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台湾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经验及启示

台湾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经验及启示

台湾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经验及启示2012-10-08摘要:台湾地区自2001年颁布《金融控股公司法》以来,金融控股公司获得了规范和长足的发展,成为台湾金融集团的主要组织形态。

其发展经验对于正在积极推进金融综合经营的大陆地区来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金融控股公司,经验,启示一、台湾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一)整体概貌台湾的金融体制师承美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采用的是分业经营体制。

但在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台湾的金融体制也出现根本性的转变。

一是在90年代末美国金融体制完成分业向混业的转变,对台湾的金融经营带来巨大的触动。

二是台湾金融业自身也面临着混业经营的必要性。

因此,在上世纪90 年代,台湾金融当局在金融自由化进程的推动下,主动推进金融机构的国际化、规模化和多元化,金融控股公司应运而生。

特别是在2001年台湾地区加入世贸组织后,由于面临更加激烈的外部竞争,为弥补同具有经营优势与丰富的经营经验的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劣势,台湾当局加快了推进金融跨业经营的步伐,而在监管当局的支持下,台湾金融机构纷纷朝着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形态转变。

2001 年《金融控股公司法》正式颁布,确立了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地位。

而在法律框架确立的背景下,台湾集中在2001年和2002年核准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先后有16家金融控股公司获得经营牌照,每一家控股公司下面都有10-20家金融子公司。

16 家金融控股公司共有90多家子公司,其中银行16 家、保险公司10家、证券商18 家。

金控公司成立以来,其营运绩效日益显现。

在台湾规模最大的十家企业中,金融控股公司占到了其中的9 家。

从经营绩效看,在金控公司下设立的子公司,其经营绩效远好于非金控公司的独立金融机构。

表1 台湾主要金融控股公司一览表资料来源:根据各金融控股公司网站资料整理(二)台湾金融控股公司的类别在台湾金融自由化的潮流下,台湾金融集团以各种整合方式形成金融控股公司,扩大营运规模以壮大金融机构的业务与承受风险的能力。

目前台湾地区大多数金融控股公司都是由银行演变而来,因此,其经营主体中,银行的地位比较核心和关键。

这同金融控股公司最低资本额的限制也有关,根据台湾金融控股公司相关法律,金控最低资本额为新台币200亿元,而银行的资产规模较其他金融业者高,转换为金融控股公司的机会也较多,因此以银行业为主体的金融控公司居多。

事实上,不管最先的经营主体是银行、证券还是保险公司,在十多年的经营实践中,这些金融控股公司大都加快了混业经营的步伐,逐渐构建起完善的金融综合经营格局。

从涵盖金融行业的完整性而言,目前比较完整的是复华金控,涵盖了证券、期货、银行、保险、投顾、投信、创投等营业项目;兆丰金控的事业版图包含证券、票券、银行及产险;富邦金控则在保险、证券、银行三方面取得均衡发展。

从经营主体看,银行、证券通常成为台湾金控公司首选的子公司和核心组成部分,其次是基金公司、票券公司,再次是保险或保险代理人公司。

此外,从台湾的实践看,不同类型的子公司将对金控公司产生不同的利润贡献度,例如,已有银行和证券子公司的金控公司再吸入投资顾问公司或期货公司对金控公司的贡献度就比吸入保险公司低,原因在于金控公司原子公司中证券公司内部研究部门即可提供投资顾问服务,且证券公司本身即可兼营期货业务,因此客户的重复度高。

反之,若该金控公司纳入保险公司,则庞大的保险客户和可以提供的保险服务将对金控公司有相当帮助。

表2 台湾金融控股公司分类情况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二、台湾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经验(一)纯粹型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特点从运作模式看,台湾地区的金融控股公司均为纯粹型控股公司。

根据台湾地区《金融控股公司法》第36 条第1 项规定“金融控股公司应确保其子公司业务之健全经营,其业务以投资及对被投资事业之管理为限”。

由此在法律框架下确立了台湾地区的金融控股公司基本上是纯粹型金融控股公司的特点。

在集团经营中,这类纯粹型金融控股公司的母公司往往不从事具体的金融业务,主要负责整个集团公司的经营战略决策,并通过股权投资活动加以实现,集团公司的具体金融业务由各子公司分别承担。

这种类型的金融控股公司具有提高整体效益、防范风险传递、协调公司内部资源和公司内部利益冲突等优势,因此成为台湾地区发展金融控股公司在模式上的首选。

(二)台湾金融控股公司的金融综合优势明显从理论上讲,金控公司由于拥有种类齐全的金融产品、交叉行销的方式、客户偏好的市场等优势,从而可以创造出更大的效益。

从实际运作上看,目前台湾金控公司尚未拥有全部金融相关业务,但同单一金融机构相比,在零售业务、批发业务及投资银行业务等方面都体现出明显的综合经营优势。

例如,在零售业务上,金融控股公司在一般的存款银行业务的基础上,结合证券买卖交易、银行存取款、基金买卖、保险收付等个人投资理财服务,更好的满足客户完整的零售业务需求;在批发业务上,具备银行业务、证券业务的金控公司可以通过商业本票、银行授信额度等中短期产品和企业债等中长期产品满足企业客户不同期限的资金需求;在投资银行业务上,金控公司旗下的证券公司涵盖了股票上市、增资扩股、财务顾问、可转换公司债等业务。

