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案例〔集锦14篇〕篇1:数学教学反思案例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进步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开展学生才能,实现教育面向将来的需要。
祖先有“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的经历之谈。
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也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那么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
”教学是双边活动,老师采用什么样的教法,学生必然采取相应的学法。
老师应当研究学法,改良教法。
学前班数学活动中的游戏一般是把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重点、难点与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把它适当安排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数学游戏能为幼儿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正确情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浸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协调开展。
设计游戏的目的要引导学生在“玩” 中学,“趣” 中练,“乐” 中长才干“。
”赛“ 中增勇气”。
所以,设计数学游戏,安排课堂活动时应注意下面几个方面:游戏新颖,形式多样,富有情趣,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他们主动地学、愉快地学。
如富于考虑启发性的“猜谜” 、富有情趣的“小猫钓鱼” 、“摘苹果” 、“帮白兔收萝卜” 等游戏一一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们都喜形于色,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要参加,并自觉地遵守游戏规那么,努力争取正确、迅速地完成游戏中的学习任务,进步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组织纪律性。
直观形象的数学游戏可以在学生“详细形象的思维” 与“抽象概念的数学知识” 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概念、法那么等知识,引导学生由详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形象地表演“数的组成” 、“数的分解” 、“数字歌” 、“找邻居” 、“找朋友” 、“送信” 、“争当优秀售货员” 等游戏都是借助学生的表演动作和生活常识来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儿歌“2 字像小鹅,圆圆小脑瓜,斜着长脖子,直着小尾巴。
” 形象地描绘了数字“2” 的字形和书写要领。
如“找兄弟” ,学生拿着数字卡片“6” 说:“我今年7 岁,弟弟比我小两岁,弟弟在哪里?” 学生们想出答案举起数字卡片“5” 说:“我今年5 岁,比你小两岁的弟弟在这里。
在这个游戏中,开场学生根据数序知识想出结果,为学习有关的应用题做了铺垫。
因此学前班数学课堂上老师要把游戏结合到教学中来。
篇2: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数的意义是个古老的课题,当学生学习分数的产生时,教材说:人们在进展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
例如,用一个计量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度,连续量几次以后,剩下的不够一个计量单位,黑板的长度就不能用整数来表示;又例如,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每人分得的苹果个数也不能用整数表示。
在这种情景下,可以把一个计量单位、一个苹果平均分成假设干份,用它的一份或几份来表示。
这样就产生了分数也就是说,不能用整数表示的,用分数表示;然而接下来的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我们还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比方一堆桃子,一批玩具,一个班级的学生等在教学理论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到的分数中份数与详细个数易混淆。
所以,总有很多数学老师以此为题材,去商讨,去理论,期望从中找出能让学生理解最好的一种教学方法。
近来,在学习了几位数学老师上的数学国标本第六册P64P65册《认识分数》后,越来越感觉到数学教学中少不了追问,愿分享。
片段一:出示:猴妈妈和四只小猴。
师:猴妈妈给四只小猴分一个西瓜,每只小猴可分得几分之几?生:四分之一。
师:为什么?生:因为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了四份,每只小猴可分得其中的一份。
师:猴妈妈还给四只小猴带来了他们最喜欢吃的桃子,每只小猴可分得几分之几?生:四分之一。
师翻开袋子,有8只桃子。
师:每只小猴可分得?生:2个。
生:八分之二。
就是没有听到老师预期的答案,一时之间,老师被学生弄得不知所措。
可是这能怪学生吗?早在第五册中,教材就是这样教的:把一样物体平均分成八份,取其中的两份就是八分之二。
那么问题又出在哪里呢?老师本来设计的目的十清楚确,除了可以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外,也可以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可是在最关键的地方老师没有进一步的追问,以致于前功尽弃。
假如老师在学生说出每只小猴可分得这些桃子的四分之一时,老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你连桃子的个数都不明白,就明白每只小猴可分得四分之一呢?学生必须会说:因为是平均分给四只小猴,这跟桃子的个数没有关系,所以是四分之一。
假如学生能说到这一步的话,我相信即使之后有个别学生说八分之二,2个桃子等,也能在多数同学的正确引导下顺利得到统一意见。
片段二:师:把6枝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几枝?生:每人3枝。
师:把8枝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几枝?生:每人4枝。
师:把一盒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得多少?生:每人12。
师:为什么不答复几枝铅笔呢?生:因为不明白盒里一共有几枝铅笔。
师:那么6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生:12。
师:8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呢?生:也是12。
师:3枝可以用12表示,4枝也可以用12表示,为什么?生:因为3枝是6枝的12,而4枝是8枝的12。
师;对,要弄清楚12是谁的12,整体不一样,12所对应的量,也就不一样。
假设把100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也可以用12表示吗?在那里,我们可以看到,学生顺着老师的引导,完全把知识内化。
