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社会新闻报道政治差错案例解析
社会新闻报道政治差错案例解析
一提“讲政治”,不少从事社会新闻报道的记者往往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这是时政新闻报道的事情,和自己无关。
然而,因为政治意识不强、责任缺位、把关不严等因素的影响,社会新闻报道出现政治差错的例子不胜枚举,有些甚至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社会新闻报道容易出现哪些政治差错?这些差错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范?
社会新闻报道严把政治关的必要性
社会新闻报道要加强政治把关和差错防范,是由社会新闻的职责使命和现实状况决定的。
第一,政治责任是社会新闻报道的重要担当。
“讲政治”是党对新闻事业的一贯要求。
20xx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强调,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树立政治意识、服务意识、问题意识、改革创新意识。
政治意识位居“四项意识”之首。
20xx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指出,宣传思想战线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由此可见,树立政治意识,是包括新闻战线在内的整个宣传思想文化系统的基本素养和职责所在,社会新闻报道也不例外。
第二,社会新闻中的政治差错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因为题材的广泛性、内容的可读性、视角的贴近性等特点,社会新闻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影响力与日俱增,对人们工作、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但是,政治意识不强、政治差错不断也成了社会新闻报道中客观存在的突出问题,不但影响了新闻报道的质量,降低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严防政治差错,成了社会新闻报道工作中不容回避的“攻坚战”。
社会新闻报道常见政治差错案例解析
笔者根据多年来从事社会新闻采编工作的积累,梳理出五种常见的政治差错,并结合近年发生的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剖析。
◆错误一:报道导向错误
报道导向错误,是指偏离正确的政治立场,造成错误的舆论导向,这是最为典型的政治差错之一。
案例:20xx年1月,xxxx某报在显著版面大篇幅刊发《xxxx百名摩的手押民警“游街”》报道,主要内容是xxxx市新居派出所4名民警在值勤时,因查扣一辆非法营运摩的而与车主发生纠纷,摩的司机围攻值勤民警,还将民警扣押并“游街”示众。
报道不仅描述了民警被“游街”的现场细节,还配发了摩的司机聚众扭打、押送民警的照片。
报道刊出后,国内多家网络媒体转载,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评析:“游街”,本义是指“押解犯罪分子等游行街市示众,以示惩戒”,因与现代法治相悖,已废止多年。
报道使用“押民警游街”的表述,属于典型的导向错误,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理念错误,“游街”不符合现代法治理念;二是立场错误,“游街”本是针对违法犯罪行为的,该报道却反过来针对执法人员。
这种报道不但损害了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权威与形象,助长了违法犯罪分子的气焰,而且容易加剧违法犯罪行为人和执法者的对抗情绪,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
◆错误二:人物介绍不当
新闻人物是新闻报道的主角,对新闻人物如何介绍和定性,直接影响到报道本身的政治立场。
一些社会新闻报道中,对新闻人物的介绍随意化、定性欠考虑,不但违背了报道主题,而且产生了消极的政治影响。
案例:20xx年12月,xxxx某网络媒体刊载《购xxxx书号印书1.5万册,非法经营书籍获刑》报道,主要内容是xxxx市民刘某因犯非法经营罪,被xxxx
市龙华区人民法院判刑。
一则300余字的社会新闻,却因为文内有一句话“刘某被誉为'环保斗士';”,犯下了政治错误。