这些都是与企业长期共同发展并提供专业金融服务的业务,需要资金来源稳定的银行、具备专业投资银行能力的证券公司共同完成。

此外,相对于单一的金融机构,台湾金控公司在运营中还体现出明显的灵活优势。

例如,旗下子公司彼此独立运作,不仅可以快速应对金融环境的激烈变化,而且可以机动调整,以配合市场需要;母公司可以视需要买入或出售子公司,并不会影响金融控股公司本身的股权架构。

而企业更重要的是,与商业银行相比,金控公司涉足得领域更广泛,风险承受力较强,实力较雄厚,资本筹措、财务运作方面具有较大弹性。

例如,金控公司投资额度不受资本额40%的限制,而台湾的商业银行转投资上限为资本额的40%,投资创投事业即风险投资事业持股可达100%。

(三)台湾金融控股公司的整合经验金控公司的成立可以使集团内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从而有利于其进一步拓展金融商品研发和销售,并提供量身定制的个性化金融服务。

但应当注意的是,各子公司由于企业文化的差异,使得重组合并后金控公司的内部沟通效率面临较大的挑战。

同时,企业制度包括人事、管理、考核、薪资各方面制度的融合也会对金控公司综合效益造成影响。

从台湾金融控股公司的整合经验看,原属于同一集团的各子公司整体改组后在企业文化融合方面受到的冲击较小,而不同企业特别是公营机构与民营机构合并成立的金控公司则面临的内部阻力较大。

(四)法律保障对台湾金融控股公司的影响台湾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中,《金融控股公司法》的出台是最重要的事件。

它不仅使得台湾金融业的跨业经营得到法律保障,从而推动了金融控股公司的快速发展,同时,《金融控股公司法》使业已存在的金融集团法制化,有助于监管部门的监管并依法建立防火墙机构,使金控公司子公司的经营达到信息透明化。

自此,台湾金融机构可以朝向大者恒大、不具规模的金融机构被购并和淘汰的方向发展,在稳定金融业、吸引外资、刺激市场以及带动相关行业发展等方面体现出明显的积极作用。

三、启示(一)加强监管,推动立法,促进金融控股公司的健康规范发展目前金融发展成熟的国家和地区基本上都本着规范金融混业经营之目的制定了金融控股公司相关法律。

从台湾的经验看,尽管金融控股公司相关法律的颁布在某种程度上是金融混业的结果,是对事实的一种承认,但毋庸置疑,在相关法律颁布之后,金融混业迎来了发展的高潮,立法的完善无疑对推动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我国,金融“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相继提及要“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监管层对金融综合经营持明确肯定的态度,并逐渐放开了原来的严格分业限制。

例如,相继放开银行进入基金、租赁、信托、保险的法律限制。

但同金融机构综合经营不断深入的实际情况相比,针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立法仍然显得滞后和谨慎,迄今,不仅缺乏针对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框架,《金融控股公司法》的出台孩尚未排上日程,而且在监管体制上也没有统筹协调的明确安排。

显然,在整个金融体系规则和法律制度缺乏的条件下,推行综合经营将面临系统性风险,而缺乏方向和指引的金融控股公司在创新发展上也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从台湾的实践看,法律地位的确定问题虽然不是成立金融控股公司的必要条件,但却是金融控股公司健康规范发展的充分条件。

因此,我国在“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的政策导向下,有必要加快金融控股公司的立法进程,改善和加强监管,确保金融控股公司的健康、规范发展。

笔者认为,台湾在金融控股公司的立法提供了参考模式,台湾当局是在金融混业经营渐成趋势的背景下,果断的推出《金融控股公司法》,明确纯粹型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模式和一元化监管体制,进而推动了金融控股公司的快速发展。

目前来看,我国对于金融综合经营的推进策略,采用的是从法律、制度方面逐渐给予明确的思路,但在我国金融综合经营趋势愈发明显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快金融控股公司立法进程,明确其法律地位和监管体制的工作刻不容缓。

尽管监管部门在一元化监管和《金融控股公司法》的出台等方面还颇为踌躇,但当务之急,有必要从统一协调监管的高度明确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安排,并出台相配套的法律规范,起步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律框架和监管体制,推动金融控股公司的健康规范发展。

(二)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管控问题古典经济学提出“经济人假设”隐含着成本收益抉择的理性行为。

制度经济学认为,收益成本法是从经济人假设出发分析制度演化的基本方法,任何的物质产品包括劳务、思想产品和制度都同时具有收益和成本两个方面。

那么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模式,在获取协同收益的同时,也存在不容忽视的协同风险问题。

一方面,金融混业能带来机构、业务、资金、人员、信息等方面的协同经营优势,实现互利共赢和整体利益最大化,但另一方面,风险传递等成本问题也相对突出。

金融控股公司不仅要面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一般性的金融风险,还可能因集团内部的业务整合,子公司之间的业务协同,资金、信息的共享和流通等,衍生出新的特殊性风险。

从台湾融控股公司的实践看,大都具有复杂的内部架构,特别是母子、子孙公司之间的股权结构复杂,内部交易更具隐蔽性,风险产生和传递机制更加特殊,投资、担保、贷款、转移定价和资金往来等内部交易往往形成集团风险感染的基础,此外,在一揽子金融服务的经营模式中也容易形成客户集中度风险和大额风险暴露。

因此,在台湾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管理中,除了针对一般性金融风险提高风险管控能力以外,还高度重视建立有效的风险隔离和防火墙制度,防范内部风险的传递和扩散,从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有效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和强有力的外部监管等多个方面提高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管控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