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管理和战略的本质

企业管理和战略的本质

什么是管理和战略的本质?傅盛这一篇文章讲透了!在互联网红利不断减退的当下,勤奋+努力+不要命”的工作方式已很难帮助企业走向成功。

单点突破越来越难,只有异军突起、全力以赴,才能成为制胜的法门。

那么,一个公司怎样才能快速成长?一个人怎么才能从一群人的竞争当中脱颖而出?领导力的核心又在哪里?在猎豹移动CEO傅盛看来,认知是其中关键。

作者|傅盛来源| 盛盛go ( ID : fstalk)-企业如何快速成长?-我一直在思索,怎么才能让一家公司更快地成长?一个人怎么才能从一群人的竞争当中脱颖而出?01人的四种认知状态最近我看了一幅图,我在其上加了一个数字注脚。

这是一个人认知的四种状态一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知道自己不知道” 知道自己知道”和不知道自己知道”我将其简单翻译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一一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自以为是的认知状态。

知道自己不知道一一有敬畏之心,开始空杯心态,准备丰富自己的认知。

知道自己知道一一抓住了事情的规律,提升了自己的认知。

不知道自己知道——永远保持空杯心态,认知的最高境界。

现在我终于意识到,人和人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这四种状态。

更可怕的是,95%的人都处在第一个状态,这也就是为什么碌碌无为的人是大多数。

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大拐弯的时代,每一个行业的认知都在迅速叠加,如果不保持这种自我否定' 的认知状态,很难完成对快速变化的行业的认知。

02认知升级的两个误区认知,几乎是人和人之间唯一的本质差别。

技能的差别是可量化的,而认知的差别是本质的,是不可量化的。

人和人比拼的,也正是对一件事情的理解和对行业的洞察。

记得在香港约过一次马云喝茶,他几乎不用电子邮件,当时我就琢磨,他为什么能去指挥那么大一个帝国?后来发现,他在不断观察行业变化,从变化里找关键切入点,找资源和人配合。

