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关于黄石农村城镇化建设与发展的新趋势
关于黄石农村城镇化建设与发展的新趋势
湖北社会科学
!""!#$
’"
少乡镇没有街头绿地, 景点缺乏, 人行道树木稀少。 四是政策难以落实。 户籍政策落实滞后, 户籍管理仍沿用 过去的办法, 没有实现以居辖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 以 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改革政策。 “农转非”户口 审批权过于集中, 条件过于严格。县镇关系没有完全理顺, 双 管部门或 业 务 部 门 的 管 理 权 限 大 多 集 中 在 上 一 级 行 政 单 位 , 镇政府一级调控权限很小。 五是管理水平及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从管理看, 不按规定 履行工程建设 审 批 程 序 , 各行其是, 各自为政, 违章建设的现 象还时有发生。 环境管理缺乏有效措施, 脏、 乱、 差现象大量存 在。从人员素质看, 乡镇干部调动频繁, 特别是分管城镇建设 的乡镇长、 书记变动很大, 新任主管负责人业务生疏, 不能保 证城建工作的连续性和长远发展。 城镇建设业务骨干中大、 中 专生所占比例极小, 缺乏高素质人才, 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制约 了小城镇建设事业的发展。 三、 我市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措施和对策 推进我市小城镇建设, 进一步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今后 要着力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 )坚 持“ 三 高 ”标 准 , 努力实现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高 点起步。 一是要高起点规划。 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龙头”, 城 镇规划要坚持为农村经济服务, 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与交通发展相 协 调 , 突出各自特色, 体现科学性、 长效性和配 套性, 坚决防 止 和 克 服 随 意 性 。 要 明 确 中 心 镇 、 口子镇、 矿区 镇、 农副产品 集 散 镇 、 滨江沿湖镇各自的功能特色, 实现功能 区基础设施综合配套。规划制定要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充分 与城市发展战略相衔接, 与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相衔接, 与调整 农村布局相衔接, 形成“中心镇—— —集镇—— —中心村”的合理 布局。 二是要高标准建设。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要坚持设计高标 准、 质量高标 准 、 监管高标准, 各项基础设施充分体现出强烈 的现代气息、 地域风格和文化品味, 融实用、 经济、 美观于一 体, 与自然景观和地方特色相统一, 形成特色鲜明、 布局合理、 设施配套、 环境优美的新型城镇。三是要高效能管理。城镇管 理要以文明创建为主线, 以环境整治为重点, 以依法治镇为手 段, 动员各方面的力量, 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把小城镇管理 与创“十强乡镇”结合起来, 与“楚天杯”创建活动结合起来, 坚持规划一张图、 审批一支笔、 建设一盘棋、 一张蓝图画到底、 一任接着一任干。 各乡镇要结合本地实际, 制定物业、 交通、 环 境、人口管理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和办法,切实做到建设市场 化、 管理法制化、 服务社会化。 (二 )坚 持“ 三 大 战 略 ”一 起 抓 , 努力实现农村城镇化与 农业产业化、 乡镇企业二次创业整体推进。 一是要坚持小城镇 建设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小城镇的发展需要依托农产 品、 自然资源 和 劳 动 力 资 源 优 势 , 走以农兴镇、 以镇促农的道 路。结合 黄 石 的 实 际 , 必 须 实 施“ 沿 江 东 进 ”、 “ 沿 湖 开 发 ”、 “沿线(路)开 发 ”, 规划建设一批中心镇, 以线串珠, 通过小 城镇把农民、 农业同广阔的大市场紧密连结在一起, 形成农业 产业化示范带。二是要坚持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相结 合。 要通过政策引导、 调整企业布局, 吸引乡镇、 村办企业向小
干部论坛"
关于黄石农村城镇化建设与发展的新趋势
! 樊建国
