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期末考试医古文复习题医古文今译和断句题卷D翻译句子1,冰弱年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真经,式为龟镜。
而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
岁月既淹,袭以成弊。
我年轻时就仰慕医道,一向喜好养生,有幸接触《素问》这部真经,就用作借鉴。
然而传世的版本有错误,篇目重复,前后没有条理,文义相差甚远,施行运用不易,阅读领会·也困难岁月已久,沿袭而成弊端。
2、菊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实,备受四气,饱经露霜,叶枯不落,花槁不零,味兼甘苦。
性禀平和。
昔人谓其能除风热,益肝补阴,盖不知其得金水之精英尤多,能益金水二脏也。
菊在春天开始生长,到夏天枝繁叶茂,在秋天里开花,到冬天结果实,四时节气全部经历过,饱经露水、霜冻,叶子就算枯萎也不掉落,花虽然干槁而不凋零,味道甘中带苦,药性平和。
以前的人说它能除风热,对肝有益,补阴分,却不知它得到金水的精华特别多(花盛开在秋冬天,秋天属金、冬天属水)。
对金(肺)水(肾)二脏更加有益。
3、然而载祀绵远,简编亏替,所详者虽广,所略者或深。
讨简则功倍力烦,取舍则论甘忌苦。
永言笔削,未暇尸之。
但是年代久远,书籍残缺不全,论述详细的其医学内容虽然很多,论述简略的有的却也有很深奥。
探讨简册就会花费成倍的工夫和烦重的气力,要对这些书籍进行选择取舍,就会觉得非常的辛苦,总是说要修订,,可是没有时间主持此事。
“或深”--或,表示转折;深,深奥。
4、盖人之生也,顾夏虫而却笑,以为是物之生死,何其促也!而不知我实犹是耳。
当其受生之时,已有定分焉。
所谓定分者,元气也。
当人们活着的时候,我们看到夏天昆虫短暂的生命就讥笑它,认为这种动物的从生到死,何等短暂啊!却不知我们人类其实像这种动物一样罢了。
当他坐胎的时候已经有一定的寿数了。
所说的寿命的定数,就是禀受的元气。
却,然后5、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步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等诸部经方。
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
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
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
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
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凡是要想成为好的医生,必须熟悉素问、甲乙、、、、、等经典着作药方,又需了解阴阳算命,看相,以及算命、周易并必须精通熟练。
如此才能成为大医。
如果不能这样,就好比没有眼睛在夜里走路,一动就会导致失败。
其次还需要熟读次方,好好思索其中的道理,才可以跟他谈论医道,还需要涉猎群书,为什么?不读五经,就不知道有仁义之道。
不读史书,就不知道古今的事情。
不读诸子的书籍,见到事情就不能认识。
不读《内经》,就不知道有慈悲怜悯的品德。
不读《庄子》、《老子》,就不能知道自然的变化,各种吉凶的事情到处都会发生。
至于五行的生克变化,日月星辰的变化,都需要探索其中的奥秘,如果能把这些学问都学习了,那么行医就没有障碍,可以尽善尽美了。
E卷题目1,庶厥昭彰圣旨,敷畅玄言,有如列宿高悬,奎张不乱,深泉净滢,鳞介咸分。
君臣无夭枉之期,夷夏有延龄之望希望这样能使上古圣人的旨意清楚明白,使那深奥的理论得到充分的陈述和阐发,就像天上众星高挂,次序井然,有条不紊;又像那深彻的泉水清净透明,水里的生物全都看得清清楚楚。
