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赠刘景文》这首古诗是作者苏轼送给好友的一首勉励诗。
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
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
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并以此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应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学情分析:
本课学习的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三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但对于诗的意思,诗的意境,并不能领会。
教学时,重点放在古诗意境的理解,不是一字一句的理解,而是明白大致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中,重点指导朗读,让学生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意境。
教学目标:
1、会认“赠、刘、残、犹、傲、君、橙、橘、”8个生字,会写“赠、刘、盖、菊、残、君、橙”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背诵诗文。
从荷枯、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勉励。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多元吟诵,练习背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田字格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铺垫,明确背景
1、出示课题:
师:在遥远的九百多年前,北宋年间,有一位年轻人,当时他二十多岁。
有一天,王安石过来视察,他看了这位年轻人作的一首诗,读完之后称赞的不得了,视察的事情连一个字也没有提,还推荐这个年轻人做了当时的教育局局长。
王安石是谁?是当时的大诗人、大文学家,后来还当了北宋时期的宰相。
你一定会想,这个年轻人,王安石这么欣赏他,他一定会大有前途。
不,这个年轻人一直到五十八岁,也就是现在马上要退休的年纪,才只当了一个比年轻时大那么一点点的官。
这个人是谁呢?看老师写他的名字。
相机板书:刘景文
师:在他五十八岁时候,认识了北宋另一位大文学家苏轼,并且和他成为了好朋友。
苏轼知道了他的经历后,送了一首诗给他。
相机板书:赠
2、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初次感知
1、借助古诗后面的拼音,生将古诗自由读两遍,争取读通读顺。
2、指名同学带读课文中的生字。
师强调易错读音。
3、生齐读生字。
4、指名同学读诗。
5、生齐读古诗。
6、古诗“对对子”游戏:
师:孩子们,读诗不仅要把古诗读通顺,我们还要有所发现。
接下来,老师要和你们玩一个“对对子”的游戏。
(课件出示学生低年级时候学过的关于“对对子”的儿歌,让学生对于“对对子”有一个大概的感知。
)
师:先来关注这首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
“对对子”,谁知道它是指什么?(课件出示: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
师生互动“对对子”。
请两组同学互动“对对子”。
师:这就是古诗对偶的特点。
师:接下来,还有一首诗,仔细观察,看看能不能和你的同桌对一下。
(课件出示: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同桌互动“对对子”。
请两组同学互动“对对子”。
师:这就是古诗的一个特点,刚刚老师已经提到过,对偶。
7、诗文质疑:
师:接下来,再回到这首古诗上。
一个问题,你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生回答)
师:其实这首诗里面还有一个字,最能向我们说明这首诗写的时间。
(课件出示:霜)
生观看“霜”的图片。
师补充:一年有四个季节,每个季节有六个节气,看一下,霜降出现在哪个季节?(课件出示:二十四节气表),它在秋天的最后,又在冬天的最开始,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深秋,也可以用这个词,一起看老师写。
相机板书:秋末冬初。
生齐读。
师:接下来,还有一个问题,这首诗中写了哪些植物?
(荷、菊、橙、橘)
相机板书,生齐读。
三、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一)关于“荷”的教学
先看夏日荷图片,(课件出示夏日荷花荷叶图),你看到了什么?(生回答)
师:孩子们,假如你在夏天来荷塘边玩,突然下起了雨,这时候,你会慌忙摘下一顶荷叶来干嘛呢?来当伞。
诗中就有这么一个词,把荷叶写成了雨伞。
哪个词呢?擎雨盖。
生齐读。
这是夏日的荷花,到了秋末冬初时候,就变成怎么样了呢?一起看图回答。
师:对啊,这就是秋末冬初的荷花,看到这样的荷花,你的心情如何?(生回答:伤心、难过、悲伤……)
师:所有的词,在诗人的心中,就化作了一声叹息。
(唉)指名学生带上“唉”字读第一句。
生带上“唉”字齐读第一句。
看老师手势,再读这一句。
(二)关于“菊”的教学
秋末冬初的菊又是怎么样的?(课件出示秋末冬初的菊),你看到了什么?(生回答)
师:是啊!花死了。
但是,我们对比一下,秋末冬初的荷与菊,菊还有一样东西跟荷是不一样的。
(生回答:枝),诗中也用了一个词来写我们刚刚说的。
傲霜枝。
生齐读。
师:那此时作者的心情,你想一想,他的心情肯定比刚刚的要好一点。
那你用什么词对刚刚的“唉”呢?(咦)
指名学生带上“咦”字读第二句。
生带上“咦”字齐读第二句。
生跟着老师的手势再读第二句。
(三)关于“橙、橘”的教学
师:孩子们,看到了此情此景,作为刘景文的好友,苏轼会怎样对他的好友说什么呢?我们一起看下诗的后两句。
生齐读后两句。
师:现在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课件出示橙黄橘绿图)师:假如当你走进这片橘林,这片橙子树时,你会情不自禁的发出一声赞叹。
(哇)
指名生带上这个“哇”字读最后两句。
生带上这个“哇”字一起读最后两句。
师:同学们,一首诗不仅有它的对偶特点,还有它的情感特
点。
有它伤心的一声(唉);有它惊喜的一声(咦);有它赞叹的一声(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