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特色文化
文成刘基庙春秋二祭
春(正月十五元宵节)秋(八月十五 中秋节,南田刘基庙秋祭时间为农历 六月十五日,乃刘基公诞辰日)二祭 始自明正德年间,系正德皇帝亲封, 宰猪倒羊,跪拜观礼,宾客云集,是 刘氏家族盛大的祭祀活动!刘基庙景 区包括龟山晓霞、清溪坐月、国师桥、 刘文成公庙、 白水洞、白水瀑、柯岭枫香、千步古 岭、竹林冬翠、当今世界最古老、在 地球上已存活2亿年的珍稀濒危植物 -----红豆杉等景观
元末明初流行的《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 亭记》和《杀狗记》合称“四大南戏”,是南戏在元末明 初的代表作品。《琵琶记》是南戏发展的顶峰,由温州瑞 安人高则诚于元朝至正年间,依南宋流传的《赵贞女蔡二 郎》戏文编撰而成。《琵琶记》在中国戏剧史上被称为 “词曲之祖”,是南戏时代与传奇时代间的桥梁,对明代 戏曲创作的影响非常深远。其余有完整留本的南戏:《东 窗记》、《破窑记》、《刘希必金钗记》。
为浙江省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又称“温州乱 瓯剧唱做并重,文武兼备,以做工见长。 弹”。 是流行在浙江南部温州一带的古老剧种, 瓯剧唱做并重,文武兼备,以做工见长。 武戏吸收民间拳术和武技,紧凑、惊险。 它以“书面温话”作为舞台语言,原称“温州乱 武戏吸收民间拳术和武技,紧凑、惊险。 所用语言为温州官话,唯丑脚用温州方言。 弹”,因温州地处瓯江下游,古称“东瓯”,民国 所用语言为温州官话,唯丑脚用温州方言。 以后,京剧盛行,乱弹开始衰落。至40年代,仅 存“老凤玉”、“新凤玉”、“胜凤玉”三班。 1950年后先后成立“更新”、“胜利”、“红星” 等班,1955年合并为温州乱弹剧团。1959年定名 为瓯剧。瓯剧以唱乱弹为主表演上已形成统一的艺 术风格,具有朴素、明快、粗犷而细腻的特点。文 武兼备,唱做并重,以做工见长。
南戏是中国戏曲史上最早成熟的文艺戏剧, 北宋末年至明朝初年(12世纪~14世纪) 流行于中国东南沿海,为区别同时代的 “北曲杂剧”,后人称之为南曲戏文、南 戏或戏文。南戏的存在,使中国的古代戏 曲与古希腊戏剧和古印度戏剧并列为世界 三大古代戏剧体系。
南戏诞生于南北宋交接年间的浙江温州 (当时名永嘉),故称“温州杂剧”或 “永嘉戏曲”。元朝末年发展到巔峰, 取得当时剧坛的统治地位。明初时期逐 渐被新兴的崑山腔所替代,并演化为明 清的主要戏剧——“传奇”。 “南曲戏文”跟宋金“北曲杂剧”有很 大不同,它在表演的体制与结构上都要 比杂剧来得自由,可以根据剧情需要作 不同选择,已完全具备了戏剧的特征。
“祝福你我的祖国……”我市庆“五一国际劳动节”广场 红歌演唱会4月28日晚上在市区海坛广场举行,近20名本 土歌手用30余首红歌,表达了对劳动者和祖国的祝愿, 众多温州市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参加了演出。 在晚会现场,谭庆紫、刘惠等歌手为现场观众演唱了 《祝福祖国》、《党啊亲爱的妈妈》、《万泉河水清又 清》等红色歌曲,赢得了现场观众的掌声和喝彩。
米塑又称粉塑,是浙江温州独有的 汉族民俗工艺,与北方的“面塑” 一道称为食品塑作工艺的双绝。以 煮熟的米粉团为原料,采取揉、捏、 掐、刻、扮等手法,用多种色彩精 制成人物、龙凤、花鸟、走兽等工 艺品。正背两面还常塑有《三国 志》、《封神榜》、《西游记》、 《水浒传》的戏曲人物,染上色彩 后,惟妙惟肖,让人真假难辨。与 北方的面塑不同,温州米塑大小不 限,有的高达数米,防蛀和保存的 难度极大。
位于市区四营堂巷22号的温州南戏博 物馆,是依托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益康钱 庄旧址创办的专题博物馆。该馆为传统 的合院式民居,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 外立面装饰为西方的巴洛克风格,正屋 为三层楼房,造型简洁,是典型的民国 时期建筑风格。
