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课件心脏
心脏解剖
心脏位于胸骨体和第2-6 肋软骨后方,第5-8胸椎 前方,两侧及前面大部 分被肺和胸膜遮盖,下 方有膈,上方为连至心 脏的大血管。约2/3在身 体中线左侧,1/3在右侧。 心的长轴与中线呈45度 角,右房、室大部分在 前,左房室大部分在后。
视诊
内容: (一)胸廓畸形
方法:
受检者取仰卧位, 充分坦露胸部,光线 最好来自左侧,检查 者站在受检者右侧, 视线与胸廓同高。
心脏检查
教学目的
掌握心尖搏动的位置及其异常的临床意义 掌握震颤的检查方法与临床意义 理解心包摩擦感的临床意义 掌握心脏叩诊的方法 理解心界异常的临床意义
心脏物理检查
视诊 触诊 叩诊 听诊
注意事项
1.体位仰卧或坐位 2.环境安静温暖,光线来自头侧左侧 3.充分暴露 4.专心检查,手法规范,检查方法可交替结合应用 5.认真记录
期前收缩
心脏听诊 2、心律
心房颤动:心律绝对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 及脉搏短绌(pulse deficit)(脉率<心率)。常见 于二尖瓣狭窄、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不明原因称特发性。
心房颤动
心脏听诊 3、心音
心音(cardiac sound):共4个,依次为 S1、 S2、 S3、 S4。
触诊
1、心尖搏动及心前区搏动 可以协助确定心尖搏动位置,一、二心音,收缩期与 舒张期 左室肥厚→心尖区抬举性搏动:心尖区徐缓、有力的 搏动使手指尖端抬起持续至第二心音开始,搏动范围 增大; 右室肥厚→胸骨左下缘抬举性搏动 2、震颤(thrill)
定义:触诊时手掌感到的一种细小震动感,与猫喉部摸到的 呼吸震颤相似,又称猫喘。 机制:血液流经狭窄口径或循异常方向流动形成涡流→瓣膜、 血管壁、心腔壁振动传至胸壁所致。 注意:震颤部位及来源、时期、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为心血管器质性病变的体征,见于先心及狭窄性 瓣膜病变。
3、心音 心音改变临床意义 第二心音分裂
通常分裂(normal splitting):最常见的S2分裂, 肺动脉瓣狭窄、二尖瓣狭窄伴肺动脉高压→右室排 血延长,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致肺动脉瓣关闭明 显延迟;二尖瓣关闭不全、室间隔缺损→左室射血 时间缩短,主动脉瓣关闭提前。
呼气 吸气
通常分裂
1
2
心脏听诊
(一)心脏瓣膜听诊区(auscultatory valve area): 区别于瓣膜在体表上的投影
二尖瓣区(心尖区)(mitral valve area)→心尖搏动最强点 肺动脉瓣区(pulmonary valve area)→胸骨左缘第2肋间 主动脉瓣区(aortic valve area)→胸骨右缘第2肋间 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second aortic valve area)→胸骨左缘 第3肋间 三尖瓣听诊区(tricuspid valve area)→胸骨下端左缘4、5肋 间
3、心音 心音改变临床意义
2)S2强度改变:主要受循环阻力、血压、半月瓣影 响。S2包括A2、P2, S2增强:A2增强,主动脉压增高,见于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P2增强,肺动脉高,见于肺心病 、 先心(房缺、室缺、动脉导管未闭左向右分流)、 二狭合并肺动脉高压等。 S2减弱:体循环或肺循环阻力降低、血流减少, 如主动脉或肺动脉狭窄、低血压。
3、心底部异常搏动: 肺动脉高压、肺动脉扩张 →胸骨左缘第2肋间收缩期搏 动 主动脉弓动脉瘤、升主动脉扩张→胸骨右缘第2肋间收 缩期搏动
触诊
内容: (一)心尖搏动 及心前区搏动 (二)震颤 (三)心包摩擦 感 方法: 右手全手掌、 手掌尺侧、示指 和中指并拢指腹 触诊。注意体位、 触诊压力。
3、负性心尖搏动(inward impulse):心脏收缩时, 心尖搏动内陷。见于粘连性心包炎,重度右室肥大 顺钟向转位致左室向后移位。
(三)、心前区搏动
1、胸骨左缘3-4肋间搏动:右室肥大 2、剑突下搏动:病理右室肥大、腹主动脉瘤,生理:消瘦 者腹主动脉搏动或心脏垂位的右室搏动
深吸气搏动增强→ 右室搏动;减弱→腹主动脉搏动 手指由剑突下向上后方按压,搏动冲击指端→ 右室搏 动;冲击指掌面→腹主动脉搏动
叩诊
运用叩诊法确定心界大小及形状。心相 对浊音界反映心脏的实际大小。 (一) 叩诊方法:间接叩诊法 体位:坐位或仰卧位或变换体位对比 (二)叩诊顺序: 先左界后右界 由下而上 由外向内
(三)正常心脏相对浊音界
正常成人心相对浊音界
右界(cm) 肋间 左界(cm)
2-3 2-3 3-4
Ⅱ Ⅲ Ⅳ
Ⅴ
教学目的
掌握第一与第二心音产生的机制、鉴别要点及 其增强、减弱的临床意义 掌握心音分裂、额外心音的听诊特点与临床意 义,理解心脏杂音的产生机制及临床意义 掌握心脏杂音的听诊要点,并能辨别收缩期及 舒张期杂音 理解常见心律失常的特点(心动过速、心动过 缓,过早搏动及心房颤动)
四、听诊
1.心脏检查的重点和难点. 2.掌握心脏各瓣膜听诊区位置,听诊顺序,听诊内 容及临床意义. 3.注意与体位和呼吸相配合.
