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下一家人》一、了解故事,认识“家”1、贴近主题单元,引出书名看任老师手上的这本书《桥下一家人》咱们已经读了一个月了,语文书第四单元主题——桥,同学们还记得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吗?其中《飞夺泸定桥》讲的是桥上的故事,《桥之思》因桥引发的思考,《北京的桥》介绍北京各种各样的桥,《看桥人》树立了一个爱岗敬业的普通劳动者的光辉形象。
我们今天要说的《桥下一家人》,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温暖的故事。
2、引出问题,梳理问题。
围绕这本书,我们已经上了思读课,今天是我们的阅读讨论课,老规矩,读完这本书,最想说的一句话,最想提的一个问题。
开火车?评价语:等一下,XXX,你今天的表现出乎任老师的意料,声音洪亮,表达流畅。
稍等,你今天的一句话感受很凝练。
等等,你提的这个问题说明你是边读边思考了的,当同学们都在说阿曼德好的时候,你能逆向思维来提问,角度很新颖。
希望你的提问能点亮同学的思维,给他们思考的方向。
(中间打断做评价)看,这是第一次阅读后在思读课上大家提出的问题。
这儿,是你们第二次深入阅读后第二次梳理的问题,这些问题凝练了你们阅读的思考,会思考就是会学习。
给自己鼓鼓掌。
李金蔓的问题“”,马宇航的问题“”,他们的问题都是围绕着我们的主要人物阿曼德在提,他们的问题对我们阅读有很好的导向,读故事就要关注我们的主要人物。
(撕便利贴)马宇航的“阿曼德是个什么样的人?”可以作为我们今天的第一个议题。
XXX:这几位同学的问题,实际上咱们思读课上已经讨论过了,任老师说过要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找自己的答案。
请这几位同学下来问问你们的同学解决掉你们的问题。
XXX:同学,请带着你的问题再仔细读一边书,相信你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的。
XXX我要表扬李迪亚同学,他问:“凯尔西特夫人对阿曼德的态度怎样?”他关注到了我们的次要人物,也关注到了人物之间的关系。
这个问题,让我眼前一亮啊,王子瑜的,任老师给你点个赞,可不可以给书名换个题目?这不就是任老师常常在课堂上考你们的吗?你看你多会学习,模仿老师上课提问,你们可以学习她啊,不会提问,学我呀。
薛孖琪这些问题可以跟周彭洺烺的问题可以合二为一,阿曼德找到工作后他们的新生活是怎么样的?阿曼德会跟凯尔希特一家人永远在一起吗?请这些提问受表扬的同学下课后找我画星星。
3、讨论交流接下来是同学最喜欢的讨论交流环节,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大声说出你们自己的想法。
现在,请组长来抓阄,就序号对应的问题,小组展开讨论。
记得运用我们在上一本共读书目《傻狗温迪克》中学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5分钟时间以内)时间到,又到了我们的汇报交流时间,请同学们认真倾听发言人的汇报,并给予我们的发言组回应。
第一个问题“阿曼德是个怎样的人?”哪些组在讨论?1、你从哪里看出他是一个X样的人?友好,善良,懒惰,好吃懒做XXX你(们)说的阿曼德的这几个形象特点,都是借助小说的故事情节来分析的,同学们,这是小说常用的人物分析方法。
可以把这个方法收到你们的智慧背囊里。
有同学翻书,表扬:我看到有同学在翻书,我喜欢这些认真倾听,并边听边做批注的孩子。
这是非常好的阅读习惯。
总结:孩子们,整本书中人物的形象往往是复杂的,我们在认识书中人物时一定要有全局意识,从整本书来看,而不是只看某一章节人物的表现。
他们两个组的同学给我们开个好头,请把你们对阿曼德的分析帖到黑板上来,2、凯尔西特夫人对阿曼德的态度怎样?总结性评价语:从反感到感激,前后的对比,看出凯尔西特夫人对阿曼德态度的变化。
所以在分析人物情感的时候,也是要从整本书出发,看到情感态度的发展变化。
孩子们,你们刚才认真倾听了同学的回答,我想请你们来给他们两个组点评一下,谁来试试?点评完后我说:会倾听的孩子才是最会学习,把人家的思想全装自己脑袋了。
来,下一个问题:3、可不可以给《桥下一家人》换个题目?评价语:《流浪汉阿曼德》读了这本书,你关注的是人物。
《温暖的爱》读了这本书,你关注的是主题。
同学们,老师特意查了字典,字典上对家的解释是这样的,桥下一家人这个题目如冬日的阳光,桥下的悲凉,抹不去如阳光般温暖的人间大爱。