一、 我市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回顾我市小城镇建设的历史, 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典型引路, 以点带面。 建立了四地三级村镇建设试点体 !、 系, 现有省级试点镇 " 个, 试点村 # 个; 市级试点镇 $ 个, 试点村 " 个; 县级试点镇 %& 个, 试点村 & 个。对试点单位通过优胜劣汰、 年度评比, 实行动态管理, 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在对全市建制 镇、 小集镇和农村小康居民点进行科学定位、 定向、 定性、 定量 的基础上, 一方面, 大力发展县(市)区域经济, 发挥县城的辐 射和拉动作用; 另一方面, 以 积 极 参 与 全 省“ 楚 天 杯 ”城 镇 创 建活动为契机, 通过政策扶持、 改革先行、 资金倾斜, 大力发展 一批基础条件好 、 经济实力强的中心城镇, 示范带动, 整体推 动, 相互促动, 有力地推动了小城镇建设的全面发展。 规划先行, 重点指导。始终抓住规划这个龙头不放松, #、 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 自 %’’& 年始, 全市掀起了新一轮规 划修编的高潮。到目 前 为 止 , 以还地桥、 金牛、 灵乡、 保安、 陈 贵、 大箕铺、 白沙、 河口、 富 池 等 为 代 表 的 %( 个 中 心 镇 、 口子镇 的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基本完成。 四棵、 潘桥、 小箕铺、 姜桥等 )( 个集镇和秀 山 村 、 三岔路村、 丰 山 村 等 #(( 个 中 心 村 规 划 也 正 在进行中。还地桥镇 %((( 米水港富有画意的改造和镇区绿化 体系布局, 陈贵 镇 、 灵乡镇的绿化广场及政府大楼的建设, 龙 港镇、 金牛镇的贸易商品市场, 金山店镇的新街大道等建设项 目都是科学规划、 严格把关凝结而成的精品。 因地制宜, 体现特色。 根据我市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 "、 资源, 确定城镇的类型,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五 种类型。 ( % )工矿型。 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乡镇建设。 还 地桥素有“煤铁 之 都 ”、 “ 建 材 之 乡 ”的 美 誉 , 现有冶金建材、 煤炭、 五金工具 、 橡胶制品等几大行业的镇、 村 企 业 &(( 余 家 , 初步形成了长达 %& 公里的省级乡镇工业示范小区。富池镇形 成了丰山港下铜 矿 为 主 的 矿 采 业 , 以麻纺石、 织染厂、 制衣厂 为一条龙的轻纺业等八大支柱产业, 被 评 为“ 湖 北 省 综 合 经 济实力 &( 强乡镇”。 ( # )农业开发型。 主要是与农业产业化相 结合, 相互依托。如毛铺乡加大农业综合开发的力度, 建立了 杂交水稻、 辣椒、 黄姜等产业化基地 * 个, 面积达 # 万余亩。 “金 柯辣椒”、 豆瓣酱等泡菜系列, 成为地方的拳头产品。( " )商 贸型。 主要与边贸和第三产业相互结合, 相互促进, 如金扣、 龙 港等镇, 各类专 业 市 场 规 模 大 、 设施齐全, 个体工商户纳税缴 费与工业、 农业几乎三分天下。 ( ) )旅游型。阳新王英乡正大 力开发千岛湖, 以旅游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旅游人数逐年 增收, 旅游收入不断增长, 形成了以旅游促开发, 以开发促开 放的良性互动态势。 ( & )综合型。大冶市、 阳新县人民政府所 在镇,近几年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市场环境不断优 化, 正日渐成为农村城镇化的龙头。 强化基础, 完善设施。据不完全统计, )、 #((( 年全市村镇 完成住宅面积 %)+, 公 建设共投入资金 #&%$’ 万元, * 万平方 米 , 共建 筑 ), 生 产 性 建 筑 ", 新 建 道 路 ’$ 公 ’万 平 方 米 , $万 平 方 米 , 新 装 路 灯 -+" 盏 , 植 树’万 余 棵 。 龙 港 、 富 里, 公共 厕 所 -"$ 座 , 池、 还地桥等一批中心城镇以城镇道路建设为重点, 狠抓基础 设施建设, 镇区面貌焕然一新。 二、 当前我市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尽管我市农村城镇化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但由于思想 观念、 基础条件、 资金渠道等多方面的制约, 以及城镇建设起 步晚等因素, 我市小城镇建设与全国和省内先进地区比, 仍存 在较大差距,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展不平衡。“三沿” (沿路、 沿江、 沿湖)型乡镇因 自然条件较好, 投资环境较优, 基础设施较全, 经济实力较强, 因此发展步伐较快。 相反, 那些自然条件较差、 基础设施较劣、 经济实力 较 弱 的 乡 镇 , 城镇建设无投入, 农民进城无基础, 因 此, 发展步伐较慢。据统计, 我市有三分之二乡镇财政仍是吃 财政饭, 特别 是 那 些 老 区 、 山区、 库区, 要加快城镇化进程, 仍 有待作艰苦的努力。 