执行很重要,但执行本质是为了实践认知,而真正的认知也需要通过行动展现,行动一旦缺失,认知就很容易陷入误区。

我总结了两个可能遇到的误区,未必全面,抛砖引玉:误区一:以为自己知道,远远不如以为自己不知道自以为是,是自我认知升级的死敌。

奇虎当年搜索没干过百度,老周一度总结为不小心把公司卖了,百度没卖。

他没想到,当时李彦宏对搜索的认知远高于他。

老周不愿打硬仗,那时候卖,本质上是打不下去了。

可他不这么认为。

实际上,自我否定、假设自己无知,是自我认知升级的唯一路径。

不做痛苦的自我否定,即使正确信息摆在面前,你也会视而不见。

这基本是区别英雄和凡人唯一的机会了。

误区二:以为自己认为重要和真的认为重要,往往不是一回事有一个词叫自我迷惑。

自认为觉得很重要,但根本没把它转化成真正的行动。

我最大的反思就是对头条的理解。

两年多前,我说头条就是移动端的搜索,我当时认为挺重要的,但一直到15年四季度,我才开始召集人马,着手海外头条的业务。

这是认知里经常出现的一个误区:以为自己认为很重要和真的认为很重要,往往不是一回事。

真正的认知,必须知行结合。

03认知升级的三剂解药把一件事情转化成行动,难度之大。

认知到行动,中间有巨大损耗。

我给认知升级开了三剂解药:解药一:坚信大趋势想法要立刻转为行动。

坚信大趋势,不要简单的批判。

你一定要相信那些行业领头人,他们拿到的信息肯定比你多、处理信息的能力比你强。

如果不理解,就执行,在执行中理解。

不行动,是最糟糕的,行动,才有可能证伪,坐而论道,没有意义。

解药二:对外求教,不做井底之蛙有一个对外求教的心态,非常重要。

对外求教,是为了扩展你的视野。

当年我和徐鸣做可牛影像,我们的技术水平,见啥灭啥。

结果,美图秀秀把我们打得内心都快崩溃了。

这是我们特别容易陷入的一种状态:以自我为中心,不向外看。

面对新事物,很多人甚至连尝试和对外沟通的欲望都没有。

完全不知道外面发生什么。

强调一点:认知理解与聪明度无关。

只有从认知角度,而不从聪明角度,才能看到更多别人看不到的机会。

越是处在绝路的团队,越是往外看得更多。

解药三:活在当下,面向未来活在当下,恐惧时,想想错了又如何?实际上,不肯尝试的本质是不敢面对所谓失败。

多错才有机会对。

再就是面向未来,纠结时,想想五年后会怎样?会不会被淘汰掉?如果五年后,你跟这个时代已形同陌路,这才是最可怕的。

行业变化之快,超出我们想象。

04所谓成长就是认知升级所谓成长,并不来自于所谓的位高权重,不来自于所谓的财富积累,也不来自于你掌握的某一个单项技能。

行业里有很多这样的人。

想想腾讯这些年的发展。

3Q大战前,腾讯讲花瓣策略――我的花朵上长出很多花瓣,每个花瓣都能干掉你。

这种态势,使得腾讯在每个领域都不得不与当时各个领域最先进的认知打;3Q大战后,腾讯的策略改为生态链。

第一个投资的就是猎豹,接着又投了一批公司。

结果如何呢?腾讯市值从300亿美金涨到了今天的2000多亿美金。

此后,我一直思考,是马化腾通过投资形成的生态系,帮助他建立了足够的行业认知。

他跟刘强东聊电商、跟王小川聊搜索、跟猎豹聊国际化。

所以,腾讯怎么会不知道市场的规模、方向和目标呢?怎么会不知道国际化有哪些机会呢?核心就在于行业认知。

回顾360崛起给我带来了什么?简单说,就是让我拿到行业最一手的认知一一一种对于安全行业,对于客户端软件,对于互联网怎么颠覆一个行业的认知。

离开360时,我的前东家只给了我1块钱,但朋友安慰说,没关系,你积累的认知,别人都拿不走,将来所有东西都会还给你。

我就带着一个认知,走上了茫茫创业人海。

就因为这么一个小小的认知,我才能那么坚决做Clean Master,才能在对美国市场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做了All in Clean Master的决定。

所谓成长,就来自于认知。

-管理本质就是认知管理-我曾经讲过管理三段论一一目标、路径、资源。

找到一个目标,想清楚路径,再投入资源。

但它有一个大前提叫----- 有判断力。

这个时代,管理的本质就是一种认知管理。

在这个大的认知体系下,管理又可被细化为信息、时间、人”三个维度:怎样利用信息”做出正确的决定?怎样通过抓关键让时间”更高效?怎样运用简化管理人”?我总结了一体两翼”和三个管理维度”,逐步解答以上问题。

