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一)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顾名思义就是产业, 即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 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
具体来说, 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 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 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 规律等。
四)产业经济学有哪些研究方法1.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2.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3.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4. 统计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5. 博弈论的分析方法;6. 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7. 案例研究方法;8. 系统动力学方法。
第二章三)什么是“马歇尔冲突”马歇尔冲突” 即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 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 断下降、 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 竞争。
面对这一矛盾, 马歇尔试图用任何企业的发展都有的“生成—发展—衰退”过程来说 明垄断是不会无限蔓延的,规模经济和竞争是可以获得某种均衡的。
五)何谓“有效竞争” ?它有哪些判断标准 ?1940 年克拉克的有效竞争概念的提出, 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和体系的建立产生了重大 影响。
所谓有效竞争,简单说就是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产业经济学课后答案而垄断的使经济丧失活力, 从而扼杀自由局。
其中,政府的公共政策将成为协调两者关系的主要方法或手段。
梅森将以往有关有效竞争的定义和实现有效竞争的条件的论述,归纳为两大类基本的有效竞争标准:是将能够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的形成的条件归纳为市场结构标准;二是将从市场绩效角度来判断竞争有效性的标准归为市场绩效标准。
这就是有效竞争标准的二分法。
继梅森的研究之后,一些经济学家将有效竞争的标准从二分法扩展为三分法,即市场结构标准、市场行为标准和市场绩效标准,并采用三分法概括了判断有效竞争的标准。
七)试述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的主要观点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是2 0世纪60年代后期在对哈佛学派的批判中崛起的,其代表人物是施蒂格勒、德姆塞茨、布罗曾、波斯纳等。
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继承了奈特以来芝加哥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强调新古典学派价格理论在产业活动分析中的适用性,坚持认为产业组织及公共政策问题仍然应该通过价格理论的视角来研究,力图重新把价格理论中完全竞争和垄断这两个传统概念作为剖析产业组织问题的基本概念,从而与哈佛学派在方法论上形成鲜明对照。
其主要观点如下:1. 即使市场中存在着某些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规制,长期的竞争均衡状态在现实中也是能够成立的。
2. 即使市场是垄断的或高集中寡占,只要市场绩效是良好的,政府规制就没有必要。
3. 高集中产业中的高利润率与其说是资源配置非效率的指标,倒不如说是生产效率的结果。
4. 除了政府的进入规制以外,由于真正的进入壁垒在实际中几乎不存在,因此市场中的现存企业都面临着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压力。
5. 除个别部门,芝加哥学派在原则上反对政府以各种形式对市场结构的干预,主张放松反托拉斯法的实施和政府规制政策。
九)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奥地利学派的主要观点有哪些?产业组织的新奥地利学派在理论上的成就,是建立在门格尔( Carl Menger )、庞巴维克(Eugen Von Boh nbawark)始创的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传统思想和方法之上,其代表人物是米瑟斯( L.Mises )、哈耶克( F.A.Hayek )、里奇( W.O.Reckie )、阿门塔诺( D.T.Armentano )、罗斯巴德( M.N.Rothbard )等人。
其主要观点如下:1. 认为经济生活的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而要受有创造性的人的行为的制约, 这种有创造性的作用定义为创造精神。
市场竞争源于企业家的创新精神, 只要确保自 由的进入机会, 就能形成充分的竞争压力, 唯一能真正成为进入壁垒的就是政府的进入规制 政策和行政垄断。
因此最有效的促进竞争的政策首先应该是废除那些过时的规制政策和不必 要的行政垄断,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2. 社会福利的提高源于生产效率而非哈佛学派强调的配置效率, 垄断企业实际上是生存下来的最有效率的企业, 这导致新奥地利学派对大规模的企业组织持 宽容的态度,认为市场竞争过程本来就是淘汰低效率企业的过程。
3. 在政策主张上提出以完全的自由市场来获得充分的竞争, 这使得该学派理论的适用性有较大的局限性, 但其在产业组织理论中注重人类行为科学的研 究,以及从不完全信息出发,把竞争性的市场看作分散的知识、信息的发现和利用过程,这 些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第三章三)按照科斯的观点,试简要论述什么是企业。
为了克服新古典企业理论的不足, 科斯把交易成本的概念引入经济分析, 将生产的制度结 构纳入经济理论,他认为:(1) 市场和企业是执行相同职能因而可以相互替代的配置资源的两种机制,企业最显 著的特征就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
