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四章第四节玉米的穗期管理技术
第四章第四节玉米的穗期管理技术
雌穗的分化:玉米茎秆上除上部的4-6节外,每节都有 腋芽,通常基部的腋芽不发育,中下部的腋芽则停留在穗分 化的早期阶段,只有中上部1-2个腋芽发育成果穗。玉米雌穗 的分化过程与雄穗相似,但雌穗分化比雄穗晚,分化速度快。
玉米的雌穗(A为示范图,B为实物图) 1.在苞叶腋内的幼芽 2.雌穗 3.苞叶 4.叶片 5. 花丝
玉米雄穗着生在茎秆顶部,为圆锥花序,由主 轴和15~40个分枝组成(图4—5)。雄穗的分化开始 于拔节期。
图4—5 玉米的雄花序(A)与雄小花(B) 1.第一颖;2.第二颖;3.第一花;4.第二花;5.内颖;6.外颖;7.雄蕊
玉米的雌穗为植株中部着生的肉穗花序,俗称果穗。雌 穗最下面是一段分节的穗柄,穗柄分为6-10个较密的节,每 节着生一片由叶鞘变成的苞叶。穗柄上端连接一个圆筒型的 穗轴,穗轴上有4-10行成双成列的小穗,每个小穗两朵花, 其中只有1个能结实,所以通常果穗上的子粒行数总是成双的, 一般8~20。 每朵结实雌小花由2片护颖(内颖、外颖)和1个雌蕊组 成,每个雌蕊包括子房、花柱、柱头三部分。花柱细长如发 丝,叫花丝。花丝露出苞叶叫吐丝,花丝的任何部位都有接 受花粉的能力,受精后花丝枯萎,子房膨大发育成种子。
大斑病
玉米小斑病
病害简介 又称玉米斑点病。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长蠕孢菌侵染所引起的一 种真菌病害。为我国玉米产区重要病害之一,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温暖潮湿 地区发生普遍而严重。在安徽省淮北地区夏玉米产区发生严重。一般造成减 产15-20%,减产严重的达50%以上,甚至无收。 病斑症状 常和大斑病同时出现或混合侵染,因主要发生在叶部,故统称叶斑病。 发生地区,以玉米小斑病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温度较高、湿度较大 的丘陵区为主。此病除危害叶片、苞叶和叶鞘外,对雌穗和茎秆的致病力也 比大斑病强,可造成果穗腐烂和茎秆断折。其发病时间,比大斑病稍早。发 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半透明水渍状褐色小斑点,后扩大为5-16*2-4毫米大 小的椭圆形褐色病斑,边缘赤褐色,轮廓清楚,上有二、三层同心轮纹。病 斑进一步发展时,内部略褪色,后渐变为暗褐色。天气潮湿时,病斑上生出 暗黑色霉状物(分生孢子盘)。叶片被害后,使叶绿组织常受损,影响光合 机能,导致减产。 发病条件 主要以休眠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发病初侵染源。 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侵染玉米,在病株上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发病适宜温度26—29℃。产生孢子最适温度23—25℃。孢子在24℃下,1小 时即能萌发。遇充足水分或高温条件,病情迅速扩展。玉米孕穗、抽穗期降 水多、湿度高,容易造成小斑病的流行。低洼地、过于密植荫蔽地;连作田 发病较重。
防治措施
玉米大、小斑病的防治应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加强 农业防治,辅以必要的药剂防治。 (1)选种抗病品种根据当地优势小种选择抗病品种, 注意防止其它小种的变化和扩散,选用不同抗性品种及兼 抗品种。 (2)加强农业防治。适期早播,避开病害发生高峰。 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做好中耕除草培土工作,摘除底 部2~3片叶,降低田间相对湿度,使植株健壮,提高抗病 力。玉米收获后,清洁田园,将秸秆集中处理,经高温发 酵用作堆肥。实行轮作。 (3)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每亩用70%甲基托布津 可湿性粉剂100g,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或 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100g,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100g,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50-100g,或50%扑海因 可湿性粉剂200-400g等,对水50kg,在玉米抽雄穗前喷 1-2次。
(三)施肥 1、施攻秆肥 若基肥不足,土壤贫 瘠,植株长势弱,应早施攻秆肥,一般以速 效性氮肥为主,每667m2施肥量不超过总追 肥量的10%。 2、施攻穗肥 春玉米攻穗肥应占总 追肥量的60%~70%。到吐丝初期再追施总追 肥量20%~30%的攻粒肥,以满足玉米在生育 后期对养分的需求,提高产量。 夏玉米穗期追肥应根据地力、植株长 势而定。对地力好、长势旺的中高产田,可 采用“前轻后重”方式追肥;对于地力差、 长势弱的则采用“前重后轻”方式追肥。高 产田一般667m2追施标准氮肥40~50kg,追 肥方法一般在玉米行一侧开沟施肥或穴施。
防治玉米大、小斑病
