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族宗法制(最后定稿)
康 熙
雍 正
努尔哈赤
• 努尔哈赤立楮英,群臣反对,废。 再立代善,行为不检点,再废。 • 皇太极、顺治和康熙由宗室推举。 • 康熙立胤祁,引起皇子内争,废; 次年再立,再乱,再废。 • 雍正创秘密建储制,秘立传位诏, 藏于 “正大光明” 匾后,死时公 布。
宗法制度影响下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 第一,家天下的延续。
秦帝国对宗法制的冲击
汉朝的诸侯国
•楚汉恢复分封 项羽废楚怀王自称西楚霸王, 封十余诸侯王,因分封不公引起 纷争。 刘邦趁机夺取天下。
汉朝的诸侯国
• 皇权与王权的斗争
高祖迁十余万富户入关,杀异姓 王,封同姓王,中央派官制定法规。 景帝平“七国之乱”后改订新规: 国王分土不治民,也不得征收租税。 武帝行“推恩令”拆解王国,夺 百余侯爵位,基本结束割据。
传统文化主要内容
•1、中国宗法制---家国同构 •2、《周易》--中国文化的渊源 •3、儒家思想--中国的正统思想 •4、中国佛教--佛教乐园在中国 •5、中国道教—中国本土宗教
中国宗法制------
家国同构
家是最小国 国是千万家
• 人群中两性统治地位的转换
宗法社会的形成
婚姻形式决定的母系社会 乱婚、群 婚→知母不知父→母系集团 农业生产控制权的变易 妇女发明农 业→农业成为主业→男人控制农业 男权继承要求变革婚姻制度 私有制 产生→男子要求确认后代→一夫一妻 多妾制
汉朝的诸侯国
• 强宗威胁国家政权 西汉强宗崛起,东汉分成官僚外 戚集团和不许做官的宦官集团。 两集团争斗不休,进则操控幼帝 把持朝政,退则称霸乡里割据一方。 朝弱野强,有军权的州郡官和地 方豪强割据称雄,逐渐演变成军阀。 军阀混战,朝廷大权旁落,导致 汉王朝解体,三国分立。
《三国演义》: 刘备言废立惹祸上身
考一考: 西周时期,一个诸侯王生前娶了一位妻子, 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后来他再娶了一个妾,为他生 了大儿子,此后妻子又为他生了一个小儿子。数十 年后,这位诸侯王死去,请问他的王位和家业应该 由谁继承?
漫画中跪着接受象征权力的“帽子”的人,一看就没有手拿象 征知识的“书卷”的站立者有出息,但没有办法,正如图中的 长者所说“你虽然有才,但毕竟是次子,任命吧”。这就是对 我国古代嫡长子继承制的真实写照: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 纵你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无可奈何。
术 赤 察合台
窝阔台 拖 雷
《红楼梦》五十五回 王熙凤病了,由贾探春代管家政。探春 的生母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死了,赵姨娘 想走探春的门路多要点丧葬费。认为: “太太疼你,你该越发拉扯拉扯我们。” 探春以主子对奴才的口气说: “我拉扯谁,谁家姑娘们拉扯奴才了?” 赵姨娘不识趣,仍强调与探春的母女关 系: “如今你舅舅死了,你多给了二三十两 银子,难道太太就不依你?” 探春脸都气白了,反问赵姨娘: “谁是我舅舅?我舅舅早升了九省的检 点了,那里又跑出一个舅舅来?”
二 穆 一 穆 始 祖 一 昭 二 昭
四 穆
三 穆
三 昭
四 昭
丧服制度
“丧服制度”释义 服丧期间,根据与死者关系 的亲疏而穿着不同服饰的制度。 由重至轻分为五等:斩衰、齐 衰、大功、小功、缌麻,称为五 服。
“五服”的形式和服期
斩衰:三年,禁酒肉歌舞房事;为官者离职 守制。用于君、父、夫、长子之丧。 齐衰:分三年、一年、四个月等。用于母、 妻、叔伯、兄弟等丧。 大功:九个月。用于堂兄弟姐妹、嫡儿媳、 出嫁的姐妹及女儿、非嫡孙等丧。 小功:五个月 ;用于从祖父母、堂伯叔父母、 从祖兄弟、非嫡儿媳、外祖父母、妯娌等。 缌麻:三个月;用于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 族兄弟、曾孙、玄孙、非嫡孙媳、岳父母、 舅父、女婿、外甥、外孙等丧。
氏、宗、族的概念
氏 共同生活的同姓人群 宗 “宀”是宫室,“示”是神主牌, 即同一祖先 族 “族”字为旗下一矢,意为共同 作战 部族兼并产生多氏多宗同族集团,直 至成为“家国同构”的国家
夏商朝的社会组织
• 世袭取代禅让,王族统率宗族,分层次的 血缘集团 • 家庭、家族关系以及与家庭相关的亲缘关 系是最为人们所看重的,在这种环境中的 人,血缘(包括亲缘)圈子是他们活动的 基本范围,这个圈子里的人存在着一种自 然的义务和责任关系,有某种信任和无戒 备的气氛。社会愈是落后,地区愈是封闭, 这种关系就愈为人们所看重,因而也就强 固。
宗法制度影响下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 第三、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 整个中国古代五千年,战争、动乱时有 发生,战争和动乱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一 个旧家族的灭亡和随之而来的新家族的诞 生。动荡不安常常困扰着中国历史,但构 成中国传统社会基石的以血缘纽带联系起 来的家族始终非常稳固。
