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分土建施工方案
空分装置6000NM3/h土建专业施工方案
1.0编制依据
1.1设计施工图纸
1.2《建筑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
1.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
1.4《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93
1.5《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
1.6《石油化工设备混凝土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H3510-
1.7《高强砼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0-
1.8《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
1.9《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GB/T50328-
1.10《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
1.11《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92
2.0、工程概况:
本工程共划分为12个子项单体工程,主要分为空分装置系统、氮气球灌、低温储槽、控制楼、管廊、变电室、循环水、地管、道路绿化、防雷系统、消防系统、地中恒等,其中空分装置系统中共分为38座独立设备基础;具有代表性的设备基础有:
2.1、冷箱基础:冷箱基础是本工程中空分装置最核心的一个单体子项,该构筑物土建基础部分工序复杂,技术要求高,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的抗渗防冻砼,抗渗等级S12,抗冻等级:F300。
冷箱基础共8道施工程序分别为:①C15素砼垫层厚150mm、②C60钢筋砼厚mm、③0.8mm~1mm厚不锈钢板、④C60抗渗防冻钢筋砼、⑤通风孔Φ219×6钢管安装⑥防水抗冻砂浆厚20mm、⑦珠光砂砼厚300mm、⑧C60防水抗冻细石砼厚100mm。
冷箱基础为预应力管桩以上筏板式钢筋混凝土基础,底板垫层-
3.90米,属典型的大致积混凝土构筑物,基础尺寸:13×9×3.9(m),地面以上设备构筑物高52米,是空分装置中高度最高的一座设备构筑物。
3.0施工程序
本工程土建部分除控制楼、空分钢构厂房、变电室、门卫外,其它均为空分装置的设备构筑物和设备基础,根据施工总体部署及设备安装先后顺序的总体计划,本工程应先施工空分装置中的重要设备构筑物基础,遵循“先深后浅”的原则,预先进行空分装置中核心部位的冷箱基础施工和厂区内排水系统的施工,本工程总的施工顺序为:
厂区排水系统施工空分装置深基础(构筑物)施工其它设备基础(构筑物)施工设备基础预压设备安装控制楼及其它建筑物施工厂区道路施工厂区绿化。
4.3.3.1大致积混凝土施工
一般的承台基础混凝土浇筑采用常规方法控制。
空分装置中冷箱基础、低温储槽构筑物属大致积混凝土,其中冷箱基础大致积混凝土属高强度抗渗防水混凝土,冻要求的混凝土,本章将对冷箱基础、低温储槽构筑物大致积混凝土浇筑作重点阐述:一般的承台基础混凝土浇筑采用常规方法控制。
本工程基础以下桩基的桩顶与承台连接采取基础与桩顶连接混凝土同时浇筑,在基础第一次底板混凝土浇筑前;先浇灌桩顶设计标高以下填芯混凝土,桩内填芯混凝土强度与本基础混凝土强度为同一强度,内微掺膨胀剂,由于本基础水平钢筋配置密集,桩顶内浇筑填芯混凝土有一定难度,故在桩芯和基础混凝土浇筑之前,先将桩处密集的钢筋扒开,便于振动棒能直接下到桩芯内振捣,振动棒采用¢30振动棒,混凝土先将桩芯内填满振捣完成后,才浇筑基础大致积混凝土;管桩桩芯混凝土浇筑采取一个部位桩芯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立即浇筑基础混凝土,管桩和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C30抗渗防冻混凝土,基础大致
积混凝土基础施工具有水化热高、收缩量大、容易开裂等特点,故本基础大致积混凝土浇筑应作为一个施工重点和难点认真对待。