01 一体:构建领导者的认知体系一年半前,我见过百度的人,我跟他们说,头条就是移动上的搜索。

他们不以为然。

说百度有头条不具备的即时搜索,头条离了很远。

一直到去年五月,百度才上了信息流。

这就是两家产品在认知上的差距。

一个优秀的领导,必须在核心点上拥有覆盖队伍的认知体系。

绩效、期望,只是配合手段。

核心是必须有这样的认知体系。

所谓认知体系,是在脑海里有完整的认知框架、脑海要有一些抽象的框架图。

比如简单、差异化、跨界、大趋势,还有时代热点等等。

脑海里不断要有这样的框架,看到一个点,就拿这个框架去套。

怎么建立这种框架呢?首先,对市场和产品的深入了解是认知体系的基础,对待产品要抓细节,要像用户一样思考问题。

其次,要真的去和市场上吃过猪肉的人多聊天。

看看别人在干什么,这很重要。

其三,切忌以听报告的方式建立认知。

有些领导,派两个实习生做个调查报告,本质上是用实习生的认知取代团队认知,非常要命。

今天就是这样一个时代谁建立正确认知,谁就脱颖而出。

02两翼:认知管理的两剂良药大的认知体系构建之后,具体问题是否有具体方法论作支撑——比如,事情太多管不过来怎么办?做了那么多总被老板批怎么办?做得辛苦不出绩效怎么办?对此,我开了两剂良药:解药一:学会逆向思考,如果花的时间少一半,事情能否做得更好有段时间我非常忙,各种会议满天飞,效率很低。

我当时就想,难道当年乔布斯会比我更忙吗?当我的脑海里不断浮现这个问题时,我突然意识到一一我忙的根源其实就在于自己认为太多事情都很重要。

归根到底还是我的管理方法不对。

那怎么让管理变得更有效率? 核心是转换思维,培养做判断的能力。

本质是减少真正所谓管理的量,增加判断的量。

增加帮团队在关键点做决定和梳理目标的量,而勤勉工作只是基础。

假设一下,如果只花一半时间,事情能不能做得更好?顺着这个方向想,很多事情就会不断要求去划分优先级。

解药二:战略的略是忽略,不敢忽略,本质是分不清优先级那该怎么怎么去建立优先级?分清优先级的前提是认知清晰。

你脑海里要有一个格局,叫大趋势。

要知道什么是更重要的,学会妥协和让步。

有时候,我们思维会有盲点。

原因在于:视野不够宽,反思不够频。

人和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思维格局。

中层和创始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一个迷恋具体情况,在努力工作;一个是高低结合,既能努力工作,又能不断花时间去反思,去判断,去拿到认知。

而且清楚知道:低的目的是高。

即我的每一个执行,本质上又在建立我的认知。

03三个管理维度:信息、时间、人---------------------- --------------------------------- 1信息—一 _ — _______________ ____ ___ _ —_ __ … 」---------------------------------------------------------- 1人丨n■-~~1搭局宏观层面,领导者要构建对行业的认知体系;那么微观层面,执行操作时,怎样才能做到更聪明的工作?怎样找到那件最重要的事?我从信息、时间、人三个维度剖析管理方法。

先说信息维度。

人的本质就是一个CPU。

有足够大的信息输入,足够高的反思频度,你才会有足够的信息输出,也才会产生格局,做出正确判断。

搜集信息的目的,不是为了保持自身现状,而是为了进一步成长获得新能力,使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聪明的决策。

信息怎么输入?第一,深入分析对手。

花时间加大信息搜集,磨刀不误砍柴工。

第二,定期遍访行业。

了解对手,否则会失去行业认知。

第三,不断招聘行业里的人。

他们不仅是来工作的,也会带来行业里的认知。

一个领导者的本质就是做正确的决定。

只要你拿到足够的信息,就能做出正确的决定,执行将容易十倍。

有一句话叫主将无能累死三军。

再来说时间维度,管理上最重要的资源就是领导人时间。

时间的分配,表明了一个领导者对实际情况的优先级判断。

我们经常自认为一件事情很重要,回头一看,根本没花足够时间,没放足够人力,没放足够资源。

时间都去哪儿了?反问下自己:时间是如何分配的?构建格局上花了多少时间?信息输入花了多少时间?关键人身上花了多少时间?猎豹最早能杀出来的一个核心原因,就是我们当时乐此不疲地参加各种展会,跟各种人聊,建立了对国际APP市场的认知。

时间是最重要的资源。

经常有同事问我,你天天管公司,介绍新文章,还玩无人机和王者荣耀,时间怎么用的?其实很简单。

我每天都会想:有哪几个关键的会,关键的人,关键点是什么。

讲完信息和时间,回到人的维度。

一句话:学会通过管一个人达到管一片人的目的。

首先,要简化对人的管理,找到关键人。

团队初创时,可扁平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