不管这个题目能不能换,换成什么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读了这本书,你们都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认识,我想这才是我们读整本书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一个问题4、阿曼德找到工作后的新生活是怎么样的?评价语:孩子们,有不同的意见吗?你为什么觉得阿曼德不会跟他们生活永远地生活在一起?书中有依据吗?(学生找不出来我就上场)孩子们,娜塔莉是个作家,她如果要写他们的新生活,肯定会写得很好,那你们猜猜她为什么写到阿曼德找到工作后就戛然而止了呢?生:师:这就叫留白,作家留白,同学们,你们就有事儿干了,她留,你们可以补啊!咱们的阅读写作课是不是又有一个点可以写啦!好了,同学们,这堂课咱们就暂时聊到这里,下课!在坐的各位老师,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我13年来到泡小,我接触的第一位阅读推广人是我们的蔡校长,我一来她就跟我讲韩兴娥的海量阅读,然后我就拿走了我们陈校长办公室的藏书,韩兴娥的《踏上阅读的快车道》,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岳乃红的《班级读书会》,周其星的《彩色教室》,蒋军晶《和孩子们聊书吧》、还有《说来听听》《阅读的力量》等阅读推广著作,可以说我们学校的领导层对对于整本书的阅读推广是非常的重视的,在他们的影响之下,我们学校的部分老师开始对整本书的阅读进行了自己的研究和尝试。
一二年级时我们每天都布置了亲子阅读,三年级开始,写作和阅读理解都加深了难度,家长和老师都有一个困惑,就是孩子读了很多书,为什么阅读理解跟写作能力没有提高呢?然后我们就反思,孩子自己读,没有同伴交流的过程,自己不懂的还是不懂,封闭在自己的阅读圈里出不来,提不高。
所以我们就尝试着借助老师跟同伴的力量。
将课外阅读课程构建起来。
首先是选书,现在市面上的童书可谓是浩如烟海,恐怕也不好都拿来读一读。
但是我们有一个原则就是尽量让我们读的书,通过整合,融进一个系统,比如我们上个学期尝试集合以“狗”为主角的书《纹身狗》《傻狗温迪克》《帅狗杜明尼克》推荐阅读《狗来了》,观看影视作品《天才眼镜狗》,借助我们的阅读感受卡帮助孩子通过这一系列的作品感知主角,并自己试着以“狗”为主角来创作自己的童话故事,后来看到孩子们的成果,感觉效果还不错。
今年开始我们把我们读的书融进我们的主题单元之中,比如今天交流的桥下一家人,就是融进了我们的语文书第四单元-----桥的主题。
确定好书以后,我们先会上一节导读课,在导读课上说明体裁,比如这次《桥下一家人》是小说,问孩子们都看过哪些这类的书,大家找共性,差不多就理出小说的三要素,然后从封面到目录到插图再到章节,每一个点都能成为孩子们的兴趣源头,这节课主要目的是让孩子们有兴趣读下去,第一遍一定是一睹为快。
至于需要时间的长短,根据书的具体情况来。
大概孩子们都读完第一遍了就进行第二遍,这个时候我们就分章节来读,每天大家进度一样,然后第二天会有一个说来听听的环节,大家畅所欲言,先小组自己解决各自遇到的问题,小组解决不了的,在班级解决,把遇到的问题解决掉,而这些问题通常是比较浅显,主要是针对各个章节的一些细碎问题,孩子们在这个环节通常很活跃。
而我也会在这个环节给孩子们留一些问题,让他们去思考,比如我们读的小说,那我就有意识的引导孩子们关注人物,情节和环境描写。
至于侧重哪方面,就根据书的具体内容来。
读完以后我们就会有一个交流课,也就大家今天看到的,就是整本书读完了,大家比较想聊的话题。
我们一起来参与,大家都来说。
这一次次地问答交流实际上就是打开孩子的阅读圈,借助同学和老师的力加深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自己没想到的,同学帮忙想到了,老师提到了。
引导孩子的思考的方向。
这学期我们主要训练孩子提问,刚开始不久,所以你们会发现部分孩子提不到点上,我相信这是一个过程,需要我们坚持,肯定不是一次两次就能训练出来。
最后是我们的阅读写作课和拓展课,写作课就是我们有话想说,想说的就写下来,比如给书中的人物写信,续写故事等方式,是我们读的延续。
大家不用担心这个作业是给孩子增加负担,孩子读了,思考了,也听大家讨论了,他不可能没有想法的,他有想法,有要说的话,写起来不会困难。
还有就是,我们肯定要正视孩子的差异性,就像这堂课中,不管是一句话、问题也罢,汇报也好,你都能看出学生之间的差距,但是不同层次的孩子在这样的交流中都有话说,至少在小组内是有发言机会,跟他自己比,他是进步了的,我觉得这样就是好的。
阅读拓展课是能拓展的我们就进行拓展,比如这次的主要是写流浪汉,据我所知作者还写了其他的关于流浪儿的作品,我们可以再阅读,这个拓展可以是看作家的其他作品,可以是主题上的拓展,可以是写作方法的拓展,也是原来选书的原则尽量形成一个小系统。
最后是我关于整本书的阅读的一点思考,我觉得整本书始终是不同于单篇阅读的,单篇阅读我们会关注方法和技巧,关注是否达到我们对孩子能力的训练,关注孩子到底有没有学到东西······我们要关注的东西太多了,学生累,作为老师,我们也很累,如果整本书的阅读也是这样,备课,上课,作业,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请问作为老师的你还愿意推广吗?作为学生,读了书还有一堆的方法等着,要背诵,要积累好词好句······他们还愿意读吗?想想整本书的阅读,那应该是午后春日的阳光下,一杯清茶,一本书,朋友两三,谈天说地,何等惬意。
我目前尝试的整本书阅读就从两个方面引导孩子,一个是思考,一个是说,希望这样的阅读推广不会成为老师的教学负担,也不会成为孩子的学习负担。
希望这是成绩和分数以外,老师和学生的一片净土,我们能安心静下来读书,思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仅仅是个开始,还在探索的路上,也不成熟,谢谢大家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