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按姓氏音序排列)读三所学校“成功教学改革”的几点感想(王冬梅) (2)学习体会(王明祥) (4)学习.反思.实践(王善芳) (5)领悟(王希) (7)预习很重要(王燕清) (8)有感于杜郎口中学的“课堂革命”(王章燕) (9)读后感(吴福其) (10)读后感(吴立艳) (11)洋思经验学习反思(吴勤敏) (11)学习“三所初中教学改革之路”体会(吴霞) (13)学会学习(肖云) (15)几点想法(徐国忠) (16)读《三所中学的教学改革之路》有感(徐辉) (18)洋思中学给我的启示(徐伟) (19)以爱心、热心和耐心实践教师的职责(许洪明) (20)从“洋思中学”成功经验想到的(宣敏) (21)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严志英) (22)学习感想(于磊蕾) (24)启良——育人摇篮(张豪清) (25)追求有效、实效、高效的课堂(张辉) (27)“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尝试(张惠珠) (28)从“洋思中学”的教改得到的启发(张健荣) (29)学习洋思有感(张洁) (29)对于教学的一些困惑(张琦) (30)学习《三所初中的教学改革之路》的有感(张珣) (31)“洋思学习”模式之体会(赵德芳) (31)授人以鱼亦授人以渔(赵莉) (32)学习体会(周兵) (33)“三所学校的教学改革”带给我的思考(周建军) (34)读洋思经验学洋思精神(朱津海) (35)结语:向三所学校学习什么(李春华) (36)读三所学校“成功教学改革”的几点感想(王冬梅)感想1: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无论是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或东庐的“讲学稿”,还是杜郎口的“10+35”课堂模式,都体现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这一指导思想。
洋思的“先学”,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学,先提出学习目标,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完成检测性的练习。
教师则在学生自学时巡视,发现问题记下来。
“后教”,是教师通过巡视,准确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在学生自学结束之后,发动学生通过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自行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
让已会的学生来教不会的学生,促使学生相互合作、互相帮助,达到“兵”教“兵”的目的。
课堂上以学生在自学,思考、交流为主,教师讲得很少。
东庐的“讲学稿”是以学生有效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
“讲学稿”有课前预习、课堂巩固、自我测评、课后练习等等,大容量的训练体现了教学“精讲多练”的精神。
杜郎口的“10+35”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贯穿整个课堂。
他们在教学中更多的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希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探究。
以生生合作、组组合作、师生合作的方式,创造一个课程各要素间积极合作,主动探究的课程学习氛围。
感想2:教师要适应时代的需求,更新观念,深入钻研教材,提高自身教学业务水平“先学后教”、“10+35”、“讲学稿”无一不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需要教师备课,而且需要备课更充分,掌握的资料更丰富。
走进教室前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备课不光是备大纲、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的学法。
我认为教师要适应时代的需求,必须要更新观念。
变教师的注意力通常在课堂的“教”上为教师的精力用在课堂教学的“导”上。
变教师的备课浅层次,不够深入,为深入钻研教材,吃透精髓,备学生的学,作为初三教师更可以设计到每个知识环节的中考题。
难忘的尝试:我在教《沉船之前》一课时尝试“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分为“预习自读、方法指点、拟题解题、整理归纳、自测练习”几个步骤,以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集体交流、教师点拨为学习形式展开教学。
我告诉他们,这篇课文老师准备了5道题考你们每道题20分。
你们自己学习,自学后碰到疑难处可以小组讨论,然后你们当一回中考命题老师,自己拟3道题并解答,要求能说出解题思路,每个小组选出2道你们认为出得最好的题,1道疑难的题准备交流。
如果哪个小组压中老师出的题并答正确了,这道题可以免做送你们20分。
课堂上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体现出来,大家都认真读课文,看教材上的学习建议,看学习辅导资料,想方设法压到老师的5道题。
交流时,他们出的问题,他们对问题的解答出乎我意料,一改平时常出现的那种启而不发的状况,而是连连给我惊喜,也给我惊讶与启示。
一旦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力量是无穷的。
我清楚的记得,交流疑难问题时,有学生问:“第29节中‘整个世界似乎进入了一种空前的安宁。
但他知道,时间正在悄悄地流逝,许多人正在很快地却也悄无声息地走向生命的尽头。
’这两句话?”学生们也被它难住了。
其实这个问题问得很有价值,而我却在备课时对这个问题没考虑到,一时我也没有深入去想,只从环境描写的角度给他们指导解题的方法得到的只是一个肤浅的认识。
课后我再读课文,抓住“许多人”“悄无声息”这写关键词,再联系全文主旨,也回想看过的影片《泰坦尼克号》的情节和至今还有印象的几个场景,我猛然找到了更合适的答案。
这给我深刻的教训:班级中有几十名同学,他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式,获取相关的知识和信息,他们也有各种你意料不到的问题。
教师没有充分的准备,课堂上不但不能很好地点拨、指导学生,关键时候可能还会成为学生的“俘虏”。
因此,教师必须要以不变——深入钻研教材,了解有关资料和背景,作充分的准备才能应学生的万变。
感想3:发动备课组集体力量,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促进整体提高“先学后教”、“10+35”、“讲学稿”大容量的训练体现了教学“精讲多练”的精神。
教学过程中必须精选材料,精选认知策略,才是有效的练。
