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德化外销瓷

古代德化外销瓷

畅销国际市场的古代德化外销瓷器畅销国际市场的叶文程徐本章瓷器是我国古代发明之一,远在唐代即以新兴的商品进入国际市场,东销日本,西销印度,波斯乃到于埃及。

历代以来,瓷器一直是我国对外的输出品,与丝、茶并誉于世界,在国际贸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福建省德化县是我国古代南方著名的产瓷地区之一,瓷器外销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根据国外调查、发掘出土的有关资料,德化窑的产品,自宋代以来,就已大销往国外,销售范围遍及亚洲东部、南部、西部各国以及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

“在怯尼亚以南的坦噶尼喀境内,就出土了德化窑青花瓷器。

”“1964年以来,在菲律宾遗址与墓葬中就发现了数千件较完整或能够复原的德化窑瓷器。

其中以马尼拉圣安娜、贝湖西端的内湖(离马尼拉约五十英里)、民都洛的加莱拉港等遗坦最为集中。

”而在“印度尼西亚全境内都发现有中国的青白瓷影青),……从景德镇影青瓷器到德化瓷器都有。

德化瓷器在西里伯斯和爪哇就出土过不少。

……位于加坦克曼丹岛北部的东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地方,也曾经发现过大是的德化窑瓷器”①目前,全县发现的宋至清古瓷窑址一百八十五处,其中五十八处发现有外销瓷产品,可见德化瓷器外销之旺盛及在我国陶瓷外销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研究古代德化瓷器的外销对探索我国特别是泉州港和南方几个重要港口的古代海外交通和对外贸易,无疑是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一、古代德化窑外销的主要产品宋元时期:(一)军持(或称军持壶、净瓶,是一种专供外销的特殊器物。

)发现于碗坪仑、屈斗宫、后坑垅、后垅仔等宋元时代的窑址中,其出土的军持标本,有的与韩槐准在《南洋遗留的中国古外销陶瓷》一书中所介绿的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博物院陈列的相同①。

有的与在东爪硅出土的一样,②。

在菲律宾马尼拉圣安娜,贝湖西端的内湖,民都洛的加莱拉等遗址也有发现。

③(二)盒(或称粉盒)。

宋元时代的德化窑已大量生产,在屈斗宫、碗坪仑、后垅仔、家春岭、内坂、大垅口、尾林、太平宫、墙坪山、湖枫林、潭仔边等窑址均有大量发现。

盒的造型精美,器形一般较低矮,盒身呈圆形或八棱形,子母口,底平而稍内凹。

胎白细坚,青白釉,口及底部无釉。

装饰花纹丰富多采,盒盖一般印有各种花草和图案,有莲花、牡丹花、菊花、葵花、云纹、凤鸟纹、钱纹和其他缠枝花草;有的盒盖的中部还有“福”、“寿”、“金玉”等吉祥文字,屈斗宫还发现盒盖上有明外销象征的“长寿新船”文字。

盒身周边印有瓜瓣纹或直道纹。

菲律宾出土的青白釉盒①与德化碗仑及其他窑址出土的完全相同,可以证实是德化窑生产的外销瓷。

菲律宾马尼拉圣拉圣安娜,贝湖西端的内湖,民都洛的加莱拉港等遗址发现的盒,“装饰均以印凸细线条纹为主,纹饰有莲瓣、卷叶、牡丹、飞鹅、钱纹、万字符号、水生植物、玫瑰化等。

这些器物的造型与纹饰(根据能见到的照片与材料)均与德化屈斗宫窑窑基内的出土物基本相符”“应属于元代初期”的产品②日本在挖掘由平安时代后期到镰仓时代(即我国南宋至元代中期)的经冢时,出土的“盒子的量最多,从一个遗迹中挖出几个盒子来是不稀奇的。

盒子有大小几种,很多是模制的。

盒子的表面有花草纹、小花纹、七宝纹、双凤纹等等,用型押表现出来”,从东京国立博物馆、佐世保文化科学馆、镜神社、御山神社、施福寺等处收藏的各地经冢出土的宋代白瓷盒子,与德化窑出土的盒子基本相似③。

这些白瓷盒子分别出土于长崎县、佐贺县、爱嫒县、德岛市、山口县、大孤府、京都市、和歌山县、静冈县、长野县、神奈川县、崎玉县各地经冢,分布很广,可见当时是一畅销的重要产品。

