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研究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熟读课文,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研究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文章中流露出的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

教学重点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

教学难点研究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一、开启导航1、让学生欣赏课件上出示的图画,看图画回忆古代诗歌中描写荷花的诗句。

比如《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比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播放《荷塘月色》这首优美动听的音乐。

伴随着这舒缓轻柔的音乐,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在人生旅途中奔波跋涉的行者,在讲述其见闻感受,似平淡而隽永。

他把一腔的愁情泼洒与荷塘,一曲月与荷的乐曲飘荡在宁静的夜空,于是荷叶荷花带着忧伤的美丽在静默的摇动。

下面我们一起追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走进荷塘月色去领略月下荷塘的美丽,去聆听一首穿越心灵的夜曲。

2、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

1916年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为了勉励自己在学校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毕业后在清华大学担任教授。

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以前我们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

3、创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朱自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

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当时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两次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

旧时期正在瓦解,新时局还没有到来。

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忿、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这种内心的痛苦与矛盾就外化为荷塘月色的图景。

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世,求得长久的安宁,所以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4、了解本文的研究重点:体味作者的感情,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

二、愉快启程1、播放《荷塘月色》配乐朗诵MP3。

2、字词积累。

注音:煤屑踱步蓊蓊郁郁袅娜顷刻弥望倩影脉脉酣眠独处参差敛裾弥望斑驳峭楞楞梵婀玲乍看敛裾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弥望:满眼。

弥,满。

袅娜:柔美的模样。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此外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义。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也写作“风姿”。

大意:大概的轮廓。

3、熟习路径1、师生合作配乐朗诵课文,每组一名代表加上教师分工朗诵。

2、团体把握,自主探讨:妖童媛女①用自己的话概述文章的内容。

②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给文章八个小段标上序号,找出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语句。

③、作者的行踪是怎样的?请用箭头表示出来。

④、作者感情发展脉络是怎样的?让学生依次交流以上问题。

3、师生交流明确:①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②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语句主要有: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繁华,……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七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第八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③作者的行踪:家门——小路——荷塘——四周——家门。

④感情开展脉络:“不宁静”→欲求排遣,淡淡的哀愁→观荷塘月色,淡淡的喜悦→收回“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惦念江南,欲求超脱不得。

4、在分析的基础上,学生归纳整理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3段,交代夜赏荷塘的缘由。

第二部分: 4-6,观赏荷塘月色的美景。

第三部分:7-10段,由联想江南采莲回到现实。

四、沿途赏景1、我们知道在矛盾中苦苦挣扎的朱自清无法排遣内心苦闷之时,荷塘便成为他暂时找的一个心灵栖息的角落,那4、5、6自然段对荷塘进行了细致精细的描写,首先请同学们阅读4、5、6自然段(配乐找同学读、老师范读),首先我们看一看,文中写了几幅图?明白:月色下的荷塘(渺茫)荷塘上的月色(淡淡)荷塘的四周(阴森)追问:侧重写月色照旧荷塘?侧重写荷塘。

朱自清原本是一个诗人,曾认真研究过现代诗,且有很高的造诣,因此在散文创作中自然也不失其诗人的本色。

“文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后人对他的评价。

下面我们来鉴赏他给我们描绘的几幅画面。

2、提示鉴赏方法。

鉴赏文章段落的三把钥匙:修辞手法、写景角度、语言作风。

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借代、反复等等。

写景角度:高低;远近;虚实;正面侧面;动静。

语言作风:炼字,动词,形容词,叠词,数词等等。

3、示范鉴赏第4段。

(1))修辞角度:曲迂回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散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既有比喻又有排比,舞女的裙写出了荷叶的自然灵动。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不但是一个排比句照旧一个博喻句。

博喻句—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比喻连用的时候将一个事物比喻成三种或三种以上的事物的时候我们称为博喻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香气是调动了人的嗅觉,歌声是听觉,那又是我们今天讲给同学们的又一种修辞手法。

通感即移觉,就是感觉之间的互通,感觉之间的相互转移,是一种把人们的各种感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的形式沟通起来的特殊修的辞手法,如“他笑得很甜”“人靓歌甜”“你给我吹个小曲,用酸酸的、甜甜的、凉凉的”等。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此句写出了荷花开放时含苞待放的样子,这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顷刻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比喻)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叶子当成人来写,写出了叶子的密集,还写了叶子底下的流水,赋予流水人的情感,流水无声,荷叶含情,仿佛和人进行无声的对话与交流。

)(2)写景角度:从高到底:作者先写叶子,再写中间同化的荷花,再写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

动静结合: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3)语言风格: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给人一种高远的意境,让人感到荷香的遥远不可捉摸,写出了歌声的若有若无,渺茫这个词用的不错。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脉脉这个词用的不错,本来是人用眼神来表达自己的情谊,这里用来写流水。

还有一些词如一丝、一缕、一道让人深切的感受到荷叶荷花静态和动态美的姿态。

4、学生自主探讨第5段:第一组从修辞上找,第二组从写景角度来找,第三组从语言作风来找。

三个小组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找,师生总结明确:从修辞上:月光如流水一般,悄悄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好像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比喻,把把叶子和花在月下的姿态比喻成牛乳洗过一样,写出了月色的影影绰绰。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句运用了通感的手法,视觉转为听觉。

)从写景角度: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虚实结合的手法,作者借助想象为我们描绘出宁静美好的画面。

实景仿佛在眼前,虚景仿佛很渺茫。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和通感的手法,写出了树影在月光的照射下的错落,衬托出月光的轻柔和荡漾。

)从语言作风: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回覆,如:月光如流水一般,悄悄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泻字这个动词用的十分巧妙。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浮字用的很好,写出了月下荷塘水汽的蒸腾。

)还有一些叠词如静静,淡淡薄薄这些叠词运用的很到位。

5、简单分析第6段。

请全班学生朗读第6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有人认为,这一自然段并没有写月光,请说说认为这一段没有写月光的理由;有人认为这一段其实写了月色,请说说认为这一段写了月色的理由。

第一种观点:这一自然段只是写了荷塘四周的景物、杨柳、树色、远山、路灯光以及声音,从文中看不到描写月光的句子。

第二种观点:虽然这一自然段写了很多除月色之外的景物,尤其花了大量文字描写树,但假如没有月色的陪衬,景色就会大相径庭。

所有的景物都是在月色笼罩之下的,正是在如许的月色之下,才能有如此独特的感受。

例:“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雾;但扬柳的风姿在烟雾里也分辨得出”这一句。

假想假如在白天的光线下看这些树,肯定不会有一种模糊凄迷之感,只有在月色之下才会产生“阴阴的”感觉,才会“像一团雾”。

小结: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周围。

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周围,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条理分明,富有平面感,再一次展现出清淡模糊、宁静深远的情况特点。

所有的景物都是在月色笼罩之下的,似乎无一处写月,其实处处体现了月色。

最后一句“但繁华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显暴露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

6、教师总结:在《荷塘月色》中,莲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像朦胧的幽梦,像飘渺的歌声,亦真亦幻,如诗如画,构成一个真与幻、画与诗完美结合的艺术世界。

这种美,来自于层次美、语言美、手法美(手法美是为了表现意境美),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要考虑好角度,才能把文章写好。

五、路肩沉思在文章中,作者其实写了两个荷塘,一个是眼前的月下荷塘,一个是古代的江南荷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