该报道受到当地新闻宣传主管部门的严厉批评,该媒体也被追责。
评析:报道中的新闻人物刘某,身份很简单,就是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分子。
报道目的本应是以案说法、警示公众,然而文中将犯罪分子定性为“环保斗士”,容易混淆视听、误导公众,甚至有美化犯罪之嫌。
◆错误三:政治常识错误
众所周知的政治常识,在社会新闻报道中,也容易成为政治差错的重灾区。
案例:20xx年12月,xxxx某报刊发的《琼海一网络诈骗团伙被捣毁》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该犯罪团伙每月诈骗所得近百万元,受害人遍布xxxx、xxxx、xxxx等省市。
”
评析:乍一看好像没啥不妥,仔细揣摩,可见文中对少数民族自治区域表述错误,把“xxxx壮族自治区”误称为“省市”。
这种差错在社会新闻报道中很常见,它们违反了作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容易伤害少数民族群众的感情。
◆错误四:言论观点不当
新闻评论就其内容和性质来说,仍属新闻报道,是新闻报道的延伸、拓展和深化。
作为社会新闻报道重要范畴的社会新闻评论,如果出现不当观点,也会导致政治差错的出现。
案例:20xx年5月,xxxx某网络媒体刊发了撰写的一篇题为《面对“开房校长” 望法律杀一儆百》的评论,新闻背景是当时震惊全国的“xxxx万宁小学校长带女生开房案”。
文章多次强调对这种犯罪“必须处以宫刑”。
评析:本应为人师表的“万宁校长”,竟带着小学女生开房并实施强奸,行
为令人发指,应受道德谴责和法律严惩。
但是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打击违法犯罪必须在现行法律的框架内进行。
作者嫉恶如仇的心情固然可以理解,但“宫刑”是古代落后的刑罚,因与现代文明相悖早已废除。
“必须处以宫刑”的言论,其实是意气用事的情绪宣泄,这种传播,不但容易误导公众,而且损害了法律的尊严与权威。
◆错误五:图片说明错误
相对于社会新闻报道的主体而言,报道中的图片说明属于“细节”问题。
“细节决定成败”,图片说明中的政治差错,也会葬送整篇报道的积极意义。
案例:20xx年12月,xxxx某报刊发《建农贸市场?建商品房!》报道,主要内容是xxxx市美兰区范围内有8栋违建楼,是一家公司以建农贸市场为幌子擅自建设的商品住宅楼,该区城管部门介入调查处理。
整篇报道并无不当,只是所配发的图片,作了如此说明:“美兰区以建农贸市场之名建起的商品房”。
评析:这篇报道配发的图片,原本是要表达“在美兰区范围,这家公司以建农贸市场之名建起商品房”之意,但见报的图片说明,意思大相径庭,违建的责任主体由公司变成了美兰区。
这种有歧义的表述,很容易使读者误以为这处违建楼是美兰区委、区政府以建设农贸市场的名义建起来的,党委、政府被当成违建“带头人”,形象势必受到损害。
社会新闻报道出现政治差错的原因及对策
社会新闻报道中之所以出现政治差错,简言之,是受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主观上,政治意识不强。
首先,在新闻媒体层面,一些媒体面对市场竞争的生存和发展压力,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忽略社会效益。
具体到社会新闻报道中,就是追求“抓眼球”、“轰动效应”,将政治责任感、敏锐性与鉴别力抛之脑后。
其次,在采编个体层面,不少从事社会新闻报道的记者、政治意识不强,总认为“讲政治”和自己没啥关系。
客观上,政治素养欠缺。
以政治“无用论”为指导,后果必然是政治素养欠缺。
无论是新闻媒体组织培训,还是采编人员自我学习,“重业务学习、轻政治学习”的情况不在少数。
长此以往,不少从事社会新闻报道的采编人员政治素养越来越低。
要解决上述问题,须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一是在思想上摒弃政治“无用论”的错误观念。
从采编个体到新闻媒体,都要增强提高政治责任感、敏锐性与鉴别力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是在业务培训中加大政治学习的比重。
从采编人员入职培训到平时培训,新闻媒体要把党和政府的政治动态、政治理念、政治术语、政治常识列为必修课,不断提高采编人员政治素养。
三是在日常采编工作中严把政治关、学会“挑刺”。
采编环节要增强问题意识和质疑意识,学会把平时积累的政治知识和具体的新闻业务相结合,从可能出现政治差错的所有环节、各个角落,层层把关、认真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