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电影批评
内容
• 马克思社会主义和乌托邦社会主义均认为资本主义与私有财产制度是制造妇 女受压迫的根源,必须取消这种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妇女解放方可能实现。 马克思主义者的首要革命策略是阶级斗争,强调资本主义与阶级制度是妇女 受压迫的唯一根源。于是,性别压迫被化约成经济问题,妇女问题被纳入阶 级与国家问题之范畴,婚姻、生育与家庭议题都沦为芝麻小事。女性一直在 社会主义运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他们要求推翻性别压迫的热望仅在某 些时候受到男同志的重视。虽然左派运动始终带有性别偏见,但仍提供女性 主义者最友善的生存空间。1960年代美国新左派高涨,当时男学生掌控运动 决策权,女学生只能跑跑龙套,外加性伴侣的角色;并认为妇女解放本是小 事,岂可与种族、阶级、反战等重大议题相提并论。燃起1960年代美国妇运 的两支生力军,其一就是这些与左派决裂的“激进”、愤怒的女大学生,这 些出走的女大学生后来又发展出两派:一派是“激进女性主义流派”思潮 (radical feminism),反扑马克思主义;另一派仍信奉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 并撷取盛行一时的“青年马克思”(新马)的人道主义,接纳基进派与心里 分析学派的部分理念,融合而成“当代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活跃于1970、 1980年代英美学院中。 乌托邦社会主义坚持唯有两性在知性、权利、财富上皆达到平等,社会主义 追求人性全面改造的目标方能实现。马克思则悖离这项理念,罔顾性别压迫, 强调阶级剥削才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
第二性
• • • • • • • • • • • 第二性:(原版名称:《Le Deuxième Sexe》), 1949年出版。此书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 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甚至被尊为西方 妇女的"圣经"。她以涵盖哲学、历史、文学、 生物学、古代神话和风俗的文化内容为背景, 纵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中, 妇女的处境、地位和权利的实际情况,探讨了 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的性别差异。《第二性》 实可堪称为一部俯瞰整个女性世界的百科全书, 她揭开了妇女文化运动向久远的性别歧视开战 的序幕,使女性在这个男权社会有所觉醒
政治运动:
• 1791年法国大革命的妇女领袖奥兰普· 德古热(法语:Olympe de Gouges) 发表《女性与女性公民权宣言》的时候,女性主义运动就已经拉开序幕。 《女性与女性公民权宣言》开宗明义,认为:“妇女生来就是自由人,和男 人有平等的权利。”两年后这个宣言的作者就被她过去的男性同党推上了断 头台。 法国女性主义思想家西蒙娜· 德· 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于1949年提 出“人造女性”(即女性是人为建构的)的著名论点,催生了一批女性主义 批评家,后者开始关注大众传媒如何与父权制“合谋”建构一个软弱无能的 小女人,这些话语批评家相信,对父权制度的批评不能离开对父权制话语的 批评。
•
存在女性主义流派
• • 以西蒙娜· 德· 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的《第二性》(Le Deuxième Se 西蒙娜· 德· 波伏娃xe, 1949)为代表作。这部巨著于1949年在法国出版,全面 探讨自古以来女人在男性掌控的世界中沦为他者——第二性——的处境,挑 战所有本质论的女性主义与反女性主义(Antifeminism),提出“女人不是 天生的,而是后天被造就的。”(One is not born, but rather becomes, a woman.),主张没有永恒固定的女性气质或女人的宿命。尽管女人这样一个 “与全体人类一样自由而独立的存在,却发现自己在这世界上为男人逼迫, 不得不采取‘他者’(the other)的身份”,但透过存在主义所强调的诚实 面对自我与处境,勇敢地作抉择,努力改变处境,女人仍然可以重新定义自 己的存在,进而全面参与塑造过去一直由男人所塑造的世界。
女性主义的观念基础是认为,现时的社会建立于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体系之 上。 女性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政治、权力关系与 性意识(sexuality)之上。
• •
•
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经了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
• 第一波: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欧洲。 • 1890年在法国盛行。十八世纪以争取妇女教育平等和社会 平等而闻名的英国女作家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撰著《为女权辩护》。
第二阶段
• 第二波:1920-30年代欧美妇运 • 1912年女工罢工运动
•
第二阶段强调男女差别和不同,代表人物为英国的托丽· 莫依、法国的埃莱 娜· 西苏、露丝· 依丽格瑞和美国的艾德里安娜· 里奇等。她们认为,以男女平 等作为妇女解放的目标其实是重复并且强化一种既定的语言,并没有创造新 的语言。在实践上忽略了男女之间实际存在的不同,使妇女从属于一个以男 性为定义、为主导、为中心的结构。
女性主义
概念
• 女性主义(Feminism)