企业实质上是一个小的统制经济, 市场体系不应该也不能 够排除或消除诸如企业组织这样的统制经济, 相反它倒是保证了它们只能在比其他企业或者 比市场运行的结果更有效率的时候才能够生存下去。
(2) 无论运用市场机制还是运用企业组织来协调生产,都是有成本的。
(3) 市场经济中之所以存在企业的原因在于有些交易在企业内部进行比通过市场所花 费的成本要低。
(4) 市场机制被替代是由于市场交易有成本,企业没有无限扩张成世界上只有一家的 巨大企业则是因为企业组织也有成本。
四)描述交易性质的三个维度分别是什么?如何解释企业纵向一体化现象第一个是交易所涉及的资产专用性。
所谓资产专用性是指当一项耐久性投资被用于支持某些 特定的交易时, 所投入的资产就具有专用性。
这时假如交易过早地终止, 所投入的资产将全 部或部分地无法改作其他用途, 使得投资中的成本里包含部分或全部的“不可挽救成本”或只要不是依赖行政干预,完全否定反垄断和规制政策,沉没成本”。
因此,契约关系的连续性意义重大。
第二个维度是交易所涉及的不确定性。
其意义在于使应变性的、连续的决策成为必要。
当交易受制于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时, 对治理结构的选择就很重要, 因为不同的治理结构有 不同的应变能力。
第三个维度是交易发生的频率。
一种治理结构的确立和运转是有成本的, 这些成本在多 大程度上能被所带来的利益抵消, 取决于在这种治理结构中所发生的交易的频率。
的交易,较之于一次发生的交易,更容易使治理结构的成本被抵消。
威廉姆森提出了描述交易性质的三个维度:第一个是交易所涉及的资产专用性。
所谓资产专用性是指当一项耐久性投资被用于支持某些特定的交易时, 所投入的资产就具有专用性。
这时假如交易过早地终止, 所投入的资 产将全部或部分地无法改作其他用途, 使得投资中的成本里包含部分或全部的“不可挽救成 本”或“沉没成本”。
因此,契约关系的连续性意义重大。
第二个维度是交易所涉及的不确定性。
其意义在于使应变性的、 连续的决策成为必要。
不同的应变能力。
生的交易,较之于一次发生的交易,更容易使治理结构的成本被抵消。
约不可能完全时,纵向一体化能够消除或至少减少资产专用性所产生的机会主义问题。
其思路大致如下: 如果交易中包含一种关系的专用性投资, 则事先的竞争将被事后的垄断或买方独家垄断所取代, 从而导致将专用性资产的准租金攫为己有的机会主义行为。
种机会主义行为在一定意义上使合约双方相关的专用性投资不能达到最优,判和执行变得更加困难, 因而造成市场交易的高成本。
当关系的专用性投资变得更为重要时,场。
因为在纵向一体化的企业组织内, 机会主义要受到权威 (企业家 )的督察,从而大大降低 了相应的市场交易成本。
多次发生当交易受制于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时,对治理结构的选择就很重要, 因为不同的治理结构有第三个维度是交易发生的频率。
一种治理结构的确立和运转是有成本的, 这些成本在 多大程度上能被所带来的利益抵消,取决于在这种治理结构中所发生的交易的频率。
多次发威廉姆森用资产的专用性解释了企业纵向一体化现象。
他认为只有懂得了资产专用性对于交易成本的影响, 才能理解为什么有些市场采购会让位给企业自己生产。
他把企业看成是连续生产过程之间不完全合约所导致的纵向一体化实体,指出企业之所以会出现, 是因为当合并且使合约的谈用传统市场去处理纵向关系的交易费用就会上升。
因此,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就被用来替代市八)简要论述企业在产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企业在产业经济中的地位:1. 企业是产业分析和研究的出发点。
所谓产业简单地说就是指具有某类共同特性的企业群或企业集合。
这样,不同企业所具有的某类共同特性就成了划分产业的基准。
而不同产业究竟是由具有什么样共同特性的企业群来构成,则取决于具体经济分析的需要。
2. 企业行为本身就是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对象。
同一产业内企业的数量和规模是划分不同市场结构的重要依据。
而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处于不同地位的企业具有不同的市场行为,各个企业不同的市场行为又是决定其各自市场绩效的决定性因素。
所有这些正是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企业在产业经济中的作用:1. 企业将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主体和突破口。
这是因为:第一,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最终还要靠企业来完成;第二,企业能否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创新,是产业能否不断发展的关键;第三,企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微观基础、国家优化资源配置的措施,如果没有企业的呼应,就不能落到实处;第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努力;第五,由于银行不良债权主要是企业经营不善或相互拖欠造成的,因此防范金融风险,企业也负有很大责任。
2. 企业是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这一系统工程的中心环节。
提升产业结构、改变增长方式主要依靠提高投入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把实现生产力质的飞跃作为发展经济的首要任务。
实现生产力质的飞跃,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教育开始,构成一个链条:即教育(人才培养)一研究与开发(R&D)—科技成果转化(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技术市场等)—企业技术进步—产业技术进步—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中国必须相应建立起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中介组织的作用,以推动产业技术进步。
在这里企业是主体和突破口,这是因为企业不仅是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业结构的主体,而且是研究与开发、进行知识和技术创新的主体。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将是一所大学校,是教育、研究、生产的重要阵地。
第四章一)影响市场结构的因素主要有哪些?试分析每一种主要因素对市场结构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