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美术课教案
授课内容: 四年级下册第4课《主题与背景》
授课班级:
指导教师:
授课教师:
学校:
第4课《主体与背景》教学设计
课题:主体与背景领域: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美术创作中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利用绘画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艺术创作中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难点:利用绘画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教具:多媒体图片学具: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图片。
师:这节课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新朋友,他叫“李翔”。
请你们观察一下,他在干什么?大家看!(出示李翔在运动会中的背景图)师:刚才李翔在跑道上赛跑,现在它在干什么?同学们这回再想一下刘翔在干什么?
生:回答 ( 出示幻灯片李翔座过山车、与爸妈照合影、老虎来了等四幅图片)
师:同学们看了这几幅有趣的图片,你发现了什么?生:主体人物都是李翔,而背景不同。
师:在一幅画面中主体与背景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主体与背景的关系。
. 师:(板书主体与背景)
二、发展阶段:
1、(课件展示)通过一幅画来理解主体与背景的概念。
主体:事物的主要部分。
背景:图画,摄影里衬托主体事物的景物。
2、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个本节课的知识窗,找同学来读一读。
(出示
课件)
师:在主体与背景的关系中,背景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咱们先来看一幅图片。
(播放没有背景的图片)光有主体的画面给你什么感觉?
生:学生观察并讨论。
师:(继续播放加上背景的图片)添加上背景,现在感觉画面变得怎么样了呢?
生:交流。
(师总结:添加了背景,画面的内容就丰富了,构图也饱满了,这就是背景的一个最基本的作用——丰富画面。
“一幅完整的作品,必须要有人或物作为主体,再用背景来衬托。
这是一幅作品最基本的要求。
”这也是我们以后创作作品时所必须注意的要求。
)
3、师:下面同学们再来欣赏一组图片(播放课件同一主体不同背景)
请大家仔细观察,通过它现在的表情、动作想象一下他在干什么?看一下这组图片是怎样变化的?
师:谁来说一说?(生:背景不同,人物相同。
)好,下面同桌之间讨论一下,在欣赏这三幅画后,你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师
总结:回答的非常好,这几幅画的主体虽然相同,但背景不同,画面的内容也就不同了,也就是说,背景改变了,画面的内容也就改变了,这就是背景的一个重要内容——改变画面内容意境,传达了不同的思想。
)
4、师:不光主体相同背景不同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就连主体不
同背景相同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播放两组背景相同,主体不同的图片)
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展示)(点题)强调:背景衬托了主体(主体产生的效果是由背景决定的)。
5、师:我们知道了主体与背景的关系,那么如何才能突出主体,使
背景成为陪衬呢?(看大屏幕)我们再来欣赏一组图片,你们觉得小狗在这四幅图片中,哪张最舒服?为什么?
生:回答师:很棒!(主体大小合适会让我们了解作者的意图和画面的内涵,太大会使画面太堵太满,太小会不了解画面的具体含义。
而且主体一般处在画面相对居中的位置。
)
师:同学们在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将主体物画的适当大些,这样才能体现出它在画面中的主体地位。
现在我们来一起欣赏一组画面,同学们你们喜欢哪一幅?为什么?(播放图片)
生:(第二幅,因为主体物颜色鲜艳,和背景对比鲜明)
师:(第一幅主体的颜色和背景的颜色很接近,这样给人感觉画面比较的平淡,第二幅主体的颜色较为鲜艳,和背景的颜色对比鲜明)同学们在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主体物的色彩一定要鲜艳,这样
才能使主体物更加的突出,主体是画面中着重表现的对象,一般都较大、突出、颜色鲜艳、相对居中,而背景只是起了一个衬托的作用。
所以,仔细刻画主体,省略刻画背景。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一些图片,更好的理解主体与背景的关系:(学生欣赏。
)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是不是也想通过自己的小手创作一幅生动的作品呀! 先别着急老师这里还有一个要求!大家看!(出示幻灯片作品要求)
三、作业:为已有的主体添加背景,使画面的主题更明确、效果
更突出。
(分小组讨论交流创作的内容,综合练习,相互学习,培养协调能力。
)四、评价。
这么多作品,同学们看一看你喜欢哪一幅创意呢,谈谈你的感受。
五、拓展活动你还可以尝试用粘、拼、剪表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
系。
六、小结。
同学们,老师真佩服你们,同样的主体,经过你们不同的构思竟能出现这么多的变化。
以后同学们有机会去摄影的话,千万不要忘了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老师相信,你们的表现会更棒的!
教学反思:这节课是美术教学类知识点相对比较多的一课,在这次课中,我对这样的课进行了尝试和挑战,在整个课堂教学中,通过不同的图片引人分析,让孩子们对主体与背景的关系进行了理解。
本节的作业完成的较好,大部分同学都能把主体与背景的关系表现了出来。
但我也发现了我的教学还存在很多的不足:首先,我的担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在每个引导提问中,我都准备了备用的答案,一但看到学生有回答不上,我就会马上引导回答出,这样学生的发散思维的创造性就会给大打折扣。
再次,学生的绘画制作时间太短,评价不够充足。
我以后会更加努力去学习更多的美术教育教学知识,向同事请教教学经验。
不断摸索,争取进步!
第4课主体与背景
教材分析:
《主体与背景》是四年级下册第4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教学时要借助范画让学生在比较中观察,了解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懂得主体物在不同类型的绘画作品中的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感受相同主体、不同背景或不同主体、相同背景的画面给人的不同感受,使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能正确处理画面内容之间的关系,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美术创作中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利用绘画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美术创作中主体与背景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在绘画作品中正确表现出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教法学法:
直观演示法、合作交流法、实践体验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准备:
教师用具:辅助课件、范图、纸
学生用具:水彩笔、油画棒、剪刀、纸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教师播放课件出示体育运动员刘翔图片,问学生:谁能告诉老师,图中表现的是谁,他在什么地方?主要表现的是什么内容?什么是用来做陪衬的?
学生答:刘翔,在运动会上跨栏、在公路上和汽车赛跑、躲避雪山崩塌、被老虎追赶、和蜗牛比赛。
相同的人物,不同的环境。
教师揭题:主体与背景(板书)
二、讲授新课
1、自主先学:
师出示三组同一主体、不同背景的图片进行欣赏:
让学生说说它们的主次关系,及对画面的不同感受。
2、小组讨论:
学生思考: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的情景?
让学生结合学校、家里、游乐场所等谈一谈。
3、交流展示:
教师出示一幅画完的主体,学生思考可用什么样的背景来衬托。
师小结:同一主体,不同的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也反映出不同的意境。
4、布置作业:
师生共同讨论作画步骤:
·先小组讨论、思考主体要画什么,主体在哪些背景下出现。
·小组讨论分工问题。
可由一人来画主体,剩下的同学画背景、上色。
要做到主体与背景合情合理。
·最后画主体的同学剪下主体,贴于各个背景上。
完成整幅图。
作业要求:
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的关系。
三、学生创作、教师辅导
两个同学为一组合作画背景,一个同学画主体。
教师巡回辅导,发现问题及时指正。
四、作业展示、评价
学生把完成的主体与背景作品贴在展示墙上。
选代表对本组作品进行自评,简述制作心得及创造感受。
其他小组对作品进行互评。
教师点评,总结。
五、课后拓展
也可利用电脑进行主体与背景相互转换的练习。
教学反思:
本课的学习是研究造型规律的学习,主要研究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本课在学习上,有一定的趣味性,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多准备一些图片资料,让学生进行主体与背景的搭配练习,从而体会在不同背景下,人或物的不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