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治肾炎(水肿)秘方(24首)

治肾炎(水肿)秘方(24首)

治肾炎(水肿)秘方(24首)治肾炎(水肿)秘方1、加减益肾汤【来源】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组成】当归、赤芍各15克,川芎9克,丹参15克,桃仁、红花各9克,蒲公英、紫地丁、山豆根、土茯苓、白茅根各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活血(祛风)解毒。

【方解】本方系从山西省中医研究所的“益肾汤”加减而成。

方用桃仁、红花、当归、赤芍、丹参、川芎活血以祛风,蒲公英、紫地丁、山豆根、土茯苓、白茅根,均系清热解毒之药,与活血药配伍,既能解毒消炎,又可活血、治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用之多效,故为常用之良方。

【主治】风水型肾炎(泛指所有急、慢性肾炎)。

【加减】贫血,加党参、黄芪各15克;高血压,加夏枯草15克。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颇佳。

【附记】本方已为印老作“抓主证”的常用方,凡临床见有化验检查符合肾小球肾炎,不论其急性期或慢性期,率多先用此方,疗效颇佳。

虽不能尽愈诸病,但其临床疗效,似觉较以前的“辨证论治”时提高了不少。

2、疏风利水汤【来源】马有度,《医方新解》【组成】紫浮萍、紫苏叶各9克,桑白皮12克,益母草30克,车前子12克,白茅根30克,金银花、连翘各18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疏风宣肺,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方解】本方系借鉴仲景越婢汤(麻黄、石膏、生姜、甘草、大枣)治疗风水之经验。

根据急性肾炎之特点,通过临床实践反复修订而成。

方用紫浮萍、紫苏叶、桑白皮疏风利水为主药;益母草、车前子、白茅根活血祛风,利水消肿;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均为辅药;甘草解毒调和,祛痰止咳为使。

综观全方,解热作用明显,利尿之功效较为突出,有助于控制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并有抗炎作用。

兼能祛痰止咳。

诸药合用,共奏疏风宣肺、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之功。

【主治】风水恶风,证见一身恶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

可用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或隐匿性肾炎急性发作。

亦治上感、支气管炎,扁桃体炎及荨麻疹等病。

【加减】急性肾炎,可酌加蜂房、赤小豆、玉米须;浮肿消退,正气未复,且尿蛋白仍多者,酌加黄芪、当归、石韦、蝉衣;慢性肾炎,浮肿不重者,去桑皮、车前子、白茅根,并与六味地黄丸合方;尿蛋白多者,加首乌、蜂房、党参、黄芪;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等,酌加黄芩、桔梗、杏仁之类;荨麻疹,宜加生地、赤芍、蝉衣之属。

【疗效】屡用效佳。

3、宣肺利水汤【来源】邹云翔,《邹云翔医案》【组成】净麻黄1.5~3克,生石膏、冬瓜子各15克,冬瓜皮30克,葶苈子、旋覆花(包)白芥子,光杏仁各9克,苍术、白术各4.5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宣肺利水。

【方解】本方是由仲景之麻杏石甘汤加味而成。

方用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宣肺解表,肃降肺气,止咳平喘;加入冬瓜子、冬瓜皮清肺化痰,利湿消肿;葶苈子、白芥子、旋覆花降气消痰,泻肺行水;苍术,白术健脾燥湿,益气利水。

诸药合用,共奏益肺利水之功。

【主治】水肿合并外感,证见发热无汗,咳嗽痰多,口喝欲饮舌苔薄黄,脉细微数。

证属风热袭肺,痰热内蕴者。

可用于慢性肾炎水肿兼有肺经症状或有表证者。

【疗效】临床屡用,治验甚多,疗效颇佳。

4、健脾渗湿汤【来源】邹云翔,《邹云翔医案》【组成】生黄芪、茯苓皮各30克,青防风,防己、陈皮、生姜皮各9克,大腹皮12克,白术,淡附片各15克,桂枝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补气行水,健脾渗湿,温阳化气。

【方解】本方是由五皮饮加减而成。

方用黄芪补气行水;五皮饮(陈皮,茯苓皮,生姜皮、桑白皮、大腹皮)去桑白皮泻水消肿,兼能健脾;防风,防己祛风湿,利水消肿,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淡附片,桂枝温肾回阳,散寒逐湿。

