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纤维制造业(锦纶6)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合成纤维制造业(锦纶6)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编制组2017年8月目次1 前言 (1)1.1 指标体系整合编制出台的背景 (1)1.2 指标体系编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1.3 指标体系编制的主要依据 (2)2 锦纶6工业概况: (2)2.1 锦纶6切片发展概况 (2)2.2 锦纶6纤维发展概况 (2)2.3 生产工艺流程及排污点 (5)2.4 主要节能减排技术与装备推广应用情况 (8)3 适用范围 (9)4 编制指导思想 (9)5 编制原则 (10)5.1 要求 (10)5.2 原则 (10)6 编制过程 (10)6.1 资料收集 (10)6.2 编制过程 (11)6.3 编制技术路线 (11)7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13)7.1 基本要求 (13)7.2 指标选取的说明 (13)8 指标内容的确定 (13)8.1 权重值与分权重值的确定 (13)8.1.1 权重值的确定 (13)8.1.2 分权重值的确定 (14)8.1.3 定量、定性指标基准值的确定 (14)8.1.4 指标选取原则 (14)8.2 指标选取 (14)8.3 综合评价指数 (16)8.4 清洁生产企业的评定 (16)8.5 考核项目及指标值的确定 (17)8.5.1 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的确定 (17)8.5.2 资源能源利用指标的确定 (18)8.5.3 资源综合利用指标的确定 (18)8.5.4 污染物产生指标(末端处理前)的确定 (18)8.5.5 产品特性指标的确定 (19)8.5.6 清洁生产管理指标的确定 (19)8.5.7 指标值的确定依据 (19)8.6 主要参考资料 (20)9 指标体系实施的技术可行性 (20)9.1 指标体系实施的经济分析 (20)9.2 指标体系实施的技术可行性分析 (20)9.3 指标体系实施的可操作性分析 (20)9.4 标准实施的污染减排潜力分析 (20)附表(三)指标体系意见汇总表 (28)1 前言1.1 指标体系整合编制出台的背景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为加快形成统一、系统、规范的清洁生产技术支撑文件体系,国家发改委于2013年8月发出《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整合修编方案及工作分工的通知》(发改办环资【2013】1907号文)。
进一步完善了清洁生产促进工作部门协调配合机制和部门职责分工,要求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认真做好清洁生产促进工作。
合成纤维制造业(锦纶)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已纳入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制修订计划(第二批)《国家发改委、环境保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16年第8号)》。
根据该公告要求,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作为发布前的技术审查单位,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负责组织编制《合成纤维制造业(锦纶)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并在6月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签订了《国家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计划任务书》。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于2016年9月提交开题报告及初稿,并召开了开题报告论证会,与会专家组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 4754-2011),建议指标体系名称《合成纤维制造业(锦纶)清洁评价指标体系》修改为《合成纤维制造业(锦纶6)清洁评价指标体系》。
开题报告会议纪要要求,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维纶专业委员会及节能环保办公室于2016年6月,按三部委《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编制通则》要求进行《合成纤维制造业(锦纶6)清洁评价指标体系》(以下简称“指标体系”)编制工作。
1.2 指标体系编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1)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对锦纶6工业的清洁生产管理手段政府主管部门需了解锦纶6工业清洁生产水平状况、评估锦纶6工业企业清洁生产绩效、设置锦纶6工业节能减排导向目标;以及需要制定锦纶6工业产业发展政策,促进锦纶6工业实施清洁生产,进而规范和指导锦纶6工业清洁生产持续有效地向前发展,在锦纶6企业中建立并形成长期有效的清洁生产机制。
因此需要尽快编制和出台一个《合成纤维制造业(锦纶6)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对锦纶6工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有效管理工具和评价手段。
(2)锦纶6工业节能减排存在巨大压力“十二五”我国化纤产业取得了巨大的成绩,面向“十三五”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化纤工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结构调整阶段。
因此,必须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推动工业清洁生产工作在我国化纤行业的全面开展。
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化纤产品的第一大生产国,占世界化纤总量的60%以上,节能减排面临巨大压力。
虽然有关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已在开展,但为了更加规范、更好的促进锦纶6工业的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合成纤维制造业(锦纶6)清洁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很有必要。