(三)瓶。

在盖德碗坪仑窑出土的各种花瓶中,有一种花瓣口外折,长颈,鼓腹,矮圈足,底销内凹,胎白质坚,青白釉,器底与内腹壁无釉,表面呈冰袭纹,颈部有两组划纹,腹部印云气纹。

一种敞口尖唇,长颈,鼓腹,平底,胎白质坚,瑶白釉,器底与内腹壁无釉,颈及腹部各有一组弦纹。

另一种颈间刻划两组弦纹,并堆贴一条蟠龙。

上述瓶与韩槐准在《南洋遗留的中国古外的销陶瓷》一书介绍的雅加达博物院所藏的相同①。

(四)小瓶。

小瓶在屈斗宫、家春岭、内坂、碗坪仑、尾林等窑址都有出土,样式颇多。

其中一种敞口,呈喇叭状,长颈,鼓腹,圈,底深凹。

青白釉,胎白细坚。

装饰花纹,一般自颈户以下模印有条状纹、草叶纹(或莲瓣纹)、缠枝花纹,模印花纹少者二层,多者五层。

制作方法应系分段模制而成,造型小巧玲珑,颇为美观。

德花出土的这种小瓶,同菲律宾出土的标本②在造型特点和装饰花纹上完全一样,在加里曼丹岛北部的东马亚西亚的沙捞越地方,也发现过与屈斗宫窑产品相同的小瓶。

③(五)小口瓶。

碗坪仑窑址采集多件。

小口,颈极短,鼓腹,腹下部逐渐收缩,肩部有一道凹线圈。

菲律宾现存的一种小口瓶与碗坪仑窑址所采集到的标本相似,应是德化窑烧造的产品。

(六)飞凤碗。

在家春岭、祖龙宫和屈斗宫窑址均有发现。

碗的外壁模印飞凤纹饰。

凤鸟,在国外称为不死鸟。

这种碗为青白釉,底部和圈足无釉。

底部中间凸出一圆圈。

这种飞凤碗在菲律宾已有出土。

(七)莲瓣碗:(八)墩子式碗:上两种碗在屈斗宫等窑址中都有发现。

斯里兰卡已有出土。

(九)盖壶(或称酒壶、水壶)。

壶的造型是:小口,折腹,带盖,平底微凹,前附流,后附把,腹壁模印缠枝花纹、莲瓣纹或草叶纹。

釉色青而微泛黄,底足无釉。

胎色黄,质松脆,或许是未烧熟的缘故。

屈斗宫窑出土的这种壶,与菲律宾出土的标本完全一样。

(十)罐形壶:在碗坪仑窑采集的另一种壶,敛口,颈极短,鼓腹。

肩部有流,带把,底平而稍内凹。

胎色白,青白釉,底部无釉。

器的中部有一道凸棱,应是分段模制的结果,一件上腥壁印卷纹,下腹壁印波浪纹。

另一件肩部印莲花瓣一圈,器壁作瓜棱形。

这种罐形壶与菲律宾出土的标本完全相同。

(十一)钵。

直口,方唇,深腹,圈足。

胎色白,质细坚,青白釉,口沿无釉,釉面有大小开片。

器表一般为素面,无任何装饰。

碗坪仑窑出土的这类器物与菲律宾出土的标本对照比较,其造型特点基本相似。

(十二)弦纹洗(或称枢府洗)。

口微敞,浅腹,腹部有一道凸弦纹,圈足,平底,足底无釉。

有的青白釉,有的白面带黄。

这种洗在屈斗宫窑曾大量生产过,在菲律宾的一些地方已有发现。

(十三)高足杯。

在屈斗宫、祖龙宫、碗坪仓等窑址均有发现。

以屈斗宫一件为例,高7.3、口径11、足高3、杯深4.4、足径4、边唇厚0.3厘米,敞口,鼓腹,高足。

青白釉,素面或阳印瘦莲瓣纹。

屈斗宫窑发现的这种高足杯和菲律宾出土的相同。

此外,在日本平安时代后期到镰仓时代的经冢里与中国白瓷盒子同时出土的还有白瓷小壶、小盖壶、小盘、香炉小皿碗、白瓷轮花小皿、四耳壶、梅花瓶、小注、涡纹、白瓷莲唐草纹瓶,这些白瓷产品有的带有青白色(影青)。

虽然我们没有见到原物和图片可以对照,无法肯定是属于我国那个窑口所产,但这些与德化窑宋元时代的釉色和造型有类似的产品,也为研究德化窑的外销品种提供了新的线索。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由于沿海地区制瓷衰落,瓷器产地转向山区,德化由于瓷土和燃烧资源丰富,制瓷业在宋、元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古瓷窑址由宋、元的三十三处突增到一百五十二处,产品继续外销,国外发现的主要产品有:(一)梅花杯:这种器物曾在屈斗宫、祖龙宫、后窑、岭兜、桐岭、窑垅山等窑址发现,其中祖龙宫窑发现最多,大小不一。