泰顺位于浙南边陲,被誉为“木偶之乡”。药发木偶是一种独具一 格的传统形式,其木偶表演由火药带动,在其他木偶表演中独一无 二;在烟花表演中结合木偶表演,在其他烟花表演中也是绝无仅有 的。 “泰顺药发木偶”是将烟花与木偶相结合的木偶戏。在泰顺称之为 琼花木偶。艺人将戏曲人物、神话人物等木偶造型混于烟花之中燃 放,在烟花的带动下,焰光中木偶凌空飞舞、五彩纷呈、栩栩如生。 它往往在庙会、祭祀、民间节日等活动中表演。据调查考证,泰顺 药发木偶在泰顺兴起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中国木偶戏“源于汉、兴于唐”,主要有悬丝木偶、杖头木偶、 水木偶、药发木偶、肉木偶五大类,其中水木偶和药发木偶一度被 认为在国内早已失传。但据泰顺有关部门考证后认为长期以来存在 于泰顺民间的琼花木偶就是药发木偶。几百年承传不断的药发木偶 在泰顺发现,为我国木偶戏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例证。
南戏的角色,通常为生、旦、净、丑、末、外、贴等七种。其中以生、旦为 主,展开剧情,其他角色皆为配角。 生:戏中的男主角,一般扮演书生、秀才、状元之类的人物。 旦:戏中的女主角,所扮演的人物一般都为青年女子。 净:净本有正净和副净之分,南戏中只有副净。副净出于唐代参军戏中的参 军这一角色,故他所扮演的人物一般也都具有滑稽打诨的特征。 丑:在戏中所扮演的人物大致和净所扮人物相同,也是插科打诨一类的人物。 末:末也有正末和副末之分,而南戏也只有副末。副末在戏中一是用以开场, 二是扮演次要的男性人物。副末与副净相对,盖源于唐代参军戏中的苍鹘, 故也带有插科打诨的特征。 外:南戏中的外,扮演老年男子,或老年妇女。
平阳木偶戏又称傀儡戏,是温州市的汉族民 间艺术之一。作为以提线为主,集布袋、杖 头、人偶等四位一体的综合木偶艺术,民间 还传承着古老的药发木偶。平阳木偶戏,历 史悠久,早在南宋时期平阳当地汉族民间就 有木偶戏活动,另外平阳还是南戏的发祥地 之一,自古以来就流传着“平阳出戏子”之 说。具有很高的观赏性与研究价值。
温州话为中国东南沿海城市温州市住民所讲的一种南 部吴语,在发音和用词、语法等方面和都与汉语普通 话有较大差别。但温州话的变化也很多,甚至各个县 市之间的发音也有较大差异,包括瑞安话,乐清话等。 通常所说的温州话指的是市区人口,瑞安,乐清等使 用瓯语地区的话,其中永嘉的语言最古老,永嘉在古 代可以说是温州的中心。温州话几乎每十里口音就不 同。“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温州人说温州话”,温 州话的复杂性,一直被认为是全中国最难学习的方言 之一。 温州话是南部吴语的代表方言,属正统的古汉语 “化石”,保留了大量的古语古音,很接近华夏祖先 的语言。普通话受北方古游牧民族的影响,北部吴语 受雅音官话的影响,而南部吴语则由于地理原因,成 为古吴语的继承者。 温州话与古闽语、古楚语、古江东语都有密切的 联系,对研究汉语语音史和语言史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温州是南戏的发源地,留传的南戏作品都含有不 少温州话。由于南戏对元曲及元明小说的影响深远, 学者们在注释考证这些作品时都需要大量引用温州话。
温州鱼丸是一道浙江温州的汉族名点,水乡人家 常见的风味小吃食品,汤色澄清微酸辣味,鱼丸 有弹性,用鱼肉加淀粉制成的,多为不规则长条 形。1998年“温州鱼丸”被定为“中华名小吃” 之一。 与各地的鱼丸都有所不同,外形为不规则的条状,呈半透明的 玉白色。 以新鲜的鮸鱼肉为主料,挑去鱼刺后切成细条,用刀刮成鱼茸, 用酒、盐和味精浸渍片刻,加白淀粉(在乐清的鱼丸制作,一 般加入番薯粉,鱼丸会更具弹性)拌入姜丝葱末均匀混合,用 手揉捏直至鱼肉弹性十足。下锅时,将鱼肉用手指挤成条状跌 进事先烹调好的沸水中,烫到透明上浮便是熟了。食用时以锅 中的原汤配上米醋、葱花和胡椒粉。
