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赋能教师教育
【摘要】近年来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教师迫切需要心理学的赋能来
应对教育教学问题。
本文通过探讨心理学赋能教师教育的领域范围、研究路径和
具体案例,让心理学赋能教师教育,促进教育领域发展。
【关键词】心理学;赋能;教师教育
随着社会发展和竞争日趋激烈,人们对心理学知识的渴求愈发强烈。
教师作
为教书育人的重要载体,既要承担教育教学的任务,也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以上两项任务都离不开心理学的有效赋能。
何谓赋能?赋能是指个体“减少无能感”的过程,通过丰富个体的知识维度,使得个体增强自我效能,能够更好地把控当前环境,明确完成目标的成功要素,
并达到预期的结果。
因此,心理学赋能教师教育,是指通过丰富教育教学相关心理学知识,让教
师了解学生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根据学生心理特性制定与之相应的教学和学习
策略、塑造心理健康发展环境、丰富学生家校资源和应对学生心理危机,从而使
教师成为学生学业发展、心理健康和人生成长的重要力量。
那心理学如何赋能教师教育呢?下面简要从心理学赋能教师教育的领域范围、操作模型和具体案例来说明。
一、心理学赋能教师教育的领域范围
(一)学生基本心理行为特点
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越是了解学生的基本心理行为特点,越可以针
对不同学段、不同个性、不同特质的学生因材施教,既尊重学生的客观心理发展
规律,又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了解学生的基本心理行为特点是心理学赋能
教师教育的基础。
(二)学习心理和学习效能
学习是教育的重要和首要任务,学习具有一体两面,既是学生的学习,也是
教师的教学。
因而,教师掌握学习心理,有助于增强教学效能,促进教学目标达
成和学生学业发展。
这里的学习心理不只包含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如教学策略、
课堂管理、教学评价等,也包括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动机、认知发展和脑科
学等。
掌握学习心理和增强学习效能是心理学赋能教师教育的主要任务。
(三)常见心理问题
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是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近年来学生心理问题频出,
已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教育和发展,一些心理问题如考试焦虑、抑郁、校园霸凌等
甚至成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议题。
因此教师应具备应对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能力,能合理引导学生情绪,帮助学生调试心理状态。
应对常见心理问题是心理学
赋能教师教育的重要任务。
(四)家校沟通
随着近年来家长学校、家委会的建立,以及家长对学生的日益关注,家校沟
通成为除心理问题以外另一个被社会广泛关注的议题。
教师除了日常教学任务外,还要学会如何同家长进行沟通,不能单纯派任务或指责式,既要注重日常沟通,
也要学会突发事件的沟通;既要沟通学生的学习,也要沟通学生的心理状态。
有
效的家校沟通能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动态,增强家长对教师的协作助力,减轻教师
负担,整合有效资源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有效进行家校沟通是心理学赋能
教师教育的助力。
(五)危机干预
近年来危机个案的数量在逐年增加,甚至出现了低龄化的趋势,教师只是处
理常见的学生心理问题,已经不足以应对当前的发展状况。
危机干预具有风险高、专业强的特点,一般由专业人员来进行,教师无需完整掌握干预流程,但教师应
了解一些危机干预的合理措施,配合专业人员应对学生心理危机。
合理应对危机
干预是心理学赋能教师教育的保障。
(六)学生个人成长与职业赋能
教育的目的不光是读书,还有育人。
学生不只是学习知识和取得成绩,还有自身的职业生涯乃至自我的人生成长。
教师在塑造学生内在灵魂时,心理学知识将帮助老师更好地走入学生心理,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奠定成长的重要基础。
助力学生个人成长与职业赋能是心理学赋能教师教育的目标。
二、心理学赋能教师教育的研究路径
心理学赋能教师教育是一个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需要有专业的操作模型来引领路径,本文采用华东师范大学的庞维国教授在《聪明教学7原理》中建议的研究逻辑来开展,即:
现象→本质→原理→应用
在纷繁复杂的教师教育场域中,我们见到形形色色的教育教学现象,拨过这些迷雾,现象后面的本质得以显现,通过对本质的归纳提炼,我们进一步得到了可以指导教学的教育原理,并通过这些原理应用到其他教育实践场所中。
三、心理学赋能教师教育的具体案例
下面我们根据研究的操作模型,以两个案例来进一步明晰心理学赋能教育教学的研究路径。
案例一:《聪明教学7原理》中曾以专家教师和新手教师为例进行分析,探讨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的不同,并提炼出专家教师的特征和教育原理,即“学习者组织知识的方式会影响其学习方式和知识运用”,并以此进一步指导其他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
案例二:我们在前面案例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学习者组织知识的方式是如何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和知识运用。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发现,当开始一门新的课程前,老师不能确定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情况,学生有时也不能准确判定自己的掌握程度。
通过上面的案例可以知道,当学习者熟练掌握知识技能时,知识是以高度关联的知识结构存在于学
习者脑中,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检验学生的知识组织框架,来确定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搭建知识组织框架要求学习者具有一定的高阶思维,这对部分学生存在困难,我们可以提供适当的工具作为“脚手架”,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
●心理学赋能教师教育案例(二)
●主题:如何分析学生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
●任务:正式学习前,请学生搭建自己的学科知识框架(提供工具)。
●作用:了解学生的学科知识掌握情况,同时激活后续学习效果
●示范:以艺术学科为例,请学生结合下面表格整理自身的关于艺术史方面的理论框架。
序流派名
称
时
间
关键特点
代
表人物
代表作品
…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简要了解心理学赋能教师教育的领域范围、研究路径以及相关案例阐述。
心理学赋能的领域非常广泛,以上分析和案例示范仅是沧海一粟,仍有广阔的未知空间。
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对于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究和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雷鸣.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构建:内涵,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3):31-42.
[2]李婷婷, 贾林祥. 心理赋能及其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启示[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 37(11):104-107.
[3]申继亮, 姚计海. 心理学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化发展[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000(001):33-39.
[4]苏珊・A・安布罗斯, 安布罗斯, 庞维国,等. 聪明教学7原理:基于学习科学的教学策略[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