诸药相伍,能除泛滥之水湿。

【主治】水肿(水湿泛滥)。

证见头面胸腹四肢皆肿、小便短赤、脉沉细等肺、脾、肾三脏俱虚者。

可用于慢性肾炎。

5、苏蝉六味地黄汤【来源】郑孙谋,《名医特色经验精华》【组成】熟地18克,山萸肉9克,黄芪15克,玉米须12克,益母草,泽泻各10克,山药18克,秋蝉衣3克,紫苏叶6克,丹皮9克,桃仁5粒。

【用法】水煎服(文火煎),每日1剂,空腹服,日服2~3次。

【功用】补肾利湿,活血消肿。

【方解】本方是由六味地黄丸加减而成。

方用六味地黄丸(熟地、山萸肉、山药、丹皮、泽泻、茯苓)去茯苓,滋补肝肾;黄芪补中益气,利尿通淋,蝉衣,苏叶,解表散邪,据现代药理研究有较好的降尿蛋白作用。

益母草,玉米须利尿消肿;桃仁、丹皮活血化瘀,能止血尿。

诸药配伍,共奏补肾利湿,活血消肿之功。

【主治】水肿病,迁延日久,气血虚衰,面色不荣,脸浮跗肿,按之如泥,蛋白尿很难消失。

可用于慢性肾炎(阴水),肾病综合征。

【加减】蛋白尿多者、可重用黄芪至30克;白细胞多者,加马齿苋24克,红细胞多者,加血余炭、黑蒲黄各10克(夏布包);尿少者、加怀牛膝10克,车前子9克(布包):周身浮肿,总蛋白偏低者,可用羊肉250克,生黄芪30克,生姜皮2克(竹刀刮下)煎汤去渣(羊肉不要吃)、饮汁、每2天1次;皮肤甲错,舌质紫者,可用少量大黄以通脉,解毒。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颇佳。

6、加味三合汤【来源】张梦侬,《临症会要》【组成】麻黄,白术,白芍,陈皮,木通,熟附片各10克,知母,泽泻,炒地肤子,车前草,红饭豆,茯苓,炒麦芽各15克,北细辛2.5克,桂枝5克,生姜2片【用法】先用开水泡药,后用慢火熬2小时,2日1剂,分4次温服,(即头煎分2次服、药渣备汁,再加开水1碗,将药渣搅匀,火上熬开、待冷。

盖好,次日早晚分服)本方服后,如无不良反应,可连服5剂至7剂为1疗程,停药观察两周,如病有反复再服1个疗程。

如欲根治,改用白扁豆散常服。

【功用】温肾理脾,宣肺通利,通补兼能。

【方解】重证多由水气泛滥经络脏腑。

治宜温少阴,开太阳,补火健脾,利尿消肿,表里水气一齐尽解。

本方由仲景真武汤,修园消水圣愈汤,林一鸣消水肿方加减化裁而成。

方用麻黄,桂枝开太阳以发汗;细辛,附子入少阴以温肾;白术,茯苓,木通,车前子,地肤子健脾以利小便;红饭豆,大麦芽利水健脾以消积;知母清肺滋肾、利二便消浮肿;白芍敛肝脾之阴,和血脉,利小便;陈皮理气调中;生姜宣肺利水,综合为剂,共奏温肾理脾,宣肺,通肺,通膀胱,利三焦,寒温并存,攻补兼施。

【主治】肾炎重症,症见面目四肢一身尽肿,甚至腿肿如柱按之如泥,凹陷成坑,囊肿如匏,腹大如鼓,阴头发亮,小便短少,赤涩,尿检有蛋白、管型等存在。

神倦身重,四肢无力,脉多沉细,舌多胖嫩,苔白或腻滑,舌根部苔较厚。

【疗效】多年使用,确有良效。

【附记】本方名为编者拟加。

7、白扁豆散【来源】张梦侬,《临会要验》【组成】白扁豆500克,红饭豆250克,焦白术、白茯苓、熟附片、泽泻、麻黄、桂枝、炒芍、车前子、炒黄柏、木通、陈皮各60克,炒知母、炒地肤子、麦芽、甘草、细辛、干姜各30克,干蟅虫(土鳖)干蝼蛄(土狗)各36个。

