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学原理(含参考答案)

政治学原理(含参考答案)

《政治学原理》学习中心:专业:学号:姓名:作业练习一(第1、2、3章)一、名词解释题1.政治答:政治,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2. 非零和博弈答:非零和博弈是政治博弈的两大类型之一,即一方参加者的所得不再恰好是另一方所失。

它们不完全是敌对的,而且可能一致认为博弈的某一结局比另一结局更佳。

在这种状况时,自己的所得并不与他人的所失的大小相等,连自己的幸福也未必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即使伤害他人也可能“损人不利己”,所以博弈双方存在“双赢”的可能,进而合作。

3.公共选择理论答:公共选择理论:属于理性选择主义中的一种理论。

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

该理论可以定义为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是一种把经济学应用于政治学的研究。

公共选择理论的主题与政治系是一样的:国家理论、投票规则、投票者行为、政党政治、官员政治等。

该理论的方法是经济学方法,像经济学一样,其理论的基本行为假设是,人是一个自利的、理性的、最求效用最大化的人。

4.人格型权力答:也叫影响力,如果权威来自人们对制度与过程的崇敬,那么影响力则来自人们对特殊类型的人的尊敬,这种人具有超凡的品质、个人魅力、启示力。

具有人格型权力的人并不一定占居官职,人们对他们的服从主要是因为其人格因素。

当然,在现代政治中,来自机构中的权威与来自个人的人格魅力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

5.政治文化答:1956年,美国著名政治学者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在其《比较政治体系》一文中首先使用了政治文化这一概念,用以替代传统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等概念,并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分析框架。

我们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社会成员在长期政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国家政治生活的政治心理倾向和政治价值取向的总和。

6.政治社会化答: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能动过程。

二、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政治的解释。

答:(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2)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3)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2.简述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

答:西方政治学最早发源于古希腊,创始人是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其所著的《政治学》被公认为是西方政治学的奠基之作。

从《政治学》开始,按照历史顺序,可以把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大致分为古典主义时期、旧制度主义时期、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主义以及今天的新制度主义时期。

从古希腊时期到19世纪中叶的政治学都可以称为古典主义政治学。

其代表人物有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中世纪的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以及近代的马基雅弗利、布丹、霍布斯、洛克、格劳秀斯、孟德斯鸠和卢梭等。

从哥伦比亚大学建立政治学系(1887年)到20世纪中叶,是政治学的旧制度主义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现代政治学进入发展的兴盛期,行为主义政治学迅速崛起,它带动政治学研究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到研究方法、研究理念进行了全方位的革新。

70年代以后,现代政治学进入到理性选择主义时期(或称“后行为主义政治学”时期)。

从20世纪70-80年代,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重新发现“制度”的价值,西方政治学进入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和新古典主义政治学时期。

罗尔斯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3. 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特点。

答: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一门科学的理论,它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科学性。

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揭示了人类社会政治活动的基本规律。

第二,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首先是为无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第三,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在西欧革命运动中产生的,同时也在革命实践中得到发展。

第四,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实践性决定了它是一种发展的学说。

随着人类政治实践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政治现象认识的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将在实践中不断接受检验并不断得到补充、发展和完善。

4.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有哪些?答: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主要有以下研究方法:(1)历史分析法;(2)经济分析法;(3)阶级分析法;(4)制度主义研究方法。

5.政治权力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答:政治权力就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为实现和维护自身利益而拥有的对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及其他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力量。

政治权力的本质是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其形式是特定的社会公共权力。

在阶级社会里,政治权力就是掌握了巨大经济、文化资源的社会统治阶级,利用国家政权而产生的一种对国民实行有效控制的能力。

或者说,政治权力就是统治阶级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

6.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权力的制度安排有哪些特征?答:从表面上看,资本主义国家的权力分配具有合法性,因为其权力分配形式是选举制,有资格的选民介入了权力分配过程。

但由于在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国家和社会的二元化,经济的运行不再受政治操控,这样,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度,虽然倡导公民在政治上的平等,但并没有摧毁现实的即经济领域内的不平等。

7. 我国政治权力的制度安排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党管干部原则下的选举与选拔相结合的权力分配制度。

选拔是自上而下的过程,选举是自下而上的过程。

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民主集中制原则来建构国家机关体系,配置国家权力,在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前提下划分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军事指挥权、审判权和检察权,以及根据在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在中央与地方国家机关之间分配相应职权。