君臣再也不会有夭折早死了,各族人民都有了延长寿命的希望。
介,贝壳类2、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⒁,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⒂,斯盖医之本意也。
所以这样做的原因,因为只要有一个人悲痛,满屋子的人都会不快乐,更何况病人的痛苦,一刻也没有离身。
如果医生安心无虑地高兴娱乐,傲慢地洋洋自得,这是人神都认为可耻的行为,道德高尚的人所不做的事,这些大概就是医生的基本品德吧。
3,、虽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断流之水,可以鉴形;即壁影萤光,能资志士;竹头木屑,曾利兵家。
””虽是这样,然而也正如用别的山上的砺石可以琢成宝玉,断流的水面可以照见形体一样,即便是墙洞里透过来的灯影、囊萤放射出来的亮光,都能资助有志读书的人;竹头木屑等也曾经有利于打仗的军事家。
4、世之医者,酬接之繁,不暇雍容,未信宿辄谢去,至有视不暇脉,脉不暇方,而不可挽留者,孰有如贾君调护数年之久而不生厌者乎?今世上的医生,酬应接待频繁,忙于社会交际,没有空闲来从容不迫地医护病人,不到两宿就辞谢离去,甚至有看病却没有时间切脉,切了脉没有时间开处方,就勿勿离去而挽留不住的,哪里有像贾君那样给病人调理护养几年之久而不生厌烦之心的呢?5 断句、孙思邈之祝医者曰:“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嗟乎,医之神良,尽于此矣!宅心醇谨,举动安和,言无轻吐,目无乱观,忌心勿起,贪念罔生,毋忽贫贱,毋惮疲劳,检医典而精求,对疾苦而悲悯,如是者谓之行方。
禀赋有厚薄,年岁有老少,身形有肥瘦,性情有缓急,境地有贵贱,风气有柔强,天时有寒热,昼夜有重轻,气色有吉凶,声音有高下,受病有新久,运气有太过不及;知常知变,能神能明。
如是者谓之智圆。
望、闻、问、切宜祥,补、泻、寒、温须辨。
当思人命至重,冥报难逃,一旦差讹,永却莫忏,乌容不慎!如是者谓之心小。
补即补而泻即泻,热斯热而寒斯寒。
抵当、承气,时用回春;姜附、理中,恒投起死。
析理祥明,勿持两可。
如是者谓之胆大。
四者似分而实合也。
世未有祥谨之士,执成法以伤人;灵变之人,败名节以损己。
行方者,智必圆也。
心小则惟惧或失,胆大则药如其症,或大攻,或大补,似乎胆大,不知不如是则病不解。
是胆大适所以行其心小也。
故心小胆大者,合而成智圆;心小胆大智圆者,合而成行方也。
世皆疑方则有碍乎圆,小则有碍乎大,故表而出之。
翻译:孙思邈对巫、医说:“(治病时)行动要缜密,心思要聪颖。
心中要小心,用药要大胆。
(意译)”啊!医术的神奇和优良,都在于这里啊!宅心仁厚,举止安详和谐,说话不要轻易吐出妄言,眼镜不要乱看,不要起忌心,不要生贪念,不要忽视贫贱的人,不要害怕疲劳,查明医术精益求精,对疾病苦难要有怜悯之心,这就是行方。
人的禀赋有多有少,年岁有老有少,体型有胖有瘦,性格有慢有急躁,处境有贵有贱,风气有刚有弱,天气有寒冷有温暖,气色有凶险有吉祥,声音有大有小,得病有长有短,运气有过度和不够,知道常理知道变化,能够有明确的直觉和精确的判断,这就是智圆。
人的禀赋有多有少,年岁有老有少,体型有胖有瘦,性格有慢有急躁,处境有贵有贱,风气有刚有弱,天气有寒冷有温暖,气色有凶险有吉祥,声音有大有小,得病有长有短,运气有过度和不够,知道常理知道变化,能够有明确的直觉和精确的判断,这就是智圆。
这四个看似分开,其实是统一的。
世上有严谨的人,用已经有了的办法,却伤害了病人;聪明变化的人,败坏了名节损伤了自己。
行方的人,智力肯定圆。
心小就害怕得失,胆大就药正好抵挡其病症,有的大攻,有的大补,好像胆大,殊不知如果不这样病就无法解决。
是胆大但是做是非常小心。
所以心小胆大合起来就是智圆;心小胆大智圆合起来就是行方。
