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谈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谈谈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谈谈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校园文化正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悄无声息的滋润,慢慢渗透,以它独特的方式向学生传播某种思想、规范、观念,感染、同化学生。

传统德育以课堂说教为主,枯燥乏味,效果不尽人意。

校园文化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更易接受,从而产生深刻影响力。

品德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品德养成并不仅仅取决于道德知识的多少,而主要是个体在与他人交往互动中通过道德内化来形成个人品质,依靠的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不是强制的道德说教。

可见,校园文化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1 校园文化的内涵
相对于社会文化来说,校园文化是一种区域性的亚文化。

它处于一定的社会大环境下,不可避免的带有时代色彩,同时它又有自己的持久特点。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校园格局,以及带有本校特色的并为全体成员认同、遵循的价值观念、校园精神、学校风气和行为方式等因素的有机综合。

教师、学生所共同追求的价值是校园文化最核心的部分。

校园文化是以它为中心,而外延开来。

校园和校园活动的各个方面都带有它的投射,受它的影响。

2 校园文化的分类
校园文化按其质态和层次,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1)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围层,是呈物质形态的校服校徽、校容校貌、设施设备等。

它是校园文化外显形象的具体体现,是校园文化的“硬件”组成部分。

它们既是校园各种文化活动的有机保障,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校园文化活动的规模甚至质量。

(2)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中间层,是学校运转、组织教学方式、方法的一致体现。

主要是指校园内各种形式的行为规范体系、政策条例体系和管理制度体系。

它包括如《学生守则》、《学生行为规范》、《住宿管理规定》、《文明班集体评选条例》等成文制度和不成文规定,还包括学生会、学生党组织、共青团等学生组织机构。

制度文化保障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起点。

(3)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层,是呈观念形态的价值观、信念及宗旨。

它体现在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目标、价值取向、校风传统、舆论导向等。

它的影响力、感染力是深刻而巨大的,渗透在学校的每个细节,它是全体师生员工凝聚在一起共同前进的精神动力。

3 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3.1 规范约束功能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行为具有全面的规范约束力。

校园文化的规范约束功能可分为通过外显的和内隐的两种形式,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

外显的主要是指通过学校制定的各种文字形式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等管理制度,提出学生应当做什么、怎么做和不能做的事项,并针对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制定惩罚措施,来规范学生行为。

学校要维持日常的教学、生活秩序,离不开这些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另一方面,学校通过持久的执行这些制度,还可将其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习惯,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水准真正提高。

当正确的行为内化为学生的习惯意识后,外在的强制约束也就转化个体的内在要求,以获取群体的肯定,这体现的正是校园文化的内隐规范约束功能。

3.2 导向功能
学校是文化、意识、思想传播的阵地,在这里,各种科学文化成果交流传播,各种社会上的思潮、观点、意识碰撞、交锋和交融,其中也会良莠不齐,鱼目混珠。

学生人生阅历不足、自制力较差,虽然具备一定的判断力,但是不够理智、深刻、清醒,容易受大环境和群体影响。

而健康的、出色的、具有高尚情操的校园文化,可以使处在其中的学生于潜移默化中受其正确舆论、良好风气、高尚情操引导和感染。

这种不知不觉的引导,通常比强制性的命令和规定更加有效,可以带领学生远离“糟糠”,近“珠玉”。

3.3 陶冶熏陶功能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

这个“育”,一方面是传授学生文化知识;另一方面是通过对价值的体验、对美的摄取使自己的人格和灵魂得到陶冶,给自己的人生打开一种更广阔的意境。

学校里整洁、美观的校园环境,活泼、进取的校园氛围,丰富、有趣的校园活动,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教师、学生所共同追求的价值、信念,这些都在充实着学生学习、生活的内容,无形中陶冶、熏陶了学生的心灵、思想,乃至塑造了人格。

