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复习资料一、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内经》: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伤寒明理论。
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二、方剂比较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相同点:以“四逆”为名,治四逆之证四逆散:治邪热内传,阳气内郁不达四末致之“四逆’证。
其冷在肢端,不过肘膝,故以透解郁热,调和肝脾治疗以输布阳气透达四肢四逆汤:治阳气衰微,阴寒内胜失以温养之“四肢厥逆“证。
其肢冷严重,冷过肘膝,见一身虚寒征象。
故急用大辛达热以回阳救逆,以速达回阳之效,使阳复厥除当归四逆汤:治血虚阳弱,寒凝经脉之“手足厥寒“证。
其寒不在脏,肢厥程度较四逆汤轻,并见面白舌淡,脉细等。
故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法,使阴血充,阳气振,经脉通,手足温,脉亦复血府逐瘀汤——隔下逐瘀汤——身痛逐瘀汤相同点:皆为王清任创制的活血化瘀名方,常与通窍活血汤一同被称为五逐瘀汤。
各方均以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当归等为基础药物,都有活血祛瘀止痛作用,主治淤血所致的病证。
不同点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瘀证。
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咳,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入暮潮热,晨暗或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或舌有瘀斑、斑点,脉涩或弦紧隔下逐瘀汤:治淤血阻滞隔下证。
隔下淤血蓄积;或腹中胁下有痞块;或肚腹疼痛,痛处不移;或卧则腹坠似有物者身痛逐瘀汤:治淤血痹阻经络证。
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相同点:三方均能清泻热结,用治阳明实热,积滞内结之便秘证;临证以大便秘结,腹痛拒按,苔黄厚,脉实有力等证候为特征。
不同点大承气汤:硝、黄相须为用,且大黄后下,泻热攻积力强,功善峻下热结;主治实热、积滞壅结肠胃所致之阳明腑实证及热结旁流、痉病、热厥、发狂,以痞、满、燥、实证俱在为特征者。
小承气汤:无芒硝,枳、朴用量减轻,且大黄同煎,故其泻热攻下之力较逊,功能轻下热结;主治阳明热结之轻证,以痞、满、实而燥证不甚为特征者。
调胃承气汤:无枳、朴,大黄同煎,芒硝后下并加重用量,再加炙甘草和中调胃,使下不伤正,故泻热攻下之力较为缓和,功能缓下热结;主治阳明燥热实结,而痞满不甚者。
六味地黄丸VS肾气丸相同点:都是治疗肾的亏虚、阴阳不调等证。
不同点:六味地黄丸以滋补肝肾为主,偏于补肾阴,适当配伍清虚热、泻湿浊之品,主治肝肾阴虚证。
是从肾气丸中减去桂枝、附子而成,为幼科补肾专药。
临证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肾气丸以补肾助阳为主,偏于补肾阳,主治肾阳不足证。
但是不能只补阳而不顾阴,应在补阳之中配伍滋阳之品,阴中求阳,使阳有所化。
主要是温补肾气,少火生气。
临证见腰痛脚软,小便不利或反多,舌淡而胖,脉虚弱而尺部沉细。
黄土汤VS归脾汤相同点:两方均有补气健脾,养血止血之功。
用治脾虚脾失统血之便血,崩漏等证。
不同点:黄土汤方所治便血,崩漏等出血证,乃因中焦虚寒,脾阳不足,脾不统血所致。
故以温补脾阳,养血止血立法。
属于虚寒失血证。
临证以出血量多,血色暗淡,质清稀,伴肢冷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等证为特点。
归脾汤方所治之出血证,乃因脾气虚弱,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所致,故以补气健脾,养血补心,调补心脾立法。
临证尤多用治心脾两虚之失血心悸,头晕,失眠健忘,食少体倦,舌淡苔白脉细弱等证。
大承气汤VS四神丸相同点:都是治疗热证引起的下利。
不同点:大承气汤主治阳明腑实证和热结旁流证。
其成因系由伤寒之邪内传阳明之路,入里化热,或温病邪入胃肠,热盛灼津,燥屎已成,邪热与肠中燥屎互结成实所致。
临证以痞、满、燥、舌实四证,及舌红苔白,脉沉实为辨证要点。
四神丸主治命门火衰、火不上暖土,脾失健运所致的肾泄。
脾失健运,故不思饮食、食不消化;脾肾阳虚,阴寒凝聚,则腹痛、腰酸肢冷。
临证以五更泄泻,不思饮食,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为证要点。
真武汤VS实脾散相同点:真武汤与实脾散均治阳虚水肿,具温补脾肾,利水渗湿之功。
不同点:真武汤以附子为君,不用干姜,故偏于温肾,温阳利水之中又佐以芍药敛阴柔筋,缓急止痛,故其主治阳虚水肿见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等。
实脾散以附子、干姜共为君药,故温脾之力胜于真武汤,且佐入木香、厚朴、槟榔、草果等行气导滞之品,主治阳虚水肿兼有胸腹胀满等气滞见症者。
三、方剂中药对的配伍特点麻黄汤配伍要点:麻+ 桂、麻+ 杏。
麻、桂相配,相须为用,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发汗散寒力强。
麻、杏相配,宣降肺气,增强平喘之力。
桂枝汤配伍要点桂、芍相配:a.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b.相辅相成c. 相制相成麦门冬汤配伍要点:麦冬+半夏麦冬半夏相配,重用麦门冬少佐半夏(7:1),则半夏燥性被制而降逆之功存,且麦门冬得半夏则滋而不腻,相反相成苏子降气汤配伍要点:当归当归:a、养血润燥,防肉桂之温燥;b、“治咳逆上气”,以助平喘止咳;c、配肉桂温补下元真武汤配伍要点:白芍白芍:a、“利小便,止痛”; b、防方中温燥、化湿太过; c、补阴养血柔肝舒筋。
四、方剂的配伍特点1.小柴胡汤①以祛邪为主,兼顾正气;②以少阳为主,兼和胃气。
③柴胡配黄芩,一散一清,升散透邪,清泄除热,为治少阳病寒热往来之要药,其柴胡用量宜大于黄芩。
④而方中人参、炙草、大枣,既可益气和中、扶正祛邪又可防止少阳之邪深犯,并非单纯为健脾而设。
2.血府逐瘀汤①活血与行气相伍,既行血分淤滞,有解气分郁结。
②祛瘀与养血同施,则活血而无耗血之虑,行气有无伤阴之弊③升降兼顾,既能升达清阳,有可降泄下行,是气血和调。
合而用之,使血活淤化气行,则诸症可愈,为治胸中血瘀症之良方。
3.龙胆泻肝汤泻中有补,利中有滋,降中寓升,祛邪不伤正,泻火而不伐胃,使火降热清,湿浊得利,循经所发诸症可相应而愈。
4.肾气丸①补阳之中配伍滋阴之品,阴中求阳,使阳有所化:②少量补阳药与大队滋阴药为伍,旨在微微生火,少火生气。
由于本方功用主要在于温补肾气,且作丸内服,故名之“肾气丸”。
5.清营汤以清营解毒为主,配以养阴生津和“透热转气”,使入营之邪透出气分而解,诸症自愈。
6.越鞠丸以五药治六郁,贵在治病求本;诸法并举,重在调理气机。