1.3 指标体系编制的主要依据(1)2016年4月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境保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第8号公告,《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制(修)订计划(第二批)》。
(2)2013年6月,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编制通则(试行稿》。
2 锦纶6工业概况:目前国内锦纶6主要应用在纤维、工程塑料及薄膜方面,其中纤维部分占比72%,工程塑料占23%,薄膜占5%。
纤维是锦纶主导应用领域,我国锦纶6纤维品种相对齐全,可细分为服用长丝、产业用丝、棕丝、BCF、短纤5大类,其中服用长丝占纤维总量的69%、产业用丝占19%、渔网棕丝占5%、短纤占5%、BCF占2%。
2015年中国锦纶纤维产品结构图2.1 锦纶6切片发展概况国内纺织行业特别是锦纶6纺丝行业不断发展,推动了锦纶6切片行业的发展,同时,汽车业、电子机械行业的发展也带动锦纶6工程塑料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国内对锦纶6切片的需求量一直处于较高速的增长,我国锦纶6切片产量一直呈现上升趋势,2010—2015年年均增长率约达到15%。
我国近年来锦纶切片产量情况数据来源:中国化纤信息网2.2 锦纶6纤维发展概况2015年我国的锦纶6产量达到287.28万吨,比2010年锦纶6产量增长了77.55%,年均增长率为12.17%。
同期产能增长速度略低于产量,增长63.08%,年均增长10.28%,达到318万吨。
锦纶6产量的大幅度增长得益于锦纶6主要原料己内酰胺供应瓶颈的解决以及装备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进出口数据显示,近年来锦纶6进口数量有所降低,出口小幅提高,进出口总量基本持平,表观需求量为282.99万吨。
2010~2015年我国锦纶6纤维供需情况单位:万吨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海关“十二五”期间,装备水平的提升特别是单线装备能力的提升促进了企业规模的发展。
目前,我国锦纶6民用丝产能在5万吨以上的企业达到10家,产能合计达到125.6万吨,约占我国锦纶6民用丝总产能的55%。
其中长乐力恒锦纶科技有限公司、福建锦江科技有限公司、义乌华鼎锦纶股份有限公司的年生产能力超过20万吨,广东新会美达锦纶股份有限公司和福建凯邦锦纶有限公司超过10万吨,企业规模优势已非常明显。
锦纶6民用丝主要企业生产能力单位:万吨数据来源: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锦纶6工业丝行业发展比较平稳,目前国内主要生产企业共15家,年生产能力总计55万吨。
其中,排名前五位的企业年产能均超过5万吨,产能合计达到40万吨,占锦纶6工业丝总产能的72%,产业集中度明显。
锦纶6工业丝主要企业生产能力万吨/年数据来源: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从区域性产能集中度看,锦纶6产能主要集中在江苏、福建、浙江三省。
2016年上述三省产量之和占全国锦纶6总产量的83.5%,预计未来我国锦纶6生产仍将继续加速向这三个地区集中。
2.3 生产工艺流程及排污点单体制备己内酰胺水解聚合切片生产切片萃取切片干燥单体制备己内酰胺水解聚合切片生产切片萃取切片干燥图1 聚合工艺流程及排污点图6W6图3 加弹工艺流程图及排污点图锦纶6生产过程排放的污染物包括废水、废气、固废和噪声,其中以废水为主,废水主要来自聚合生产线、纺丝生产线,废水中的主要污染因子为CODcr、BOD5、NH3-N等。
聚合生产废水主要来自生产工艺及辅助生产工艺的排水和生产装置设备的冲洗水,含己内酰胺及低聚物,COD约为2800mg/L,聚合工艺废水可生化性较好,有机污染物浓度较高,拟采取生物厌氧处理的方法,废水在厌氧池中停留时间达到12小时以上。
纺丝工艺废水含有油剂,COD约为700mg/L,这部分废水进入污水预处理站前需经过破乳后再经油水分离器,去除油脂。
经预处理后的废水进入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
锦纶聚合、纺丝过程中产生的含有极少量己内酰胺单体和低聚物的废气,经过过滤、喷淋等方法进行回收利用,然后经高空排放,排放的废气符合国家《大气污染物综合治理排放标准》、《锦纶工厂的设计规范》等相关文件条例的要求。
锦纶聚合生产过程中由于开停车、切粒机换刀时会产生一些固体废物,如低聚物、聚合物凝块。
锦纶纺丝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废丝及油剂、废包装物等。
2.4 主要节能减排技术与装备推广应用情况锦纶行业主要节能减排技术与应用情况表3 适用范围本指标体系规定了锦纶6生产企业清洁生产的一般要求。
主要包括了生产工艺及装备指标、资源能源消耗指标、资源综合利用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末端处理前)、产品特征指标和清洁生产管理要求等六类。
本指标体系适用于锦纶6生产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清洁生产潜力与机会的判断以及清洁生产绩效评定和清洁生产绩效公告制度,也适用于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证管理、环保领跑者等环境管理制度。
4 编制指导思想随着我国锦纶6行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资源与能源供给压力越来越大,在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的状况下,在锦纶6行业推行清洁生产,改变单一的末端污染治理,实行锦纶6行业污染的全过程控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开创锦纶6工业污染防治新局面的战略性措施,也是我国锦纶6行业今后污染防治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方针。
本指标体系的出台将指导新建企业或项目在工程设计、施工、投产阶段就要达到国内锦纶6行业清洁生产先进水平,从而在项目投产运行的起始阶段就能满足节能、降耗、减排、增效的清洁生产要求。
针对现有锦纶6企业清洁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定量和定性指标两个方面提出清洁生产改进的方向,以引导锦纶6企业有效实施清洁生产,不断减少资源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提升清洁生产水平,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本指标体系遵循“科学、合理、易操作”的原则进行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