• 又称女权、女权主义、女权运动,是指为结束性别主义(sexism)、性剥 削(sexual exploitation)、性歧视和性压迫(sexual oppression),促进性 阶层平等而创立和发起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除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 外,女性主义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性底层(如女性、跨性别) 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
马克思女性主义流派
• • 依据布兰笙(Bryson)的划分,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泛指十九世纪初叶以 马克思与恩格斯来,凡主张妇女解放必须通过社会、政治与经济结构等全面 性社会改造方能达成女性主义的思潮。在此广泛的定义下,马克思女性主义 也算是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分支。卡尔· 马克思、弗里德里希· 恩格斯以“科学 的”分析方法,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突显人的生 物性和社会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说明人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特定历史情 境、生产活动中形成的,并且强调阶级社会对个人意识形态和日常生活结构 的影响,这些观点都对女性主义者有重要启发。
自由女性主义流派 • 自由女性主义在时间上是所有女性主义的流派的起点,在 理论上也是其他各派的出发点或修正和改造的对象。其批 判对象主要是法律上、形式上的不平等,所以批判力非常 有限,改革诉求也显得过于温和。
内容
• 十八世纪欧洲女性者因为新资产阶级男人反抗君权的启发而开始质疑男权的 神圣性。自由主义崇尚理性,主张人之为人是因为具有推理能力,而非因徒 具人之形体,所有人在接受教育以后都具备同等的理性,故应平等对待。而 且强调人性不分性别,女人亦具有理性思辩能力,男女不平等是习俗以及两 性差别教育造成的,为了消弭人为不平等,应给予女性同质的教育;同时由 于在兴趣、才能方面个人差异远大于性别差异,女性应有充分和平等的机会 作选择,以便人尽其才,为社会提供更充沛的人力资源,提高竞争力,此外, 法律应不分性别,男女一视同仁。妇女运动在七零和八零年代深受自由主义 女性主义的影响,如“先做人,再做男人或女人”,“人尽其才”,及反对 妇女保障名额、修改法律中的性别歧视等主张都十足展现追求平等的精神。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在二十世纪后期的发展趋势是扩大公领域范围,增强国家 保护弱势个人(如家庭暴力的受害者)的公权力;并且有鉴于个人自我实现 的机会深受经济力影响,而愈益注意经济分配的公平性,主张应由政府积极 介入以减轻市场经济祸害;在法律方面则由消极的反对性别歧视的立法,进 而积极以立法消除歧视或矫正已有的不平等。如公设托儿所、受害妇女庇护 所、加强就业训练都是自由女性主义强调的重点。八零年代以后的自由派女 性主义者,终于体认到做一个齐家治国的女超人并不容易,故提出家务分工、 弹性工时及减轻男性养家重担等概念。
•
•
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流派
• 女同性恋理论伴随著70年代激进女性主义之发展而崛起,到90年代卓然成家, 历经不同历史时段与种族、阶级、文化差异之冲击,女妇女运动和同性恋运 动相互合纵连横,以凸显性倾向(sexuality)与性别(gender)、异性恋机 制与父权结构之勾连。 阿德里安· 里奇(Adrienne Rich)认为:“所有女人皆为女同性恋”;莫妮 卡· 威蒂格(Monique Wittig)认为:“女同性恋不是女人”;有人认为女同性恋 乃肤血乳骨的信誓承诺;有人则以为“女同性恋”乃相当晚近的历史建构, 并不指涉任何文化变异和历史决定论架构之外唯一永恒存在的女同性恋本质。 各家说法纷纭,莫衷一是。[36] 在女同性恋女性主义的概念中,女同性恋并不完全是一个性倾向的问题,而 是每一个想要认同为女性、从而终结男性优势的女性都必须做出的一个政治 上的选择,因此又被称为政治女同性恋者(political lesbian)。
• • 是强调男女平等,要求平等的工作权力、经济权力和法律权力,代表人物即 大名鼎鼎的西蒙· 德· 波伏娃 女性主义在19世纪渐渐转变为组织性的社会运动,因为当时人们越来越相信 女性在一个以男性中心的社会中受到不平等对待(请见父权条目)。女性主 义运动根源于西方的进步主义,尤其是19世纪的改革运动中。组织性运动的 时间是起于1848年在纽约州色内加瀑布市(Seneca Falls, New York)召开 的第一次女权大会
• 波伏娃的《第二性》把存在主义哲学运用到对于女性状况的分析和研 究中。系统地阐述了她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思想观念,勇敢地向世 俗宣言:“我们将以存在主义的观点去研究女人,给我们的全部处境 以应有的重视。”我们的观点是存在主义的观点。基于上述存在主义 的立场,作者立足于人类意识的宏阔视野,从神话、文学作品中极力 捕捉男性意识的闪光,对两性的人类文明进行了探索并指出男人如何 通过将自己定义为自我,将女人定义为他者而确立男性的本体地位的。 她写到:“定义和区分女人的参照物是男人,而定义和区分男人的参 照物却不是女人。她是附属的人,是同主要者相对立的次要者。他是 主体、是绝对,而她则是他者。”对于女性的“第二性”、“他者” 地位的形成原因,作者阐述道:“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 渐形成的。……只有另一个人的干预,才能把一个人树为他者。”也 就是说,她认为女人的“他者”地位总是和她的总体“处境”息息相 关的,是存在主义的。一是源于父权制度和父权意识。波伏娃认为: “要女人呆在家里的父权制,才确定她是感情的、内向的内在的。” 正是在男性意识的主导下导致了女性“内在性”的形成。二是源于女 性的“内在控“。从生物学角度而言源于她的生育功能;从历史角度 而言源于历史的劳动分工:抚养幼儿。正是生育和抚养幼儿等女性的 这种所谓的“内在性”限制了她的“超越性”,使她成为“他者”、 “第二性”。因此,波伏娃认为男性是外在的、超越性的自我;女性 则是自在的、内在性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