现选择两式加以介绍:Ⅰ式:口径和底径呈椭圆形,口径9.8×7.6、高 6.8、底径 3.4×4.8厘米,口沿外侈。

杯的外表一边堆上梅花纹,堆贴有三朵梅花,一边梅枝上堆贴有一朵花蕊,二片花叶,底周附上一笔架形的梅花树杆,作为杯的承托脚架;足架与底周间有些缝隙。

整个器身颇厚重,色泽为牙白色,腹壁薄能映见指影。

Ⅱ式:造型与Ⅰ式同,只是较小巧,口径7×4.8、高4.6底径2.3×3厘米。

腹壁两边均堆上两朵对称相同的梅花。

这种白釉梅花杯在桐岭窑发现的造型基本上与祖龙宫窑址发现的相似,只是口部已接近圆形,椭圆度不大,口径6.7×6.2、高4.8、底径2.8×3.5厘米。

腹壁一边在树枝上堆三朵梅花,另一边堆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蕊和两片花叶,釉色光泽滋润。

上述白釉梅花杯与波西尔著《中国美术》一要自外国博物院藏品的图录和牛津大学1924年出版的《远东陶瓷概述》一书中介绍与英王爱德华七世陈列室中的藏品相同。

(二)瓷观音和其他瓷塑。

德化瓷观音是明清时代畅销国际市场的重要产品。

特别是明代朝宗雕制的瓷观音,被称为“东方艺术”,视为珍璧,有“天下共宝之”之誉,其高超的雕制艺术垂范后世。

法人什尔定就藏有精工珍制女如象牙,全身釉色如鹅绒的关公雕像以及菩提、达摩、锺离权等明代瓷塑,流散在日本的有明代何朝宗雕制的达摩像一尊(盘坐,有台,高一尺二)观音像二尊(跌坐,袖手披裙,一高六寸,有一念珠露袖外,极为别致;另一高七寸;十八手准提佛一尊高一点二尺);观音像一尊(高一尺,观音盘坐于山洞之内,两旁有十八罗汉错杂盘踞,姿态万千,骑有龙虎等兽,像前立有韦罗一,极为珍奇)。

波西尔著《中国美术》也介绍了德化窑销售在外国的瓷观音藏品。

(三)瓷狮子。

在屈斗宫、祖龙宫和岭兜窑均有发现,其中以岭兜窑的产品最为精致,造型与波西尔某种《中国美术》一书图录所介绍的非常相似。

(四)龙虎爵形杯。

这种杯口沿呈椭圆叶太的喇叭口,口宽足小,整体呈漏斗状。

外部贴印云纹、龙、虎、松、梅、鹿,有的还有蟾蜍,造型奇特美观。

在祖龙宫窑有大量发现,与波西尔著《中国美术》图录相同。

(五)梅花高把杯。

波西尔著《中国美术》图录介绍的是在波斯购买德化窑梅花高把杯,杯上贴有梅花纹饰,这种器物在德化祖龙宫窑已有发现。

(六)透雕荷时式洗。

霍〓蒸著录介绍德化窑外销国外的透雕荷时式洗在德化祖龙窑也有发现。

(七)雕狮瓷印章。

波西尔著《中国美术》图录介绍得自爱尔兰之泽中的为德化窑所烧造的雕狮四方瓷印章,现在德化祖龙宫、岭兜等明代窑址都有发现,章有的呈圆形,有的呈方形,上面雕有蹲着的狮子。

波西尔还谈到“此印章之发现,昔颇引起一般英人之研究”。

德化窑生产的一枚虬龙盘绕的方形印章,高三点五寸,周二寸,曾由莆田县流散到美国。

(八)盒(或称印泥盒、粉盒)。

明清时代的盒与宋元时代的盒在釉色方面有着较明显的差别,明清的盒以建白和白釉为主,质地比宋元滋润莹泽,但纹饰没有宋元时代丰富。

屈斗宫明窑出土的盒,盖顶印有牡丹花一朵,边缘装饰有直道纹,底部边缘也有此种装饰。

岭兜后山窑址出土的有的盒身呈椭圆形,顶部微敛,足低矮,外腹壁印缠枝花方。

有的盒身分六棱,腹壁直,平底矮足,口底呈六角形,六个棱面各印有花草纹。

这种圆盒在国外已有多处发现。

(九)釉外云彩大盘。

雅加达博物院集藏的中国古陶瓷,其中第二十橱有书阿拉伯文字釉外云彩大盘二件,其文字大意是颂赞主宰安拉、到圣穆罕默德的伟大及教长阿布伯加,奥期曼和阿利等的贤明与宽宏大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