文的文眼。

5.小结归纳:(1)课文以作者对“狼”的情感态度的转变为线索,从视狼为敌人,憎恨狼,到同情狼,再到它被消灭后开始怀念,最后到敬重狼。

若文章的结构就按作者对狼的情感转变的顺序来安排,那文本的文学性将大大减扣。

作者构思匠心独运,把对狼的最后情感态度——敬重之情,放在最前面呈现。

更妙的是,它不是以简单的叙述开头,而是虚构了一声摄人心魄的“狼嗥”。

这一声“狼嗥”的写法,不仅含蓄道出了作者对狼的生命价值的肯定,还牵引出了“狼──鹿──草”这条动态的生态链反应。

“狼”是全文的明线,从“狼嗥”到打狼再到狼消失。

构思巧妙。

(2)“人的思考”和“山的思考”有什么不同?人类----从眼前利益考虑主观、自私、肤浅、表面;山----从生态利益考虑,客观、无私、深刻、长久。

“山”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很多物种共生共荣的“共同体”,所有的生物在山上相互依存,共同维护着生态平衡。

这个共同体的消亡,将是所有物种的末日,所以山带着“全局”“客观”的立场来看待,认为人必须保留狼的存在。

人类不能把自己当成自然界的主宰者肆意破坏生态平衡,而应把自己当成“山”中的普通一员。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和狼本质是平等的。

其实,这里山已不仅仅是山,更代表着整个自然界。

四、理解课题:文章为什么要以“像山那样思考”为题?课文标题“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种诗意的表述,山是没有生命的,但是,作家却赋予山以生命。

作者以此为题.是要呼吁人们去认识、掌握自然规律.井站在保护大自然的立场,去思考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而避免采取破坏环境的行为。

可以说,“像山那样思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准则。

五、归纳小结:1. 选取个性化角度的写法。

对于大自然而言,万物都是平等的,任何生灵都只是其中的一个成员,每个成员都有它继续存在的权利。

为了阐释尊重自然,与自然万物平等相处的道理,作者选择了长久以来被人们错误认识的大自然成员——狼,来进行形象化的展示。

我们应透过“事”(狼被猎杀),悟出“理”(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万物,与万物和谐相处)。

借对狼嚎内涵的思考,表现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这一重大主题,以小见大,是一篇经典的哲理散文。

由此明白狼只是自然界万物中的一个代表而已,作者个性化的切入角度深刻地体现出哲理。

?2.富有诗意美的语言。

读过这篇文章,希望我们自觉地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学会像山那样去思考,与狼共舞!六、布置作业:1.思考:本文与《离太阳最近的树》比较,有什么异同。

2.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定胜天”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具有进步意义的观念,学习这篇课文后,你认为这个观念是否应该重新思考并加以调整呢?为什么?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不少于200字。

【教学后记】?上完这堂课,总体上我个人还是比较满意的。

我认为整堂课体现了“语文课”的特点。

1.教学重点的确定。

《像山那样思考》是作者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谈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如果照此目标去教学,那么,这堂课学生所理解的主要是作品的思想意义,即如何建立或完善自己的生态理念,这或许应该更像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了。

我针对职高高一学生语文学习习惯不好,往往对文本的关注不够的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抓关键词句解读文本”能力的培养。

通过找课文的关键字词句,告诉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利用文本语言进行解读,不架空分析,无中生有,须务真求实,得出的观点要有据可循。

这一点对学习语文很重要。

例如,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狼嗥的关键词语有哪些”;对于这一声狼嚎,有哪些大自然的成员做出了反应?它们的反应和一座山有什么不同? 从文中找出相关词语作答;为什么要杀死这只狼?从文中找出两个关键的句子:“在那些年代里,我们从未听说过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

”“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等等。

2. 教学切入点的设计。

这篇散文教学切入点可以有很多,比如直接从题目切入:谁像山那样思考?思考什么?怎样思考?为什么要像山那样思考?人是怎么思考的?比如从人与自然的话题导入,或者从人们对狼的态度导入……教学时我则从哲理散文的特点入手,以此切入,让学生依据“事”去循“理”,透过“事”(狼被猎杀),悟出“理”(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万物,与万物和谐相处),从而明白课文借对狼嚎内涵的思考,表现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这一重大主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