大致积混凝土施工重点主要是将温度应力产生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防止和降低裂缝的产生和发展。
考虑采取如下施工措施:
1.材料
泥优先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粗骨料选用碎石或卵石,粒径5~30mm,含泥量≤1%,具有良好的形状,质地坚硬,细长和片状颗粒不多余10%,不含风化颗粒。
细骨料选用中砂,含泥量≤1%,色泽均匀、干净,细度模数控制在2.7左右,砂率为30~45%。
膨胀剂选用UEA-M复合膨胀剂,用以降低早期水化热,增强后期强度。
2.施工现场配置机具
施工现场设4台插入¢50式高频振捣棒和一台¢30高频振捣棒;¢30高频振捣棒用于基础管桩填芯混凝土浇筑;采用商品混凝土泵车输送混凝土入模浇筑,另配置4台混凝土搅拌运输车。
3.施工要点
3.1混凝土抗渗防冻配合比由实验室试配确定。
3.1.2根据规范要求,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水泥用量≤550kg.。
水化热控制在T3D≤230KJ/kg,T3d≤270KJ/kg.混凝土中有效含碱总量小于5kg/m3,氯离子含量≤水泥重量的0.06%。
3.1.3施工应进行温度英里计算,混凝土水化热温升最高控制在50。
C 以下,大致积混凝土入模温度要严格控制在22。
C以下。
3.1.4为满足泵送和施工操作要求,要求混凝土的塌落度为160~180±
20mm。
3.1.5为保证基础底板水平流水、立体交叉施工,要求混凝土满足初凝时间3~4h。
3.2对混凝土的运输要求:
3.2.1混凝土由集中搅拌站运送到现场,时间不得超过0.5h,期间严禁加水。
3.2.2混凝土到工地后,要取样测定塌落度,塌落读达不到入泵要求时,根据配合比要求添加高效减水剂,严禁加水。
3.2.3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到工地,抗冻等级:F300后必须在1h内泵送完毕。
3.3本基础大致积混凝土浇筑:
3.3.1将大致积混凝土分成面积大致相等的作业区,按作业区分层退坡浇筑。
3.3.2每作业区浇筑时,严格控制浇筑顺序。
采用分段定点,一个坡度,分层浇筑,顺序推进,一次到顶的浇筑方法。
3.3.3混凝土浇筑按分层退坡前进,振捣棒设前后两排,前排振捣棒振捣浇筑点混凝土,后排振捣帮振捣斜坡处混凝土。
在构件边角处,采用振动模板的办法解决构件表面的蜂窝麻面。
振捣棒插入点间距不大于30cm,并插入下层10cm,每孔振捣时间不宜少于10~15s,不得超过30s,以混凝土泛浆和不冒气泡为准。
振捣棒应快插慢拔,使混凝土充分密实以保证混凝土密实性。
3.3.4为防止大致积混凝土表面出现塑性裂缝,浇筑完成后分三次抹压成型,最后一遍用铁抹子搓平表面,全部过程保证在混凝土终凝前完
成。
3.3.5混凝土试块留置。
试块应现场取样,现场制作。
按每作业区100m3取一组,同时混凝土集中搅拌站亦留置与现场同样组数的试块,以便检测及查找问题。
3.4大致积混凝土的养护:
3.4.1混凝土最后一遍抹压完毕,随退随盖塑料布,随铺草袋或棉毡,防止气温过高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而产生收缩干裂,达到保温保湿的目的,养护时间不少于28天。
3.5大致积混凝土的测温:
3.5.1大致积混凝土温度计算
在施工中,以防裂、抗渗为主导施工原则,设计采用C30(P12)抗渗混凝土和抗冻等级:F300的混凝土,掺加高效复合膨胀剂。
混凝土采用混凝土集中搅拌站的泵送混凝土。
混凝土表面保温采用一层麻袋一层塑料薄膜。
理论配合比:为普通硅酸盐42.5级水泥320kg/m3。
基础混凝土浇筑后三天内部温度达到最高,故本基础混凝土的温差计算采用三天时的温差。
3.5.2测温采用在混凝土中预埋封底钢管的方法,埋置深度分别距板底40cm和距板顶20cm,测温采用便携式测温仪。
3.5.3测温内容:混凝土入模温度、入模时大气温度、养护温度记录、内外温差记录。
3.5.4测温时间间隔:1~5天每2~4h测一次;6~10天每4~8h测一次;10~15天每12~24h测一次。
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内外温差不超过25。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