玉米大斑病 病害简介 玉米大斑病又称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主要为害 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叶片染病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 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 后期病斑常纵裂。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变黄枯死。潮湿时病斑上有 大量灰黑色霉层。下部叶片先发病。在单基因的抗病品种上表现为褪 绿病斑,病斑较小,与叶脉平行,色泽黄绿或淡褐色,周围暗褐色。 有些表现为坏死斑。 传播途径 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残组织内越冬。成为翌年初侵 染源,种子也能带少量病菌。田间侵入玉米植株,经10~14天在病斑 上可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玉米大斑病的流行除与 玉米品种感病程度有关外,还与当时的环境条件关系密切。 发病条件 温度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利于病害发展。气温高于 25℃或低于15℃,相对湿度小于60%,持续几天,病害的发展就受到 抑制。在春玉米区,从拔节到出穗期间,气温适宜,又遇连续阴雨天, 病害发展迅速,易大流行。玉米孕穗、出穗期间氮肥不足发病较重。 低洼地、密度过大、连作地易发病。
第四节 玉米的穗期管理技术
教学目标:了解玉米雄、雌穗的 分化;理解玉米穗期的肥水管理;掌 握玉米穗期的生育特点、主攻目标、 管理措施。 教学重点:玉米穗期的生育特点、 主攻目标、管理措施。 教学难点:玉米穗期的肥水管理。 课时安排:2
一、生育特点
玉米穗期是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期,此 期不仅茎叶生长旺盛,而且雌、雄穗先后开始分 化,茎叶生长与穗分化之间争水争肥矛盾较为突 出,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速度和数量迅速增加,是 玉米一生中生长最旺盛的时期,也是田间管理的 关键期。 玉米的茎粗壮、高大、直径2-4cm,株高因品 种和栽培条件不同而有显著差异。一般生产上称 2m以下的为矮型,2-2.7m的为中杆型,2.7m以上 的为高杆型。 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授粉的农作物,天然 杂交主要虫害。各地的春、夏、秋播玉米都有不同 程度受害,尤以夏播玉米最重。玉米螟,可发危害玉米植株地上的各 个部位,使受害部分丧失功能,降低籽粒产量。 形态特征 成虫黄褐色,雄蛾体长10-13毫米,翅展20-30毫米,体背黄 褐色,腹末较瘦尖,触角丝状,灰褐色,前翅黄褐色,有两条褐色波 状横纹,两纹之间有两条黄褐色短纹,后翅灰褐色;雌蛾形态与雄蛾 相似,色较浅,前翅鲜黄,线纹浅褐色,后翅淡黄褐色,腹部较肥胖。 卵,扁平椭圆形,数粒至数十粒组成卵块,呈鱼鳞状排列,初为乳白 色,渐变为黄白色,孵化前卵的一部分为黑褐色(为幼虫头部,称黑 头期)。老熟幼虫,体长25毫米左右,圆筒形,头黑褐色,背部颜色 有浅褐、深褐、灰黄等多种,中、后胸背面各有毛瘤4个,腹部1~8节 背面有两排毛瘤 前后各两个。蛹,长15~18毫米,黄褐色,长纺锤形, 尾端有刺毛5~8根。 危害情况 温度高、海拔低,发生代数较多。通常以老熟幼虫在玉米茎秆、 穗轴内或高粱、向日葵的秸秆中越冬,次年4~5月化蛹,蛹经过10天 左右羽化。幼虫孵出后,先聚集在一起,然后在植株幼嫩部分爬行, 开始危害。
玉米螟虫
防治措施
① 处理秸秆。于冬季或早春虫蛹羽化之前处理 玉米秸秆、穗轴、根荐,杀灭越冬幼虫,减少虫 源。 ② 生物防治。在玉米螟产卵初期和盛期各放一 次赤眼蜂,每亩放蜂量1.5万-2万头。 ③ 药剂防治。在心叶末期到抽雄期,用1.5%辛 硫磷颗粒剂,每亩3kg,或用50%辛硫磷乳油1kg 加细沙40kg配成2.5%的辛硫磷毒沙,施于心叶内。 或用1000-1500倍50%甲胺磷向心叶内定向喷雾, 或每亩用25%杀虫双0.2kg,对水50-60kg,喷雾 或浇心叶。
二、主攻目标
壮秆、大穗。植株应敦实粗壮,生长 整齐、均匀,气生根多,叶色深绿,叶片 宽厚。
三、田间管理技术
(一)去除分蘖 玉米拔节前,茎秆基部有时会长出分蘖,分蘖通常 不结穗或结穗很小,且分蘖与主茎争夺养分,对产量影响 很大,应将分蘖及时除去。 去蘖宜早不宜迟,而且最好 选择晴朗天气,以利于伤口愈合,减少病害侵染。同时, 去除分蘖时要防止松动根系或将主茎拔起。 (二)中耕培土 玉米穗期为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并进期,要求又充 足的养分、水分、光照和氧气。拔节期后及时中耕,能蓄 水保墒和消除杂草,促进根的层数和数量。 穗期中耕一般进行两次,耕深以3~5cm为宜。在拔 节至小喇叭口期中耕1次,在小喇叭口期至大喇叭口期再 中耕1次。 培土就是把行间的土壤培在玉米根部形成土垄,能 增加表土受光面积及防止倒伏。培土一般结合中耕进行, 时间最好在大喇叭口期。在干旱和无灌溉条件的地区,不 宜强调培土。
(四)灌溉 穗期气温高,生长快,需水量大,要 及时进行灌溉。大喇叭期是玉米的需水临 界期,缺水会造成雌穗小花退化和雄穗花 粉败育;严重干旱,则会造成“卡脖旱”, 抽不出雄穗,严重影响结实,甚至绝收。 因此,干旱一定要浇水。 (五)防治病虫害 穗期主要病害有玉米大、小斑病和瘤 黑粉病;害虫主要有玉米螟、黏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