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说课稿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说课稿

教学容观察物体课时1-1教学目标1、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认识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不能唯一确定一个物体的形状。

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并还原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

2、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等一系列操作活动,在体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并体会如何通过一个或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摆出小立方体。

教学难点能通过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来拼摆并确定小立方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教学流程二次备课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大家喜欢搭积木吗?你们看,只要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就能用积木搭出各种各样的图形。

今天我们也一起来搭一搭。

(板书:观察物体三)二、探索新知1、出示例1:按要求摆一摆。

(1)用4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到的是的图形。

学生动手拼摆,并与同伴交流摆法。

指名汇报并演示,学生可能会提供多种摆法。

(2)如果再增加1个同样的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你可以怎样摆?学生动手拼摆,在小组流摆法。

指名汇报并演示,学生可能会提供多种摆法,只要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3)提问:通过拼摆,你有什么发现?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①虽然摆法各不相同,但只能添加到前面或后面,不能添加到上、下、左、右面。

②只给出一个方向观察的图形无法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谈话引入新课学生经历了“研究视图——充分想象——搭出物体——验证搭法”的过程,可以有效地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在利用平面图形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观察物体》说课稿 (shang)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的第1课时。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本课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观察较为抽象的一个简单立体图形和两个简单立体图形组合的活动,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能辨认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能正确辨认两个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2、教学例2。

出示例2:你能摆出兰兰所观察的图形吗? (1)动手操作,让学生根据例题提供的从正面看、左面看、上面看的图形摆出相应的立体图形,与同桌交流摆法。

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演示,学生可能会呈现多种图形。

(2)提问:通过刚才的拼摆你有发现了什么?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一旦确定了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的图形,这个立体图形的形状也就确定了,也就是说本题只有一种摆法。

3、即时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题。

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①给出一个方向观察的图形无法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②由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并还原立体图形。

四、作业完成练习一第4、5、6、7题。

按照一定的顺序与方法来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对思维过程进行描述与刻画,在交流中能够体会搭法是多样的,而且学会按照一定的方法把各种搭法分类整理,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三) 例1:用4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到的是 的图形。

结论:给出一个方向观察的图形无法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例2:你能摆出兰兰所观察的图形吗? 结论:由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并还原立体图形。

(1)知识与技能:创设情境,学生经历观察物体的过程,认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知道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物体所有的面,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观察、交流等活动,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或两个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想象、猜测和推理,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是: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是:明白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物体所有的面;学生体会到观察事物要全面,不能片面孤立。

为了讲清重难点,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二、说教法:根据本节课容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创设法”“观察讨论法”“引导探究法”,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营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共同在游戏、观察、猜测、验证与交流中真正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1、情景创设法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这节课上,我准备了小药箱和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供学生观察,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而自主地获取新知,从而感受数学活动带来的快乐。

2、观察讨论法为了实现让学生经历观察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的目标,必须让学生多观察,获得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进一步升华,得出结论。

3、引导探究法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善学、乐学,我主要采用了“引导探究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观察,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参与,教师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以问题引导,组织学生互动,教师及时参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三、说学法由于五年级的学生性格开朗活泼,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且较易接受,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较生动活泼、直观形象,且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

由于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不断发展,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

所以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充分观察、试验、收集、分析,帮助他们直观形象地感知,形成经验。

多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从而乐于探究。

综上所述,在本节课中,主要采用以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学习法”,目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小组活动,观察实践,以合作学习促进自主探究。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四、说教学过程:为了能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了四个环节:(一)情景创设,导入新课先让学生背《题西林壁》,然后讨论“横看成林侧成峰”,为什么同样的庐山会成岭又会成峰呢?引出:因为看的角度不同,所以成岭又会成峰,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由此引出课题《观察物体》(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1,观察一个立体图形首先,让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小药箱,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是哪几个面。

通过观察讨论,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且发现站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长方体所有的面,而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

其次,指导学生分别从正面、左侧面和上面观察小药箱,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

再次,指导学生观察其他的简单立体图形,如正方体、球、圆柱等,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看一看观察到的是什么形状。

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扩展,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做了准备。

2、观察两个简单立体图形组合小组合作观察圆柱和球,通过观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再次验证上面得到的结论: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三)联系实际,理解运用;首先,做练习八第1题,检查学生能否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一个立体图形的形状。

其次,做练习八第3题,检查学生能否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然后,做练习八第2题和39页下面的做一做。

使学生明白只观察物体的一个面是无法判断出它是什么物体的,培养学生全面多角度观察事物的做事原则。

(四)课堂小结通过学生汇报,补充,来完成本课的总结。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说课稿因数与倍数一、说教材(1)《因数与倍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的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

《因数与倍数》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百以、千以、万以、亿以以及一些整亿的数之后。

在这一容的编排上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没有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在本课时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的模型na=b直接给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在地位上,这节课是因数、倍数的概念引入,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最小因数及倍数的无限个特征。

情感、价值目标:2.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3)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4)教学难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与方法二、教法与学法设计1、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组织),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的理念,首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2、小组合作讨论法。

以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三、设计理念首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其次让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四、教学过程(1)合作交流、揭示主题用12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进行不同的摆法展示,为了避免简单的操作,引导学生通过算式来想他是怎么摆的。

组织交流,列出相关算式,引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2)学习新知利用横里读、竖里读,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知识概念,并及时出示整个前提:是在不含0的自然数。

让学生自己举例,示说、相互说,在通过“能说4是因数,36是倍数吗?这一反例的教学,充分感受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明确:倍数和因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能单说谁是倍数,谁是因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