8.政治文化有哪些基本功能?答:政治文化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特定的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得以存在和维持的必要基础;影响政治制度;指导和规范各种政治行为;制约着政治体系的变革和发展。

9. 意识形态有何政治功能?答: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在:提升社会主导价值;引领政治社会化过程;强化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三、分析或论述题。

1.什么是政治?为什么说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答:按照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含义的理解,政治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和根本问题。

这是因为,在政治生活中,一切政治现象都与国家政权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社会生活中的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通过国家政权可以得到特定方式的集中而充分的反映、实现和保证。

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0页)。

“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物,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8页)具体地说,政治就是就是要争取政权和保持政权,而政治统治的工具就是国家机器。

因此,一切政治关系和政治活动都是围绕国家政权这一社会公共权力而展开的。

2.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的制度主义方法论?答:制度主义以各种政治制度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如国家宪法、国家政体、政府形式、权力分配结构等。

虽然制度主义不是马克思的首创,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于政治学发展的制度主义早期,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包含着丰富的制度主义方法论。

马克思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其中所蕴含的制度主义方法论对后来的制度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的制度主义的一系列概念,诸如作为技术的生产力、作为权力结构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作为突变方式的阶级斗争和政治革命、作为最重要社会关系的阶级关系以及制度变迁中整体与个体的关系等,都是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和政治学不可忽视的概念。

3.如何理解权力、权威与合法性之间的关系?.答:(1)合法性是指某个政权、政权的代表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的忠诚的问题。

合法性关心的是统治、政府或政权怎样及能否在社会成员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有效运行。

合法性体现一种价值判断。

合法性不仅是一个权力问题,它还涉及到权力和权威的基础。

(2)实现合法性权力主要通过信仰体系和有限政府来实现。

信仰体系为合法性提供理论基础,有限政府要求政府势力不超过法律。

(3)在合法性权力中,关键是权威。

权力是迫使人服从的一种力量。

权威是对权力的一种自愿服从和支持。

人们对权力安排的服从可能有被迫的成分,但对权威的安排则属于认同,服从不等同于认同,权力可能使人服从,但却得不到忠诚。

(4)权力和权威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被认为是正当的权力。

权威被所有人当作正当法则接受,权威的行使既为同意者认可,也为反对者容忍,面对权力人们反对或支持,对权威则是服从。

(5)权力转化为权威,合法性是关键。

它要求:合法性中的合利益性因素上升为执政者实际政绩的有效性;合法性中的合道德性因素较多或完全在执政者身上体现。

(6)权威虽然在合法性上产生,但有独立性,反过来会促进合法性的稳固性。

4. 什么是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对政治体系的维持有何影响?.答: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能动过程。

政治社会化对政治体系的维持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从政治文化层面看,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体系维持、改变和创造政治文化的重要手段。

政治社会化过程是在现有的社会政治文化基础上精心的,因此,在正常情况下,政治社会灌输、传递的首先是既有政治价值、政治信念、政治规则规范和政治行为模式。

正是通过政治灌输和传递,政治社会化使既有的政治文化得以维持和延续。

政治社会化过程又是通过一定的政治实践来完成的。

在社会政治实践中,社会成员会联系自己的利益要求,部分或全部改变社会政治文化,创造出新的政治文化。

其次,从政治体系层面看,政治社会化是影响政治体系能否维持或改变的重要因素。

政治社会化对于政治体系的维持或改变具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造成人们对于现有政治体系的认同或不认同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来实现的。

当政治社会化过程造成社会政治成员对现有政治体系的强烈认同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时,他对于现有政治体系的维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反之,当政治社会化过程使政治成员对现有政治体系离心离德,乃至要求推翻现有政治体系而代之以新的政治体系时,它对于现有政治体系具有极大的摧毁作用。

作业练习二(第4、5、6章)一、名词解释题1.社会契约说答:社会契约说:其观点发源于古希腊的思想家伊壁鸠鲁,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家格劳秀斯、洛克、卢梭等人完善了这一学说。

认为在国家产生之前人们处于自然状态中,并拥有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由于人们在自然状态中生活不方便或不安全,因而相互订立社会契约,交出自己的部分权利,由此形成了国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