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在老师不经意的追问下,学生建立了数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也使每个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追问有两种目的。
第一种目的也是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
追问的第二种目的是查明真伪。
在教学中,有很多学生似懂非懂,更有很多学生是不懂的,这时老师就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利用追问把那些似懂非懂的学生完全问明白,让那些不懂的学生听明白。
甚至有人说过:知识本身并不重要,经过数学教学,让学生追问数学上的为什么,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才是最重要的。
数学是理性的,老师是理性的引导者,不断追问着,学生理性的学习者,不断追寻着!篇3: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一、案例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揭题)。
刚刚,朱军向我请教一道题目,我想请同学们来一齐完成这道题:(出示错应用题例)凤山中心小学六年级有145人参加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余下的参加其它兴趣小组,参加其它兴趣小组的有多少人(老师鼓励学生解这道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大局部学生表现茫然,坐着不动。
)师:同学们怎样不做啊生1:老师,这道题没法做啊。
生2:老师,你可能把这道题目记错了。
生3:可能是朱军把题目抄错了。
生4:老师教育我们做题时要细心,朱军怎样还把题目抄错呢真是太粗心了。
师:哦,原先是这样,难怪好多同学坐着不动,那这道题是没法做了生1:有方法,只要加一个条件。
生2:这朱军太粗心了,浪费了我们的学习时间。
生3:这样也好,它可以提醒我们,做任何事都要细心一点才好。
生4:我想,可能是老师有意出这样的错题考我们的。
师:(微笑)不管是谁的错,做事还是要细心的好,那么,这道题按刚刚生1说的,只要加一个条件就可以了,你们大家说行吗生:(齐答)行。
师:需要怎样的条件呢生1:只要加上一个“六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就可以了。
生2:加上“六年级一共有多少人”,虽然能求出“参加其它兴趣小组的有多少人”,但这不是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生3:假如明白“六年级有几个班,平均每班有几人”,就能经过两步计算,求出“参加其它兴趣小组的有多少人”了。
师:同学们,刚刚两种方法都能解决问题,说明你们都擅长考虑,但哪一种方法更贴合题目的要求呢生4:因为是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所以我赞成生3的意见。
师:你们认为所加条件的数据,我倒清楚,“六年级有5个班,平均每班63人”。
同学们,此刻你们觉得可以解答了吗假如可以,请同学们考虑一下,把这道题先补充完好,一会儿我们来交流。
(学生认真考虑,有的试着口头编题,有的同桌讨论,互相交流,个个兴趣盎然。
)师:谁来把这道题补充完好(学生陆陆续续举起手来,老师见生1欲举又止,并用鼓励的目光看了看生1,他鼓起勇气举起了手。
)生1:凤山中心小学六年级5个班,平均每班63人。
其中有145人参加数学兴趣小组,余下的参加其它兴趣小组,参加其它兴趣小组的有多少人师:生1把这道题补充得很完好,我们掌声鼓励一下。
(学生鼓掌)二、反思《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资料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
老师要努力供应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关的信息材料,让学生从被动理解知识向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转化。
这那么案例对我有三点启发。
1.巧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心理学研究证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浅薄的、被动的思维,仅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我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样办”的时候,这种思维才算是真正的启动。
所以,老师要经过多种途径努力创造问题情境,营造气氛,使学生感到有疑要问,有话要说,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思维创新和自主本领的开展,才有利于学生养成想问、要说、好思的良好习惯。
2.充分尊重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手势,运用得当,能鼓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进取性,使胆小的学生变得英勇、自信;运用失当,将挫伤学生的学习进取性。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并且要重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帮助他们增强克制困难的勇气,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学生出现错误时,既怕同学笑话,又怕老师批评,心理压力很大。
这时,老师不能指责学生,否那么就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进取性,就会扼杀学生的自信心。
老师要学会宽容,给学生以面子,细心翼翼地呵护他们的情感,帮助他们寻找错误的原因,并加以引导,真正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3.启发学生思维,培养说话本领。
在数学教学中,异常是应用题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主精神,让学生充当课堂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在主动探究的根底上,阐述自我的思维过程,这是新时期课改的要求。
首先,这节课上,老师一改传统的教学形式,成心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老师设置的错题中,发现问题,进而主动考虑,发表看法和想法,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老师供应的数学信息来自学生的生活(不完好题例),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并且易于解决。
这样就稳固和进步理解答两步应用题的本领,并且学生在辨析、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容易品味成功的喜悦;最终,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在计算、解答的过程中出现类似于以上错误题例的现象时有发生,老师应及时抓住这种信息,把日常见到的,并且是学生易错的问题,经过题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由学生在质疑、发问、考虑、交流的过程中,启动心灵,受到震动,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