二是规划相对滞后。 从调查情况看, 全市城镇规划除中心 镇、 口子镇外, 其余乡镇规划起点较低、 特色不明、 人文底蕴挖 掘不够的问题比较突出,如何通过规划更好地发挥小城镇的 经济带动 作 用 、 市场辐射作用、 群众致富的拉动作用, 仍是加 快城镇化步伐中的大课题。 到目前为止, 大冶市和阳新县仍有 部分乡镇总体规划没有修编。 三是基础设施落后。 道路建设不规范, 绝大多数乡镇道路 硬化率不足 $(. , 一些乡镇除了过境公路外, 乡镇区内没有第 二条配套 设 施 完 善 的 规 范 道 路 ; 供水不足, 水源缺乏, 如陈贵 等镇近处无地表水源, 地下水资源少, 无法建水厂。不少乡镇 由于财力 有 限 , 未建集中的供水设施, 即使有也是条件差, 容 不 量小; 绿化覆盖率低, 乡 镇 区 内 绿 化 覆 盖 率 仅 达 %&. 左 右 ,
城镇工业小区集中, 推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 使小城镇的工业 小区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载体。三是要坚持小城镇建设与发 展第三产业相结合。 要依托城镇的交通、 集贸、 流通优势, 大力 开发城镇的 吸 纳 功 能 、 辐射功能、 带动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小城镇成为第三产业的市场网和商 品流转的集散地。 ( 三 )坚 持“ 三 个 一 起 上 ”, 努力形成多元化小城镇建设 投(融)资体制。 要大胆运用市场机制, 坚持财政投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民造 城、 招商引资“三个一起上”, 多方筹措城建资金。 城镇基础设 施和公用设施应坚持“谁投资、 谁管理、 谁受益”的原则, 实行 有偿使用制度。 同时, 要鼓励和引导外商外资、 个体私营资本、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投入小城镇的公用设施建设,允许投资 者以一定的方式收回投资。 拓宽小城镇建设融资渠道, 严格执 行市委、 市政府的有关政策, 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乡 (镇)政府可按有关规定, 逐步建立多形式、 多元化、 多渠道的 小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 ( 四 )坚 持“ 五 个 统 一 ”, 大力推进小城镇土地使用制度 改革。坚持小城镇建设用地由县(市)政府“统一规划、 统一 征用、 统一开发、 统 一 出 让( 出 租 )、 统 一 管 理 ”的 原 则 , 努力 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佳配置。 坚持一切建设必须以规划为前提, 坚决做到用地“三个不批”, 即无规划不批、 超规划不批、 不符 合规划不批,推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向社会公开、向群众公 开, 接受群众监督, 促进小城镇高起点规划、 高标准建设。 对城 镇小宗国有土地要大力推行使用权拍卖方式,对过去的划拨 方式取得使用权的要实行租赁管理。 对新增土地实行出让、 租 赁、 作价入股等多种方法, 大力推行土地有偿使用。要坚决克 服占用耕地过多、 盲目追求规模不良现象, 对小城镇建设中的 农民建房, 要严格执行一户一基及面积标准的规定, 杜绝一户 多基和超标准用地。要贯彻集约、 合理用地的原则, 坚持内涵 挖潜为主, 提倡集中连片开发, 充分利用闲散废弃地、 劣地, 盘 活存量土地, 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效益。 ( 五 )坚 持“ 三 个 有 利 于 ”原 则 , 大力推进小城镇户籍制 度改革。要坚持“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农业的基础地位, 有利于 小城镇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转移,有利于社会稳 定 ”的 原 则 , 尽快建立起适应城镇化发展要求和社会发展规 律的户政管理体制。要进一步落实以居住地划分城镇户口和 农村户口的户籍登记制度, 鼓励和吸引农民进镇落户, 务工经 商。对长期在小城镇工作, 有稳定的职业、 收入、 住所的农民, 允许转为地方城镇户口; 对不具备转地方城镇户口, 但在小城 镇居住时间较长的, 可办理城镇暂住户口; 在乡镇企业工作的 农民, 可将户口迁入所在企业统一管理; 对小城镇经济发展作 出较大贡献的技术、 管理人员, 外地到小城镇投资办企业人员 的配偶和子女, 在小城镇投资办企业的外商、 侨胞和港澳台胞 要求照顾的亲属, 均可转为城镇户口。 要加强小城镇社会保障 体系建设, 逐步建立和完善失业、 养老、 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 解决进镇落户农民及相关人员的后顾之忧。 (作者系中共黄石市委常委、 宣传部长) 责任编辑 邓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