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福建省高三质检优秀作文选评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2019年3月13日,联合国发布第六期《全球环境展望》报告指出:目前,42%的陆地无脊椎动物、34%的淡水无脊椎动物和25%的海洋无脊椎动物濒临灭绝,人类行为对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健康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材料二:2020年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全面禁止和惩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行为,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维护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材料三:2020年3月3日是第七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主题为“维护地球所有生命”,我国的主题是“维护全球生命共同体”。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写一篇演讲稿,以“增强法制意识,共建和谐家园”为主题,在班会上演讲。
②写一篇倡议书,倡导广大网民参与“向野味说‘不’!”的主题公益活动。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秀作文展评:坚守法律底线,维护生态和谐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非常荣幸能在班会这么富有教育意义的场合发表我的看法。
此次抗疫展现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责任担当,更警醒人类,唯有坚守法律底线,维护生态和谐,方能构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全球环境展望报告》指出,多种无脊椎动物濒临灭绝,人类行为正严重危害着动物多样性乃至人类健康。
痛心之余揆诸现实,漠视法律规则、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层出不穷。
人类一面打着热爱自然的旗号,一面不知节制肆意开发掠夺,反噬人类自身的背后,是法制观念淡薄与生态意识的缺失。
黑格尔曾说:“历史是一堆灰烬,而灰烬深处有余温。
”过往的惨痛给予人类深刻的教训,我们深知,践行法治观念,维护生态和谐刻不容缓。
法制意识是人人心中的一杆秤,衡量道德与规则的厚重分量。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个人行事准则需法律的约束,社会有序运行更需法律的规范。
新冠肺炎疫情折射出的不仅是野味滋补观念的大行其道,更是部分人面对法律管束时的漠然与不以为意。
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全面禁止和惩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行为。
此举当为人类敲响警钟,也应在社会上掀起全民守法的蔚然之风。
增强法律意识,以法律约束个人行为,方可称是无愧于社会,无愧于国家。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维护生态和谐,共同建设家园风貌。
费孝通曾说:“敬畏天命,使人类安分,使人类自知自己的极限,而注目于人力之所可及之处。
”诚如其言,共建和谐家园,需对法律规则的严格遵守,也需时刻保有敬畏之心,尊重并热爱自然的一草一木。
中国在野生动植物日上明确主题:维护全球生命共同体,展现大国的责任担当。
的确,自然为全人类共同生存栖息之地,亦为人类享有利用的宝贵资源。
合理开发利用,遵循和谐共处准则,方能走好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
同学们,卢梭曾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在我看来,“枷锁”是白纸黑字的法律条文,是个人内心的行事准则,亦是自然告诫人类的万物规律。
在“枷锁”的制约之下,我们方能赢取更多自由生存的权利。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未来发展建设重担的承担者,我们更应坚守法律底线,凡事三思而后行;遵守法律发展,不破坏其和谐运行,一同用法律准绳的万钧之力,建设和谐美好的生态家园。
同学们,若我们能汇聚旭日薄发,百卉萌动的青年力量,维护生态和谐的共同目标便不至于口号。
让我们携手并行,规范自身,向追求更完备的法律意识与共建和谐家园的目标不懈迈进!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名师点评:这篇文章最大的示范价值在于情境契合度高。
这里的情境契合度包括材料内容的契合与交际语境要素(任务指令)的契合。
开篇作者关涉演讲场合,结合发言主题,落脚材料三内涵——生命共同体,给出明确观点:坚守法律底线,维护生态和谐,方能构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先声夺人。
接下来援引材料一的调查报告,分析人类对自然破坏行为危害,指出践行法治观念,维护生态平衡的紧迫性。
逻辑上能够回应中心观点。
随后更进一步,基于法律观念淡薄与新冠肺炎肆虐的逻辑关联,援引材料二立法,落脚到践行法治观念的意义。
再接下来,文章宕开一笔,结合自然对人类的重要性,援引费孝通与卢梭的道理论据,关切材料三的内涵,论证维护生态和谐的重要性,回应了中心观点。
最后,从青年人角色身份的角度号召自己的演讲对象携起手来践行法治底线,维护生态和谐,再次回应中心观点,关切演讲文体特征。
当然,文章虽然层次丰富,也颇具章法,但是在具体意义的说理上逻辑性还有待加强,在有效论证上还有提高空间。
向野味说“不”各位网民朋友们:大家好!前些日新冠肺炎传播迅猛;澳大利亚森林火灾连烧数月。
值此第七个世界野生动物日来临之际,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在时代的钝痛中投注理性的思考,反思人类与其他生物间的关系,共筑全球生命共同体!基于此,我发出如下几点倡议:第一,剔除文化糟粕,不抱猎奇心理。
