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少林寺旅游产品组合

少林寺旅游产品组合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本科生课程论文内容摘要随着我国大众旅游的兴起,国内宗教文化旅游也蓬勃发展起来。

作为佛教“禅宗”的祖庭,河南嵩山少林寺的佛教旅游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在经济收益方面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本文以嵩山少林寺景区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为主题,通过对少林寺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类型的研究,从物质形态文化旅游产品、制度行为文化旅游产品、精神文化旅游产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开发现状以及市场营销策略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少林寺旅游产品组合的策略。

通过研究本文认为,少林寺景区资源独特丰富,具有较为明显的发展文化旅游优势;在新的发展时期,只要继续完善旅游产品组合以及营销策略,并不断创新开发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就能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禅宗文化产品类型产品组合目录一,少林寺旅游产品类型 (1)二,旅游产品组合 (2)(一)扩大产品组合 (2)(二)高档产品组合 (3)(三)低档产品组合 (4)三,结语 (4)四,参考文献 (6)少林寺旅游产品组合策略浅析一,少林寺旅游产品类型:旅游产品是旅游业者通过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供给旅游者的旅游吸引物与服务的组合。

即旅游目的地向游客提供一次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服务的总和。

基于一般的旅游产品,文化旅游产品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产品通过强化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形成的地域文化体验决出以景观、服务设施等为代表的地域文化景观和融合在设施及服务中的地域审美情趣并以此来吸引旅游者。

基于此,少林寺旅游产品主要由以下类型所构成:1、物质形态文化旅游产品该产品在少林寺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指体现少林寺特色文化的文化景观实体产品和旅游商品。

文化景观实体产品主要是山门、客堂、达摩亭、白衣殿、地藏殿及千佛殿等建筑《唐太宗赐少林教碑》,《武则天诗书碑》、《戒坛毛部》、《少林寺碑》、《灵运禅师塔碑毛勘》、《裕公和尚碑》、《息庵禅师道行碑》和近年建立的《日本大和尚宗道臣纪念碑》等碑揭石刻。

旅游商品则包括武僧习武雕塑、套装的小型十/、般兵器等。

2、制度行为文化旅游产品少林寺的制度行为文化旅游产品由三大部分构成。

一是以少林寺独具特色的少林功夫而衍生处的大型活动与节日旅游加“郑州国际少林功夫节”等旅游节庆;二是指以少林寺素斋为特色的饮食文化加用灵芝、猴头、银耳、白果、木耳、诵菇、香菇、袂等制成的少林八宝酥。

三是指融少林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特色与少林寺所在地登封及河南省的地域特色为一体的各类民俗活动。

3、精神文化旅游产品这里主要指狭义的精神创造部分,如文学作品、民间文学、神话、戏目、绘画等部分的开发;如把嵩山厚重的文化与独特的自然景观相结合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

二,旅游产品组合:产品组合包括四个因素:产品系列的宽度、长度、产品系列的深度和产品系列的关联性。

这四个因素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产品组合。

宽度:指企业的产品线总数;长度:指一个企业的产品项目总数;深度:产品组合的深度是指产品线中每一产品有多少品种;关联性:指一个企业的各产品线在最终用途、生产条件、分销渠道等方面的相关联程度。

根据四个因素的分析,针对市场的变化,调整现有产品结构,从而寻求和保持产品结构最优化,这就是产品组合策略。

主要有:①产品线扩散策略:包括向下策略、向上策略、双向策略和产品线填补策略;②产品线削减策略;③产品线现代化策略:在迅速变化的高技术时代,产品现代化是必不可少的企业在调整产品组合时,可以针对具体情况选用以下产品组合策略:(一)扩大产品组合扩大产品组合策略是开拓产品组合的广度和加强产品组合的深度。

开拓产品组合广度是指增添一条或几条产品线,扩展产品经营范围。

河南省嵩山少林寺景区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以其具有传奇色彩的禅宗和武术文化而享有“天下第一名刹”、“禅宗祖庭”的美誉,具有深厚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资源。

因此有足够的开发空间。

改革开放以后,在当地政府主导支持下,走商业化运作模式的发展道路,少林寺文化资源得到大幅度发展与利用。

1982年电影《少林寺》的热播,以及嵩山风景区(少林寺作为核心)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加快了少林寺文化旅游的发展,旅游人数与日俱增。

1986年,少林寺成立了“少林寺拳法研究会”,进行了了《少林武术典籍》汇集出版工作,这个时间大致可以视为少林寺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开端。

1987年,又发起成立少林武术队,后发展成为武僧团,逐步在全国巡回表演。

1988年,“少林书画研究会”成立。

1993年又成立了“中华禅诗研究会”,编辑了《中华禅诗》年集并进行了出版。

同年6月份,台湾有关方面还邀请少林寺佛教文化团访问台湾进行文化交流。

1994年,成立“少林寺慈善福利基金会”。

1995年,策划、筹备并举办了“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庆典法会”大型活动,盛况空前。

1996年,《禅露》杂志得以创办。

随后,又成立了少林武术学校,传授表演少林功夫;恢复少林药局建制,普及少林医宗秘方;成立河南少林寺影视有限公司,拍摄电影新《少林寺》和电视剧《少林寺僧兵传奇》;建立少林寺网站,不断推出文化旅游产品,推广少林文化。