心前区震颤的临床意义
时期 部位 常见疾病
收缩期
胸骨右缘第2肋间 胸骨左缘第2肋间 胸骨左缘3-4肋间 心尖区
主动脉瓣狭窄 肺动脉狭窄 室间隔缺损 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
二尖瓣狭窄 动脉导管未闭
舒张期 连续性
心尖区 胸骨左缘第2肋间
心脏触诊
3、心包摩擦感(pericardium friction rub): 胸骨左缘第3、4肋间或心前区触及收缩期和舒 张期双相的粗糙摩擦感。收缩期、前倾体位、 呼气末更明显。见于急性心包炎心包膜纤维素 渗出期。
2-3 3.5-4.5 5-6
7-9
注:左锁中线距前正中线8-10cm
(四)心浊音界各部组成
右界 肋间 左界 肺动脉段
升主动脉、 Ⅱ 上腔静脉 右心房 右心房 Ⅲ Ⅳ
左心耳 左心室
Ⅴ
左心室
(五)心浊音界改变临床意义
1、心外因素:
大量胸水、气胸→心界移向健侧 胸膜增厚、肺不张→心界移向病侧 大量腹水、腹腔巨大肿瘤→心界向左扩大 肺气肿致心界缩小
心脏听诊 2、心律
. 听诊常见心律失常有:期前收缩(permature beat)和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期前收缩:指在规则心律基础上,突然提前出现一次 心跳,其后有一较长间歇。<5次/分为偶发,≥ 5次/分 为频发。每次窦性搏动后出现一次期前收缩为二联律 (bigeminal beats);每两次窦性搏动后出现一次期前 收缩为三联律(trigeminal beats)。
3、心音 心音改变临床意义
(1)、心音强度改变:主要受心肌收缩力、心室充盈程度、 瓣膜位置高低、瓣膜结构、活动性等影响。 1)S1强度改变:主要取决于心室内压增加的速度,其次 瓣膜位置高低、瓣膜结构、活动性等影响。 S1增强:常见于二狭、心动过速、心肌收缩力增强等。 S1减弱:二尖瓣、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肌炎、心肌病、 心梗、心衰等。 S1强弱不等:心房颤动、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三度 AVB)
(二)心尖搏动(位置、强度和 范围、负性心尖搏动)
心尖搏动的定义:心脏收缩时,心尖向前 冲击胸壁相应部位,肋间软组织向外搏动 形成。
正常心尖搏动:通常可见,一般位于第5肋 间,左锁中线内0.5-1.0cm,搏动范围直径 2.0-2.5cm。体胖、肺气肿或女性乳房悬垂 时不易看见。
1、心尖搏动移位
1
A2 P2
3、心音 心音改变临床意义 第二心音分裂
固定分裂(fixed splitting): S2分裂不受呼吸 影响,S2分裂的两个成分时距固定。见于房间隔 缺损。
3、心音 心音改变临床意义
(2)、性质改变: S1和S2相似,形成单音律,心率 快时,又称钟摆律、胎心律。 意义:提示心肌严重病变,如大面积心梗、重症心 肌炎等。
3、心音 心音改变临床意义
(3)、心音分裂(splitting of heart sound): S1和S2的两个主要成分间的间距延长(超过 0.03s),导致听诊时闻及其分裂为两个声音。
(二)听诊顺序:二尖瓣区→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 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三尖瓣听诊区。
心脏听诊
(三)听诊内容:心率、心律、心音、额外心音、杂音、 心包摩擦音。 1.心率(heart rate):每分钟心搏次数。正常范围60100次/分。成人超过100次/分,婴幼儿超过150次/分 →心动过速;低于60次/分→心动过缓。 2.心律(cardiac rhythm):心脏跳动节律,正常人节 律规整。 . 部分青年人窦性心律不齐,吸气时心率增快,呼 气时心率减慢。
(五)心浊音界改变临床意义
2、心脏本身病变:
左室增大→心浊音界向左下增大呈靴形心。见于主动脉瓣病 变、高血压性心脏病。 右室增大→心浊音界向左增大为主,常见于肺心病、房缺。 左右心室增大→心浊音界向两侧增大呈普大形。见于扩张型 心肌病、克山病、甲亢性心脏病。 左房增大或合并肺动脉段扩大→胸骨左缘2、3肋间心浊音界 增大呈梨形心。常见于二尖瓣狭窄。 主动脉扩张→胸骨右缘1、2肋间浊音界增宽→升主动脉瘤等 心包积液→心界向两侧增大且随体位改变,坐位呈三角烧瓶 心,卧位心底部浊音界增宽
S1:标志心室收缩开始,为二尖瓣和三尖瓣关闭振 动产生。 S2:标志心室舒张开始,主要是由于血流在主动脉 与肺动脉内突然减速和半月瓣关闭所振动产生。 S3:心室舒张早期,心室快速充盈血流冲击室壁产 生。可见于正常的儿童和青少年。 S4:心室舒张末期,心房收缩使房室瓣振动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