这种物质兼意识形态的整体为氛围的陶冶熏陶作用,像是校园里
的空气一样,摸不着,看不到,而又无处不在,学生每日所见,所遇,皆包含着某种信息、思想。

这种熏陶作用其影响大而广,深而远,甚至会影响人的一生。

4 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4.1 完善规章制度
加强制度建设,须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完善现有的制度体系。

学校日常管理制度,尤其是针对学生的规章制度必须细致、完备,应包含课堂、学习、住宿、卫生、日常行为等多个细节,时刻保证有制度的约束,持之以恒才能在学生中形成自律意识,有质的提高。

二是要有深入人心的宣传。

再好的制度,得不到大家的了解、认可,只是一堆废纸,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因此,学校制度文化建立起来之后,要注重宣传,通过校园宣传栏、广播、主题班会、宣传手册等方式宣传,注重与学生的沟通,让学生认识到制度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制度是为了给大家营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当学生理解并认同制度,制度的执行才有保障。

三是制度落实要真抓实干。

制度落实是学校制度文化的意义所在,也是其德育功能的具体表现。

制度落实要真抓实干,不打折扣。

规章制度执行不力,将会导致整个校园文化根基不稳,甚至给学生传递错误信息,无法实现其德育功能。

4.2 构建传播媒介
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在他的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
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概括为三个方面:(1)环境监视功能。

(2)社会协调功能。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有效地传播可以将学校与外界连接起来,为学生的思想注入时代气息,能够扩大一些校园事件、活动、人物的影响,使学生产生共鸣,找到归属感,还能够传播知识与文化,这些知识与文化其范围更广阔,更丰富,是学校的主旋律。

我还想补充的是,学生还能够从中获得乐趣,放松身心。

传统的校园媒介有校报校刊、校园广播、黑板、宣传栏等,新颖的有校园网络、电子大屏幕等。

以上形式包含文字、声音、画面,各具特点,广播、黑本报、宣传栏易于建设,成本较低,学生还可参与制作;校园网等新型传播媒介传播面广,信息量大,学生还可在网上交流,但受物质条件制约,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合力把握,尽量使校园传播媒介层次立体化,形式多样化,以吸引不同学生。

4.3 丰富课余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学生的文化主体地位要突显出来。

比起其它方式方法,让学生直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其效果更直接明显。

学校应搭建广阔展示舞
台,全方位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在活动参与实践中提升学生素质,实现德育功能。

学生在参与形式多样、健康活泼的课余生活、课外活动中,既调整了学生情绪,为他们提供了宣泄、释放不良情绪的通道,还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合理竞争的机会,为正面的引导和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学校应多组织各类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

如可结合运动会、各种比赛,在紧张有趣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团队协作精神、集体荣誉观。

还可将歌舞、演讲、朗诵等文娱活动与教师节、国庆节、元旦等节日结合起来开展,使学生在充满审美情趣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爱党、爱国、爱师、爱校、爱家等传统美德教育。

当然,学校也可结合专业、学科特点举办各种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4.4 美化校园环境
校园不仅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也是校园文化存在发展的载体。

陶行知曾言:“一草一木皆关情。

”校园无处不育人。

校园环境的建设、挖掘应当得到重视,以充分利用环境的德育作用。

从学校的建筑布局,楼群风貌,到学校的绿化环境,一草一木,再到教室、宿舍、走廊的物品摆放、美化布置,都在向学生传递、暗示着美的形式、美的内涵。

学生每天都处在舒适、优美、整洁的环境中学习、生活,看在眼里,时间久了,自然会记在心里。

美的环境让人心旷神怡,不忍破坏,自觉维护;美的环境会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陶冶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身心,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这种德育效果比起简单枯燥的说教灌输更加有效,影响深远,效果深刻。

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是有机的整体,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制约,不能只重视某一种文化而忽视另一种文化。

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必须要让三者达到内在的统一,外在的和谐,才能不断增长学生知识,提升学生素质,丰富学生情感,增强文化氛围,从而促使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胡厚福.德育學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1).
[2] 刘江,杨领.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Z].。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