隋唐时期庶族地主的崛起
• 唐后期的方镇乱政
“安史之乱”后,节度使拥兵割据有如诸侯。 方镇割据世袭是复辟分封逆流,使皇权衰落, 直至引出五代十国大乱。 士庶兴衰无序,宗法关系混乱,危 及政权
宋初强化中央集权 重建宗法制度 家族制度形成
“强干弱枝”,中央总揽兵权和职官;科举取士, 门阀制度不再存在;取消“私属”,将农奴身份 的农民编入国家户
• 防割据 收缴兵器 收缴六国兵器铸成12个铜人,使旧贵族无力拥 兵割据,反抗中央。 • 迁豪富 除其势力
将十二万六国贵族富户强迁到咸阳,以铲除其 在当地的政治影响。 • 设郡县 收回采邑 全国设36郡,收回贵族采邑,官员领取俸禄, 保证全国政令统一。 • 改官制 废除世袭 经察举推荐,官吏由皇帝任命。废除不利人才
隋杨靠士族宗兵得天下,为防士族强大威胁中 央,建制压士族抬庶族。 建三省六部制,禁州郡县长官自辟僚属;废中 正官,不承认士族特权; 创科举制,与按门第选官并用,平衡南北士族; 镇压士族豪强的叛乱。
隋唐时期庶族地主的崛起
• 唐太宗“庶化”士族
太宗接受隋教训,关注下层庶民。抬庶族于士 族之上;以科举制取代士族制度;以全国氏族取 代小国士族。 中唐以后,为防财力集中为祸,除皇帝实行嫡 传外,其他人都要分家。
• “夺嫡”是家族斗争的焦点
“夺嫡”的原因:宗子具有支配性特权,“成则为主,不成为 奴” “夺嫡”的可能:继承按排序,能除去列前者,列后者就有机 会
• 帝位继承中的“夺嫡”
赵匡胤夺周建宋 按盟约传位光义 光义违约传位元侃 封德芳八千岁
家族宗法制是社会身份等级制的基础
《金瓶梅》故事
• 西门庆死,其妻吴 月娘当家。 • 吴月娘做主卖掉春梅,赶走潘金 莲。 • 潘金莲回到王婆家待嫁。 • 武松服满刑期回家,杀潘金莲和 王婆为哥哥武大报仇。
魏晋时期的士族政治
• 士族的形成
汉行荐举制,经郡守国相推举为“孝廉”的读 书人(士人)才能当官。 士人阶层自成势力,渐成世代为官的“衣冠望 族”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名望的“姓族”。 东汉亡,外戚和宦官两集团随之灭亡,以官僚 集团为主的士族形成。
魏晋时期的士族政治
• 士族的胜利
三国军阀混战的实质是士族与下层豪 强的斗争:刘备、孙权起于下层,收服 了士族才得建国。 曹丕行九品中正制,承认士族有做官特 权,得到士族拥护建魏代汉。
• 宗法制度的本质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 • 家天下的主要特点是一姓家族统治一个朝 代,只要这个朝代不灭亡,这个家庭就一
直统治下去。
宗法制度影响下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 第二,封国制度不断
• 秦汉以后,郡县制成为国家的一项基 本行政区划制度,历代皇帝几乎无一例外 的都把自己的家族和亲戚成员分封到某个 地区作官。这种制度保证了权利集中在一 个血缘家族之中,同时也存在着容易引起 叛乱等弊端。
• 晋惠帝 肉粥
玄武门
先秦的宗法社会
昭穆制度
• “昭穆制度”释义
宗法活动中,按尊卑排列祖先神主牌位和族人位次的制度。 正中位最尊,次为左位叫“昭”,再次右位叫“穆”,此后左右依次排 列。
• “昭穆制度”的用途
排列亡故的祖先宗庙或神主牌时,始祖居中,其子孙依昭穆左右分列。 族人聚会时,族中身份辈分最尊者居中,其他人按尊卑依昭穆就位。
对偶婚
• 对偶婚,亦称对偶家庭。指原始 社会时期,不同氏族的成年男女 双方,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实行 由一男一女组成配偶,以女子为 中心,婚姻关系不稳固的一种婚 姻形式。对偶婚为一种两相情愿、 不受约束而稍有固定的成对同居 形式。从多偶婚(伙婚)向单偶 婚过渡的一种形式。
对偶婚
• 对偶婚制的典型表现形式是成对配偶在一 定时间内保持较稳定的同居生活,即一个 男子在许多妻子中有一个主妻,一个女子 在许多丈夫中有一个主丈夫,主夫妻之间 一定程度地脱离群体过着相对稳定的生活。 在不同地域的人类历史上都流行过,因而 历程显得漫长而曲折。它产生于母系氏族 的全盛时期,直至个体家庭经济出现才告 终结。
大家族祸福一方,一强则霸,两强则斗
嫡位的取代与争夺
• 嫡位的取代
嫡子嫡妻出了意外(或死或废),其嫡位须按排出的顺序依次 接替
严监生 妻王氏无子 妾赵氏有子 得王氏兄弟支持 赵氏扶正 严监生父子死 严贡生让儿子过继给弟弟 继承家产 赶走赵氏 赵氏告官 判得财产十分之三 不得改嫁 死后财产仍归还严家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高祖
族曾祖父
曾祖
族祖父 叔伯祖父 族父 堂叔伯 叔伯 兄弟
祖父
父亲
天子
天子 诸侯
族兄弟 从堂兄弟 从兄弟
己身
儿子
天子
天子
诸侯
诸侯
卿大夫
卿大夫 士
孙子 曾孙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平民 士
玄孙
有嫡不立庶——微子启与殷纣王
商帝乙的妾生了
启,因为是庶出所以
不能立为太子,封于 微,称微子启。后来 成为宋的开国诸侯。 后来启的生母立 为妃,成为嫡妻,并 生了纣。虽然启长而
先秦的宗法社会
• 周初宗法制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