《水漫金山》 《时针飞转》 《西游记》 《三打白骨精》 《白蛇传》 《断桥》 《花灯缘》 《蓝星星之歌》 《神琴飞进大森林》 《雁荡小神鹰》 《老猴与小猴》 《龟兔赛跑》 《桌椅对话》 《孙悟空考小明》 《红花给谁戴》 《破缸救人》 《神奇的雀翎》 《黑猫与白猫》
提线木偶 杖头木偶
布袋木偶
杖头木偶是平阳木偶戏的辅助形式。杖头木偶 平阳木偶戏的主要表演形式是提线木偶。“提线木偶” 布袋木偶也是平阳木偶戏的辅助形式之一。“布 古称“悬丝傀儡”,由偶头、笼腹、四肢、提线和勾牌 由表演者操纵一根命杆(与头相连)和两根手 袋木偶”又称“掌中木偶”。偶高尺余,由头、 组成,高约两尺。偶头以樟、椴或柳木雕成,内设机关, 杆(与手相连)进行表演,有的为三根杆或 中肢和服装组成。它以樟木雕头,机关控制表情 五官表情丰富;竹制胸腹,手有文、武之分,舞枪弄棒, “托偶”,依手杆位置有内、外操纵之分。头 和肌肉运动;手分拳、掌,食指入头颈,中指、 笔走龙蛇,把盏挥扇,妙趣横生;脚分赤、靴、旦 3种, 以木雕,内藏机关,使嘴、眼可动;命杆为木、 拇指操纵双手,动作敏捷,准确丰富,构成布袋 勾牌与关节间有长约 3尺的提线。随着木偶舞台演出区 竹制,各派长、短不同,手杆与手、肘相接。 木偶的主体;有时表演者以一小竹签插入偶袖捻 域的扩展,平阳木偶戏提线表演占据整个舞台空间,提 “内操纵”者多演传统戏曲剧目,宽袍大袖, 动,丰富了手臂动作,而且他们可以凭借精湛技 线可达6尺,难度大,但表现力大增。提线一般为 16 条, 便于表演戏曲程式,动作灵活,栩栩如生。 艺,做出开扇、换衣、舞剑、搏杀、跃窗等高难 据木偶动作需要取舍,合阳线戏基本提线 5条,做特技 “外操纵”多弯把式命杆,负担减轻,表现力 动作,令人叫绝。 时可增加到30余条,演来细腻传神,技巧高超。自古 增加;纸制偶头转向灵巧,便于控制,机关多 及今,倍受称赞。 样,动作丰富。
余姚杨梅甲天下。余姚是我国杨梅的发源地之一。 现有杨梅栽培面积近10万亩,常年产量2万余吨,以荸 荠种、粉红种和西山白杨梅三大名牌著称。早在上 个世纪90年代中叶,余姚就获得“中国杨梅之乡” 的称号,是唯一被列入实施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 杨梅产地。
中国余姚杨梅节,经过多年的理念创新和精心运作, 已经形成了特有的模式和特点。政府定位,分层运作, 突出杨梅文化和地方民俗风情,长期坚持品牌节庆的 运作思路,努力打造和提升地方节庆品牌形象。曾被 评为“中国改革开放三千年,影响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节庆产业进程 30节之一”、“中国十大物品类节庆”和“全国十 大果品节庆”。去年,又荣获第二届”节庆中华奖 “优秀节庆、“2009中国节庆产业金手指奖 十大 物产类节庆”等称号。余姚也因此成为“优秀节庆 旅游城市”。
瓯海区泽雅镇周岙正月十三闹花灯 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已有600余 年历史,被称作是浙南地区保存最 好、最热闹、最有韵味的元宵灯会 汉族民俗活动。周岙信仰佛教的农 家,每年的正月初一就开始扎制各 式各样的花灯,有三角、四方、五 星、六棱、八面;有亭、楼、塔; 有龙、虎、鱼、虾、鸡、鸭、牛、 羊等等。人们把做好的栩栩如生、 五彩缤纷的纸灯挂在家中到正月十 三中午,纷纷集中到周岙集市街头 洞桥头参与扎灯笼比赛,展示各自 的手艺、绝活,傍晚时各家陆续挑 到街上集中,随着石马宫出来的挑 灯队伍,浩浩荡荡围绕着周岙村庄 游行至石马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