这就要提高教师备课中的精选材料能力。
个人的知识、精力总是有限的,而集体的力量此时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学校也一直在倡导集体备课,集体讨论,轮流执笔。
如果把这个环节做实做到位,再由骨干教师把关审核,真正实现教学资源共享,那么,既培养了新教师,又带动了整体提高。
感想4:学习他人经验,必须要学会合理迁移,忌生搬硬套我觉得他人的成功,必定有他的“天时、地利、人和”之因素,我想,在学习尝试他人成功经验的过程中不能一股脑儿照搬,在实践的过程中要分析我们的“天时、地利、人和”之因素,要取其适合校情班情实际的去用,或作变革后去用,积累适合我校的教学改革之经验,这样可以借他人的成功经验成为我校教改成功之铺路石。
感想5:教学改革需要胆识,需要众人拾柴中国历史上“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例子不胜枚举。
任何改革是要冒风险的,改革的道路是艰难的。
我敬佩那些在教学上勇于探索、改革创新者。
校长让我们看成功教学改革的经验,就是要让我们也走出大胆改革的一步。
许多教师是有改革意识的,也正在我们的教学中探索尝试。
可大多是小打小闹地尝试人家的经验,尝到甜头还感再试,一旦遇到小风浪就掉转船头。
谁愿意失败?没有人。
谁愿意冒风险?很少吧。
改革当然是要冒风险的,但如果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这几所学校几乎都是在遭被逼梁山之境,迸发出一股英勇之气,披荆斩棘,另辟蹊径,才有柳暗花明的今天。
一个人困在孤岛上,往往被困死。
一群人呢,情况往往会发生改变。
教学改革不只是校长或几个学校领导的事,更不是三两个教师的事,而是我们全体教师的事。
俗话说的好“众人拾柴火焰高”,教学改革需要我们普通的教师一起来“拾柴”。
我个人猜想,校长要我们写体会感想目的是以写促学,是要我们认真去学习他人的经验,吸收其精华运用于我们的教学实践中。
以上只是本人粗浅的一点感想,有错误之处敬请纠正。
学习体会(王明祥)看了三所学校的教学改革的经验介绍,领悟到我们老教师的教学方法跟不上教学改革的发展。
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与现代学生的需要有一定的差距。
过去主要是老师在上面讲,传授知识,学生在下面听,一堂课都是讲知识点,解答题目,分析题目。
现在的教学要求,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主动解题,挖掘学生的智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为自己的成功而骄傲。
作为一名年龄比较大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还不能很快的跟上现代的教学思想——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
在体育课上我尽量地让学生多练习,在练习中碰到问题,组织学生积极的探讨,让学生各自发表意见,让学生相互结对,互帮互学。
另外让班干部以及体育较好的学生传授体育锻炼的经验,帮助体育相对较差的学生共同提高。
另外,体育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在课上进行体育锻炼,另一个目标是要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让学生掌握普遍性的锻炼方法和手段,以及关于锻炼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如脉搏、气候、季节等等。
这对学生将来走进社会都是受益的。
学习·反思·实践(王善芳)近期,认真阅读了三所学校“成功的教学改革之路”经验谈,说句心里话,真的是佩服,这三所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有魄力、有勇气、有胆量、有能力,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之中,并取得巨大的成功,值得学习。
虽然,三所学校改革的策略有所不同,洋思中学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策略,东芦中学采用“教学合一”的改革策略,杜郎口中学采用“10+35”的课堂模式,但改革的目的却是异曲同工。
在整个改革的过程中,三所学校却有许多相同之处,体现为:从改变课堂教学入手。
洋思中学从上课抓起——建立一个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会学、都能学好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洋思人教学致胜的法宝。
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教师教学生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起到点拨作用。
“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东庐中学凭借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教育观念新、教学方法活、学生负担轻、教学质量高的新生之路。
“讲学稿”是以学生有效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
杜郎口中学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时间采用‘10+35’模式”和“取消讲台,让学生动起来”。
第二、让学生动起来,发挥主体作用。
洋思中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几乎都是让学生自学。
东芦中学的学生在“讲学稿”引导下,开展自我发现、自我探究的学习。
杜郎口中学则相信每一位学生,解放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
第三、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近来,想想自己教了近二十年的书,期间先进的教学理念在不断出现,自己也很想尝试,于是认真备课,认真查找资料,无奈因种种原因,除开课外多数还是采用一言堂的教学形式。
说句老实话,自己知道这是错误的做法,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一堂课上下来,就是感觉累,有点得不偿失的滋味在心头,真是苦不堪言。
通过学习三所学校“成功的教学改革之路”经验谈后,学校的发展关键还是在于教师的观念转变与否。
教师勇于尝试,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决定了学校的改革已成功了一半,我们缺的就是这种勇于改革和创新的勇气。
可以说,今天的启良中学就是昨天的洋思中学、东庐中学和杜郎口中学,三所学校“成功的教学改革之路”经验,就是解放思想,教会学生自学,把课堂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