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言文字规范化

语言文字规范化

语言文字规范化,传承民族文化
【摘要】在回顾语言学与文字学发展的进程中,我们要看到语言文字与名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承认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解决语言文字规范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积极探索语言文字规范化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民族文化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们利用语言积累知识、形成文化。

文字则是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民族先进文化的反映和表现。

语言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

语言文字同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创造、保存、传播文化的基本工具,它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直接影响着文化的传承和制约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一.规范语言文字的必要性
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程度的高低,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程度的高低,也是一个国家全民素质高低的重要体现。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为了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维护祖国的统一,我国必须大力提倡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

现在社会上,网络语言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语言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以及写错别字,乱造简化字,滥用繁体字,用词不当,语法错误,逻辑混乱等等语言文字不规范的现象,不仅出现在学生身上,在报刊、书籍上也是屡见不鲜的。

这些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的现象,不仅会阻碍文化的进步,还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教育的普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面向世界,融入到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国际往来和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进一步推广普通话,促进汉字的改革,实现汉语规范化,可以减少语言交际的困难,促进国际交往,显示出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打造中国文化软实力。

二.规范语言文字的依据
我国历来就重视语言文字工作,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许多领导人都对语言
文字工作做过重要指示。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就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以促进文字的改革,整理和规范文字。

国家有关部门在1955年召开了“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

会议确定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含义和标准——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

会后国务院根据会议精神决定了语言文字工作的三大任务,即“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

在1956年,国务院通过《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同时成立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语言文字规范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加强语言文字工作,我国对语言文字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其中最重要的是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使语言文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1997年,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二次语言文字工作会议,确定了新世纪语言文字工作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以促进语言文字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自1998年起,我国每年9月的第三周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以加强宣传力度,尽快在全国普及普通话。

2000年,根据我国的《宪法》,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于2001年开始实施。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专门法,它首次明确规定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为加强语言文字应用的管理和促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了法律根据。

在实际应用中我国语言文字规范化的现实依据有《汉语拼音方案》、《汉字简化方案》、《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等。

三.规范语言文字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
1.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
我国的方言按照区域可划分为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

民族共同语和方言并不是对立的,民族共同语的形成,普通话的推广,并不是以方言的消亡为前提的,共同语总是有条件、有选择地从方言中汲取营养来发展自己,丰富自己并且不断完善自己。

方言在民
族共同语形成之前,可以是形成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在民族共同语形成后,在很长的时期内,可以和共同语同时并存。

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和标准化,我国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各民族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设计,统一规划,调查收集方言,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建设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数据库,收集和梳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宝库,综合利用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大规模资料库。

科学保存了中华各民族语言文字原生态,抢救了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字。

我们向来以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自豪,通过提倡和加强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不仅保护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也显示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保存了我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2.净化文化环境
虽然语言文字具社会历史性和稳固性,但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能产性,这也是我国文字不断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社会生活的改变,语言文字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网络在中国迅速普及,便随而来的是大量广泛传播使用的网络语,这就必然造成了文化环境的复杂,使得许多词语失去了原有的面目。

如“蛋白质”网络语则解释为“笨蛋,白痴和神经质”,再如“这个样子”网络语则是用“酱紫”来表示,这样的例子在我们周边数不胜数,虽然增添了不少趣味,但这种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大,使得语言文字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对广大的青少年更是一种误导。

规范使用网络语言,遏制网络环境中不文明,不健康的现象,创建一个健康、积极、幽默、向上的网络氛围,也为中华文化创造了一个优良的环境。

3.弘扬中国精神
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中国精神。

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正是弘扬中国精神的题中之意。

适应时代发展,积极推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增强国民的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提倡爱国主义,不仅要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更要了解民族文化,热爱民族的文化。

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也面临这一系列严峻的问题。

这在
文化上就要求我们更新发展理念,转变工作思路。

要积极培育和树立语言文字的新理念。

规范语言文字要扩宽视野,培育创新精神。

语言文字工作的创新,关系到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是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推广普通话,规范汉字,不断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弘扬新的时代精神和爱国精神,增强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4.扩大对外开放
中国近现代史表明,封闭僵化的老路是行不通的,中国只有不断融入到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去,为我国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加强语言文字的管理和规范,有利于进一步扩大语言文字工作对外开放程度,加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拓展中华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近代中国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在国际上扮演着中要的角色,对世界各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尤其是中国文化。

孔子学院的教学,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国际汉语教育等活动,都成功证明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越性。

规范语言文字,有利于促进我国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积极主动地对外传播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中华文化,扩宽开放领域,提高开放水平,为展示当代中国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结语
我国社会不断发展,我国语言文字工作也随之取得了大发展,从而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出自身独特的作用,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有着积极的影响。

同时,我们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创新,不断推进我国语言文字的改革,从而更好的为弘扬民族文化服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