世人都怀疑方圆不容,小大不容,所以表达不明。
B卷题目1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病问疾,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观察当今的医生,不考虑探究经文的含义,用来扩展自己的知识范围,而是各自秉承家传的技艺,始终沿袭旧法。
诊察询问病情,致力于口才敏捷;面对病人片刻,便处方用药。
2、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难以目识,譬犹豫章,生七年然后可觉耳。
今以躁竞之心,涉希静之涂,意速而事迟,望近而应远,故莫能相终。
养生的作用非常微妙,可以通过理性认知,却难以用眼睛看到,这就如同栽种豫树樟树,生长七年才能够认识它们的特性。
如今用躁动急切的心情,进入虚静的养生之路,意欲快速见效却作用迟缓,希望急功近利却应效遥远,所以没有谁能够长年坚持下去。
3、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谅非忠恕之道⑽。
志存救济⑾,故亦曲碎论之⑿,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还有,不能因为别人有钱有地位,就任意给他开珍贵的药物,让他难以找到,来炫耀自己的技能,这确实不符合儒家的忠恕之道。
我的心愿是救护帮助世人,所以琐碎地谈论了这些。
学医的人不能因为我说得粗俗而感到耻辱。
4、虽然,今之官政苟虐,敲扑椎击,惟日不足,我民病此久矣!我瞻四方,何林林乎?州邑之间,其有贤牧宰能施刀圭之剂,以振起之者乎?虽然如此,然而当今的为官行政,苛政暴虐,打击残害百姓,天天唯恐不足,我们百姓民众痛恨这种情况已经很久了。
我环顾天下四方,这样凶残的管理是多么的多啊。
各郡县之间,哪里有能施用一点点救济弊政的方法来救助百姓困苦的好官吏呢?5、阅读断句昔黄帝作《内经》十八卷,《灵枢》九卷,《素问》九卷,乃其数焉。
世所奉行唯《素问》耳。
越人得其一二而述《难经》,皇甫谧次而为《甲乙》,诸家之说,悉自此始。
其间或有得失,未可为后世法。
则谓如南阳活人书称:咳逆者,哕也。
谨按《灵枢经》曰:新谷气入于胃,与故寒气相争,故曰哕。
举而并之,则理可断矣。
又如《难经》第六十五篇,是越人标指《灵枢》本输之大略,世或以为流注。
谨按《灵枢经》曰: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人也,非皮肉筋骨也;又曰:神气者,正气也。
神气之所游行出人者,流注也;井荥输经合者,本输也。
举而并之,则知相去不啻天壤之异。
但恨《灵枢》不传久矣,世莫能究。
夫为医者,在读医书耳,读而不能为医者有矣,未有不读而能为医者也。
不读医书,又非世业,杀人尤毒于梃刃。
是故古人有言曰:为人子而不读医书,犹为不孝也。
仆本庸昧,自髫迄壮,潜心斯道,颇涉其理。
辄不自揣,参对诸书,再行校正家藏旧本《灵枢》九卷,共八十一篇,增修音释,附于卷末,勒为二十四卷。
庶使好生之人,开卷易明,了无差别。
除已具状经所属申明外,准使府指挥依条申转运司选官详定,具书送秘书省国子监。
今崧专访请名医,更乞参详,免误将来。
利益无穷,功实有自。
过去黄帝做内经十八卷,《灵枢》九卷,《素问》九卷,就是那个数。
当时所奉行的只有素问,秦越人根据素问着述了难经,皇甫谧编次了甲乙经,以后的各种学说都是从这些书开始的。
其中或有不正确的地方,不足以为后世效法。
只是遗憾的是灵枢不传已经很久了,世人很难去研究它。
做医生的人,关键在于读医书,读书却不能成为好医生的人很多,但是没有说不读书就能做医生的,不读医书,又不是家传,可能比棍子刀子杀人还要严重。
因此古人说,做人子的人不读医书就是不孝。
我很愚昧,从很小的时候一直到壮年,一直都是努力学习针灸之术,对针灸之理由很多的涉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