五、所治病证的病机治咳嗽:1、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2、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3、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治咳喘(喘):1、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2、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3、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4、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5、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治泄泻:1、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 2、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 3、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4、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5、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6、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治痢疾:1、白头翁汤(热毒壅滞肠中,深陷血分) 2、芍药汤(湿热疫毒下注大肠,壅滞气机,气血不和)治呕逆:1、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2、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3、旋覆代赭汤(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气机上逆)4、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治月经不调:1、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阴血不足)2、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3、四物汤(营血虚滞,血行不畅)4、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治便秘:1、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2、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3、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4、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5、济川煎(肾虚精亏,肠燥便秘)治“四逆”:1、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2、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3、当归四逆汤(血虚阳弱,经脉受寒,凝滞不通)4、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5、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6、乌梅丸(脾肾虚寒蕴热,蛔虫内扰)7、温脾汤(脾阳不足,运化失常,寒积结于肠胃)治腹痛:1、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2、小建中汤(中焦虚寒,气血阴阳俱虚,阳虚为主,)3、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治发热(甘温除热):1、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2、当归补血汤(血虚气弱,阳浮于外)3、小建中汤(中焦虚寒,气血阴阳俱虚,阳虚为主,)4、青蒿鳖甲汤(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治胁痛:1、贯煎(肝肾阴虚,肝失所养,肝气郁滞)2、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 3、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治头痛:1、川芎茶调散(风邪循经上犯头目,阻遏清阳) 2、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治中风:1、镇肝熄风汤(阴虚阳亢,气血上逆)2、补阳还五汤(气虚血瘀络阻,筋脉肌肉失养)治崩漏:1、黄土汤(脾阳不足,脾不统血)2、归脾汤(脾虚血少,脾不统血)3、固冲汤(脾气虚弱,冲脉不固)4、理中丸(脾阳不足,脾不统血)治失眠:1、朱砂安神丸(心火偏亢,阴血受灼,心神失养)2、天王补心丹(心肾阴亏,虚热内扰)3、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4、酸枣仁汤(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虚火内扰)治痰饮:1、苓桂术甘汤(中阳不足,饮停心下)2、真武汤(肾阳不足,水泛为饮)治带下:1、完带汤(肝郁脾虚,湿浊下注)2、龙胆泻肝汤(肝胆湿热下注)治咳嗽痰血:1、咳血方(木火刑金)2、百合固金汤(肺肾阴虚、虚火上炎)六、[类方比较]1.小青龙汤-----定喘汤;小青龙汤所致之喘咳证,乃因寒痰水饮壅肺,外感风寒,外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肺失宣降而致,属外寒内饮之证。
故以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立法,临证以发热恶寒而无汗,喘咳痰多清稀,胸闷,苔白滑等证为特征。
定喘汤所治之喘咳证,乃因素有痰浊蕴肺,郁而化热,复感风寒,肺失宣降所致。
故以宣肺降气,祛痰定喘兼清肺热,散风寒立法。
临证以哮喘咳嗽,痰多色黄,伴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腻而黄,脉滑等证为征。
2.小青龙汤-----苏子降气汤;(小青龙汤同上)苏子降气汤所治之喘咳证,乃因寒痰壅肺,肺失宣降(上实)为主,且有肾虚不纳气(下虚)而致,属上实下虚之喘咳证,故以降气祛痰平喘,温肾纳气立法,临证以喘咳痰涎壅盛,痰多清稀,胸闷,呼多吸少,腰酸脚软,苔白滑,尺脉偏弱等证为特征。
3. 小青龙汤-----杏苏散两方均具有外散风寒,内化痰湿(或痰饮)的功效。
用治外感风寒,痰湿内阻之咳嗽证。
小青龙汤发汗散寒中尤善于温肺化饮而平喘止咳。
多用治外寒内饮,尤以寒饮停肺的喘咳证,属温化法。
亦是治疗肺寒痰饮喘咳证的良方。
临证以喘咳痰多清稀,胸闷,舌苔白滑或兼有表证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