2006年又发了大型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以及之前的舞剧《风中少林》等深受游客喜爱。

还设计生产了少林至剑、佛雕、素饼、禅茶等旅游商品,逐步开发了三皇寨、二祖庵、达摩洞等山水文化旅游线路,修建了缆车和滑道。

少林寺景区形成了游寺、学武、看音乐大典等系列文化旅游产品,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

就这样,少林寺不断挖掘其作为佛教圣地的精神旅游产品的深度,并与物质形态的旅游产品诸如武僧习武雕塑、套装的小型十/、般兵器以及《少林武术典籍》等书籍相结合,充分利用少林寺资源和剩余生产能力完善了产品系列,扩大了经营规模,提高了经济效益。

少林寺景区文化旅游产品创新开发也应该准确把握文化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其自身"垄断性”资源的优势,更加突出其具有社会教化影响和作用的佛教文化主题,创新发展出能够满足当代社会发展和人们身心健康需要的无法仿制的文化旅游产品。

(二)高档产品策略高档产品策略就是在原有的产品线内增加高档次、高价格的产品项目。

少林寺作为我国佛教的禅宗祖庭与少林武术的发源地,其独特的禅宗文化与武术文化具有很强的特色文化的垄断性与文化旅游的吸引力,是少林寺景区特别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因此少林寺具备足够优势发展突出其文化主题的高端旅游产品。

少林寺不仅是我国的“禅宗祖庭”,而且还是我国的“武术胜地”。

少林武术以紧那罗王为信仰,由少林寺武僧演练而成,少林武术是在特定的少林寺禅宗文化环境中所形成的,其充满着丰富的佛教禅宗智慧,佛教禅宗和少林武术可谓是“禅武同源”。

因此,少林武术又叫少林功夫,少林功夫不仅注重习武,而且还注重修禅,少林功夫文化底蕴十分深厚。

这些都对游客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因此可以开发出如少林功夫体验竞技、少林功夫禅等富有特色的高端体验文化旅游产品,;如从学习与深入了解禅宗文化的角度,围绕问禅的主题,可以设计与开发适合少数人个性化需求的与高僧面对面论禅与解禅的参禅修学文化旅游;从亲历寺院生活的角度,围绕禅宗生活的主题,可以设计与发展在满足有领略与体验佛家超越世俗生活的游客需要的禅宗生活体验游;从大众化熏陶与感染的角度,围绕禅意的主题,可以设计能给游客以轻松愉悦觉悟人生、洗涤心灵的禅意熏陶的禅宗艺术体验文化旅游等。

通过不同的文化旅游产品,给游客带来有关禅宗不同文化主题与内涵的体验。

通过开发这些具有不同体验与功能的体验性高端文化旅游产品,一方面可以提高游客的文化修养,还能够扩大少林寺禅宗文化的影响力少林寺高档产品的生产经营一方面为少林寺带来丰厚的利润,提高了现有产品声望以及少林寺产品的市场地位,另一方面,将少林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融合中国传统的儒、道文化,创造出的中国化最典型的佛教宗派——禅宗文化发扬光大,展示了中华名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三)低档产品策略低档产品策略,就是在原有的产品线中增加低档次、低价格的产品项目。

目前少林寺景区目前的客流量基本稳定在每年200万左右,处于略微偏低不利于长期发展的状况。

由此表现出了一些生命周期中巩固或者停滞阶段的迹象产品已表现出了老化趋势。

因此为了增加销售总额,扩大市场占有率,少林寺旅游产品也需开发增加低价旅游产品,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就建筑类文化景观实体产品而言,对于渴望了解宗教文化以及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游客来说少林寺的建筑艺术和建筑文化都具有极高的欣赏和考古价值,因此应该据此开发设计一些小型挂件之类的纪念品:如按比例缩小版的达摩亭等的建筑模型;碑揭石刻类旅游产品,除去拓本类旅游产品外适度开发等比例缩小的实体旅游产品如钥匙坠挂件、装饰类摆件等。

除此之外还有佛教的典故、音乐、绘画、雕塑等内容都可以深入挖掘,并和现实需求紧密结合,开发出内容丰富又经济实用的佛教旅游纪念品。

例如可以将寺院的佛教典籍、寺内书法、岩壁绘画和竹雕、木雕等结合起来;也可以将一些经典的佛像雕刻或印制在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上,如茶杯、笔筒、相框等。

三,结语嵩山少林寺素有“禅宗祖庭,武林胜地”的美誉,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资源不仅历史久、数量多,而且品位高;尤其是“禅”、“武”等资源价值独特,具有垄断性。

近年来,正是凭借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少林寺景区以商业化运作模式大力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文化旅游快速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然而,少林寺景区在发展文化旅游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产品单一、文化失真等问题。

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旅游需求结构的变化,少林寺景区要实现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开发特色产品,不断完善旅游产品组合策略,结合旅游产品营销策略,增强吸引力和影响力,只有这样才能将其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1] 陈福义,范保宁.《中国旅游资源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2]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253-256[3] 李江敏,李志飞《文化旅游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4]陈锡畴《河南旅游地理》[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5] 刘保亮《申遗成功后嵩山文化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12(3) :40-43[6] 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7]张陆,寇跃灵《论文化旅游产品及其开发》[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2.16(1): 14-1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