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李清照诗词鉴赏--李清照的一生
李清照诗词鉴赏--李清照的一生
谢谢观赏
• 红藕香残玉簟秋, •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 云中谁寄锦书来? •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 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作者在词中 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 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镜头一
醉归途中:常记溪亭 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镜头二
误入荷塘: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镜头三
惊飞水鸟: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
•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 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 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 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 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 李煜《乌夜啼》: •
• 范仲淹《御街行》 • 明人俞彦《长相思》 • 李廷机《草堂诗余评林》
•
晚年:流露江南
• 赵明诚病死,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兵南下,李 清照在浙东亲历变乱,从此在颠沛流离的生活 中度过晚年。此时的词流露着对社会的不满, 含有悲凉之意。
声声慢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 寒时候,最将难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 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 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领起全篇。写荷花凋谢、
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 “红藕”,即粉
红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
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
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
衬托作用。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
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
“人去席冷”之意境。
• “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 《两般秋雨庵随笔》)
李清照
诗词鉴赏
• 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婉约派的代 表人物之一,她的词素以委婉、含 蓄、清丽著称。
少女时代
李清照少女时代生活在历城,大明湖的美丽秋景, 不禁使李清照感受到“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 无穷好”,情感单纯明快,年轻女词人的心灵敏感 与大自然“心有灵犀”,词活泼向上,又如“露浓 花瘦,薄汗轻衣透”表现了少女的天真、活泼,极 有情趣。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 李清照这首诗,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 指人脊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 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 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 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 “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纤弱无骨之手,娇 柔无力之躯,演绎之柔美,绕指缠心,凄切入骨,细腻感 人无以复加。透过她一贯的文笔风格,在她以“婉约派之 宗”而著称文坛的光环映彻下。笔端劲力突起,笔锋刚劲 显现时,这份刚韧之坚,气势之大,敢问世间须眉几人可 以匹敌?“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诗人追思那个 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 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 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 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 以死相报。“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 是“不愿”、不是“不去”。一个“不肯”笔来神韵,强 过鬼斧神工,高过天地造化。一种“可杀不可辱”、“死 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 叫绝称奇而无复任何言语。
• 善于抒情造境。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 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她还善于从 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 境来。
• 造语浅显新奇。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魂丽, 富于表现力。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 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李词的音节和谐, 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 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 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 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 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 与其词风不同。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小院闲窗春己深, 重帘未卷影沉沉, 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山催薄暮, 细风吹雨弄轻阴, 梨花欲谢恐难禁。
归鸿声断残云碧, 背窗雪落炉烟直。 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 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
舟上或楼中,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 “日边消息空沉沉,画眉楼上愁登临” • --郑文妻孙氏《忆秦娥》, • “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 --晏殊《诉衷情》, • “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 --秦观《减字木兰花》, •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 --李煜《相见欢》, • “玉楼明月长相忆” • --温庭筠《菩萨蛮》, • “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 • --冯延巳《三台令》,
一 句,承上启下,词意不 断,言眼前的落花流水 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 自是飘零东流。与上阕
、 两句相拍合的; 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 爱情、离别,则给人以 “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之 感,以及“水流无限似 侬愁”(刘禹锡《竹枝 词》)之恨。
• 两个
喻的人世的
一切诸如离别,均给人
以无可奈何之感
二句,在写自己 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 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 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
• 罗邺《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离别, 忍报年年两地愁”, • 韩偓《青春》诗“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 青春两处愁”。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 向内向,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平静的心 态,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 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
• 另外,一个有文化的女子,到郊野游玩,还喝得大 醉,这在今天也是不多见的,在封建礼教重压之下 的宋代,那就更为稀罕了。这也表现了李清照性格 中任情豪放、不受拘束的一个方面。她强烈的生命 的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 出。
婚后
李清照新婚不久,丈 夫赵明诚负笈远游, 旋又出任。此时她的 词充满离愁别绪,反 映了女词人孤寂的生 活。
的是舟中所望、所思;
•“
”,则又由此生发,构成一
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
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
是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
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说“谁寄”,又可
知是无人寄也。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
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
• “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
”,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
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
游玩。 “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
神态、举动。
•“
”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思念。词
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
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