【用法】上药共炒,以白扁豆焦枯为度,研极细末,贮瓶密贮。

每次服6克,饭前以米汤调服,或干嚼,以少量开水送服。

每日3次,以1剂服药共炒为1疗程。

病重者可连服3剂。

【功用】补脾,温肾,理肺,益火培士,气化水行。

【方解】水肿病,其本在肾,非独肾脏为病,慢性肾炎,正虚邪实,或尿毒症已濒于危险阶段。

故方中重用温中利湿,养胃健脾之白扁豆为主,佐以行水消肿之红饭豆,散结除胀之大麦芽,逐水祛瘀之蟅虫,蝼蛄,更辅以加味三合汤(如上方)全方炒研为散剂,每服6克,乃重症之轻投,急病缓用,补而不滞,行而不峻。

如能耐心坚持服药,不欲急于求成,多可转危为安而得以治愈。

【主治】慢性肾炎兼尿毒症。

肾炎日久不愈,浮肿或轻或重,小便短少。

甚至点滴而出。

精神疲乏,头目昏眩,嗜睡食少,恶心,呕吐,反应迟钝。

肾功能受损严重。

【加减】如妇女患者,加茺蔚子、泽泻,当归60克。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颇多,疗效显著。

8、益气化瘀补肾汤【来源】朱良春,《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组成】生黄芪30克,仙灵脾20克,石韦15克,熟附子、川芎、红花、全当归、川续断、怀牛膝各10克。

【用法】上药须用益母草90~120克,煎汤代水煎,每日1剂。

【功用】益气化瘀,温阳利水,补肾培本。

【方解】慢性肾炎的致病因素较为复杂。

脾肾两虚为发病的内在因素,风、寒、湿、热为病发之诱因。

而脏腑,气血,三焦气化功能失调,是构成本病发生的病理基础。

治疗上当标本两顾,补泄并举,益气化瘀,温阳利水,通腑泄热,故以益气化瘀,温阳利水,补肾培本为法治之。

方中黄芪甘温,专司益气培本促使血液循环,且能利水。

仙灵脾辛甘性热,功补肾阳,祛风温;附子辛热,补阳益火,温中焦,暖下元。

在慢性肾炎全过程中,脾肾阳虚是主要证型,而黄芪,仙灵脾,附子,是关键性药物、除舌质红绛,湿热炽盛者外,均应选作主药。

附子、仙灵脾除温肾外,还具有肾上皮质激素样作用。

石韦甘苦性平,功专利水通淋,且能消除肾小球之病变,有抑制过亢卫气之功。

川芎辛温,为活血理气之要要药;红花辛温,活血,破瘀,生新,且有降压之功。

当归甘辛温,补血活血,且有利尿之效。

川续断苦温,怀牛膝苦酸性平,皆为补肾之品。

益母草苦寒,功能活血,利水,消肿。

益母草大剂量时,有明显的活血利水作用,且能消除尿中之蛋白,屡用奏效。

【主治】慢性肾炎已久,肾气亏虚,脉络瘀滞,气化不利,水湿潴留,肾功能损害缠绵不愈者。

【加减】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各型慢性肾炎合并上呼吸道感染,出现严重蛋白尿者,去黄芪,红花,加连翘,漏芦,菝葜各18克,地鳖虫9克,鱼腥草、白花蛇舌草各30克,蝉衣4.5克,各型慢性肾炎以肾功能低下为主者,加炮山甲片7.5克;临床辨证为阳虚者,加肉桂4克,鹿角霜,巴戟天各10克;肾阴虚者,加生地黄、龟板各15克,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各12克;脾虚者,加党参,白术各15克,怀山药20克,苡米仁30克;尿蛋白增高者加金樱子12克,芡实15克,益智仁12克;浮肿明显并伴高血压者加水蛭1.5克(研末压入胶囊,早晚分吞)以化瘀利水;血压高者,去川芎,加桑寄生30克,广地龙15克;血尿者,加琥珀3克(研末分早晚分服),茅根30克;尿少且短涩者,加蟋蟀18克,沉香4.5克(共研末装入胶囊,每服6粒,一日3次)有较好的利尿之功;血胆固醇高者,加泽泻15克,生山楂20克;颗粒,透明管型多者,加熟地黄20克,山萸肉12克,枸杞子15克;非蛋白氮及肌酸明显升高者,加生大黄10~20克,丹皮12克,六月雪30克,扦扦活30克,并配合中药煎液灌肠;浊阴上升而出现呕吐、眩冒,症情危笃、服药困难者,改用生大黄10~30克,白花蛇舌草、六月雪各30克,丹参18克,生牡蛎30克等,煎成200毫升作保留灌肠,每日2次,并配以“醒脑静”治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