有人将“山珍野味”视作财力与地位的象征,为获得野味一掷千金,只欲满足个人虚荣心;也有人将其当作战胜疾病的“灵丹妙药”,宁可道听途说,相信民间“土医生”,也不愿咨询医院进行科学查证。
或许这样的现象不普遍,但此次疫情恰恰放大了那些真实存在着却未得到重视的不良行为。
我们不妨问问自己:我可曾目睹身边人有过类似的做法?或者,我是否也曾误入其中?我希望此次作出的改变不是出于惊惧而暂时停止交易野生动物,而是每个人能在今后生活中长期秉持警惕观念——科学求真,明确食用野生动物的危害;理性求实,及时制止身边的非法行为!第二,坚守道德底线,不抱侥幸心理。
圣雄甘地曾说:“地球所提供的,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不足以满足每一个人的欲望。
”确实如此,每一次无节制的索取,大自然都会要求偿还。
如果此次疫情,人类能够像战胜“非典”一样打败它,但这场战役是建立在人心惶惶与无数生命丢失之上,早已不能用输赢来定论!庄子有言:“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从古人的思想中挖掘生态智慧,我们不难发现,自古以来,中华文明追求的境界就是和谐。
保护动物、珍爱生命,不是应对疫情的“亡羊补牢”,而是人类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繁衍延续、生生不息的应有态度!因此,我希望各位网民朋友们能够积极参与“向野味说‘不’”的主题公益活动,为“拒绝野味”发声!小流汇集,必将奔涌成河,推动时代前进,发出时代最强音!在各种磨难中走出来,精神上强大起来,是一个民族焕发青春活力的重要保证!愿我们在对饮食文化的反思中,与时代同频共振!名师点评:文章文脉流畅,洋洋洒洒,立足于倡议书的体式特点,从倡议提出背景、倡议具体内容以及倡议措施建议三个维度展开行文,思维拾级而上,坡度设计合理。
语言较有感召力,大开大合,视野开阔。
不过文章结构形式过于呆板,交际对象——网友的身份识别不够突出,因此在畅谈建议时只能流于形式——口号式的呼吁,缺乏针对性与实操性。
部分素材的使用有待斟酌,如开头部分的澳大利亚山火。
莫让城池的沦陷,始于舌尖上的沦陷各位网友:林鸟啼啭,山川相繆;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虎啸猿啼,流水悠扬。
我们欣喜于自然的声音,感喟于生灵之灵动,但一声枪响,众生皆噤。
本应于林野间欢纵的动物们成了餐桌上的菜肴,杯盘觥筹之间无人在意动物的悲鸣,自然的哭泣被掩盖在人类的大快朵颐之下。
何其哀!莫让城池的沦陷,始于舌尖上的沦陷!大自然既已向我们供给家畜,我们为何要将枪口转向野生动物?饕餮之徒的恶手为何总要伸向无辜的生灵?地球对我们的恩赐早已超越各路神明,我们为何不能像呵护眼睛一样善待地球?要知道,人类不是地球的主宰,动物与人类是命运与共、心手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对野味的消费就是对人类自身的消费,野生动物的沦亡也是城市生病的开始。
我们亟需行动起来!向野味说“不”!喊口号不能代替实实在在的行动,举措的落实才能展现我们反对野味的决心与信念。
在此我倡议:广大网民参与到“向野味说‘不’”的公益活动中来,用群众的力量为野生动物筑起铜墙。
第一,克己之欲,立己之身。
从自己做起,不贪口腹之欲、不贪唇舌之欢。
个体自制是拒绝野味的第一道防线。
我们应有对动物的同情与共感,穿越形式感知下与动物的依偎相连是敬畏生命的源头。
失去对生命的敬畏不仅是个体之失,更是社会之殇。
第二,督他人之过,明他人之非。
对非法野生动物交易的惩治不能只靠相关部门,社会公民的监督举报就是最好的“警报器”,惩治乱象不能一阵风吹过,雨过地皮湿。
“迎检式”检查、“作秀式”保障要不得,我们再做好自己的同时,也要互相监督,勇于举报,敢于反对,才能还我们一个河清海晏的盛世!当然,不能止于拒绝野味,许多动物正濒临灭绝,许多生命正在逝去,野味的防治只是第一步,我们更要在日常中实时关注保护我们生活的家园,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我相信,个体的努力与社会的防治“双向联动”之下,我们一定会看到山河依旧,动物自在的美好图景。
莫让城池的沦陷,始于舌尖上的沦陷!倡议人:×××名师点评:在学生普遍用传统议论文进行实用类写作的风气下,这篇倡议书让人眼前一亮。
倡议书重在倡议,号召读者该怎么做才能让生活更加美好,当然相关的背景介绍以及意义也要有所涉及。
这篇文章头两段介绍了人类的贪婪欲望对野生动物造成的伤害,接着呼吁广大网友从自身做起,并监督督促他人,才能守护好美丽的家园,思路顺畅,有一定见地,符合倡议书的要求。
在个别文辞上推敲不当,读起来较为拗口,但作为一篇考场作文也是情有可原的。
以法为盾,守望家园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以法为盾,守望家园》。
我想从郭德纲的一段相声讲起:“泰坦尼克号沉了,对厨房里的龙虾来说,是生命的奇迹。
”疫情以来,威尼斯河道重返清澈,春和景明之时海豚水中嬉戏;四川山区重添绿装,草长莺飞之时大熊猫国道散步。
一次沉没,一场疫情,于人类是灾难,对动物却可能意味着新生。
人与动物、自然之间的和谐,维系着地球家园的和谐。
保护自然的法律施行多年,却仍收到《全球环境展望》的数据警告;非典祸根是食用野味,野生动物交易行为却屡禁不止,直至疫情悲剧重演;“保护动物,人人有责”的口号还在耳畔,澳洲大火无情蔓延。
究其根本原因,是环保意识法制意识的双重淡薄所致。
有环保意识是美德,推助人类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从某种意义上看,环保意识是法制意识的先行者。
大家是否记得,今年的3月3日是第七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无论是动植物,还是人类,都只是地球的暂居者。
但人类的发展史却成了自然界的灾厄史。
董卿曾说:“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共生,而非对立。
梭罗的《瓦尔登湖》之所以极具美感,无疑是因为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有一句现代诗叫:“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
”人类在谋取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是否已将自然撕开了一个洞?在工业文明的夹击下,我们依然怀念“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