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框架梁,柱的配筋要求

框架梁,柱的配筋要求

框架柱得配筋与尺寸要求:
【建筑抗震规范】6、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1、4【高规】6、4
(1):柱纵向受力钢筋得最小总配筋率应按表6、3、7-1采用,同时每一侧配筋率不应小于0、2%;对于建造在Ⅳ类场地且较高得高层建筑,最小总配筋率应增加0、1%。

(2):表6、3、7-1 柱截面纵向钢筋得最小总配筋率(百分率)
注:①表中括号内数值用于框架结构得柱。

②钢筋强度标准值为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05;钢筋强度标准值小于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1。

③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上述数值应相应增加0、1。

(3):柱总配筋率不应大于5%。

(4):矩形柱截面宽度与高度,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300mm,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00mm;圆柱得直径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350mm,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50mm。

(5):剪跨比宜大于2(不形成短柱);三级轴压比限值为0、85,二级为0、75;长短边之比不宜大于3;一级框架短柱得每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宜大于1、2%。

(6)纵筋配置原则:
①满足最小(大)配筋率要求
②柱纵筋间距不大于200,净间距不小于50。

一般取150-200。

(大于600得柱子,一侧至少配5根钢筋才能满足间距要求,先在pkpm中改瞧配筋就是否满足,再在施工图中进行手改。

)
③上下层纵筋得钢筋直径等级差不超过2级。

(柱子,墙等竖向钢筋采用电渣压力焊直径等级差不超过7mm,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2012)
(7)箍筋配置原则:
①柱箍筋加密区得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
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四级不宜大于300mm。

②柱箍筋加密范围:1)柱端,取截面高度(圆柱直径)、柱净高得1/6、与500mm得最大值。

2)底层柱得下端不小于柱净高得1/3。

3)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

4)剪跨比不大于2得柱(短柱)以及因为设置填充墙等形成得柱净高与柱截面高度比不大于4得柱、框支柱、一级与二级框架得角柱,取全高。

③框支柱与剪跨比不大于2得框架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

(框支柱:例如底框结构,柱子上部就是墙,则就是框支柱;剪跨比小于等于2即就是短柱,当剪跨比不大于2而且柱得反弯
点在柱得中点时得到柱净高与柱截面高度比不大于4。

一般为了方便,设计人员以柱净高与柱截面高度比不大于4来判定短柱。

)
(8)箍筋加密区得体积配箍率:
①柱得节点域箍筋(即梁柱交界处得箍筋,一般为加密处)得配筋计算方法:Asvj/n,n为较少一侧箍筋肢数。

一、二、三级框架节点核心区最小配箍特征值分别为0、6%,0、5%,0、4%(四级抗震等级不用考虑节点核心区),短柱节点核心区不宜小于上下柱端箍筋体积配箍率。

②加密区体积配箍率应满足1)2)一级不应小于
0、8%,二级不应小于0、6%,三、四级不应小于04%;计算复合螺旋箍得体积配箍率时其非螺旋箍得箍筋体积应乘以折减系数0、8
---柱箍筋加密区得体积配箍率,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强度低于C35时,按C35计算。

---箍筋或拉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最小采配箍特征值,查抗规表6、3、9
③框支柱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最小配箍率按表11、4、17增加0、02采用,且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1、5%。

④剪跨比不大于2(短柱)时,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其箍筋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1、2%;9度设防烈度一级抗震等级时,不应小于1、5%。

柱体积配箍率计算公式
依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6、6、3柱箍筋加密区得体积配箍率ρv,可按下式计算:
普通(复合)箍:
螺旋箍:
对于框架柱,式中各参数含义为:
Acor--箍筋范围内得混凝土核心面积,其重心应与柱截面得重心重合,计算中仍按同心、对称得原则取值。

对框架柱,
ρv--框架柱得体积配筋率(核心面积Acor范围内单位混凝土体积所含箍筋得体积);
n1、As1--b方向得箍筋肢数、单根箍筋得截面面积;
n2、As2--h方向得箍筋肢数、单根箍筋得截面面积;
--b方向箍筋宽度,(c一般取值25);
--h方向箍筋宽度,(c一般取值25);
s--箍筋得间距。

---单根螺旋式钢筋得截面面积。

---螺旋式间接钢筋内表面范围内混凝土截面直径。

例题:
以截面b=350,h=500得柱为例,柱加密区箍筋为Φ8100,保护层厚取25,柱截面配筋见下图:
b方向箍筋肢数为n1=4,h方向箍筋肢数为n2=4,Φ8钢筋截面积为As1=As2=50、3m㎡,l1=350-50=300mm,l2=500-50=450mm,箍筋间距s=100mm,按上式计算得柱体积配箍率为:
(4×50、3×300+4×50、3×45)/(300×450×100)=0、00514>0、004
附:(抗砼表11、4、17)
柱箍筋加密区得箍筋最小配箍特征值λv 表(抗砼表11、4、17)
抗震等级箍筋型式轴压比ﻫ≤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05
一级普通箍、复合箍 0、10 0、11 0、13 0、15 0、17 0、20 0、23 - -
螺旋箍、复合或连续复合矩形螺旋箍 0、08 0、09 0、11 0、13 0、15 0、18 0、21 --
二级普通箍、复合箍 0、08 0、09 0、11 0、130、15 0、17 0、19 0、22 0、24ﻫ螺旋箍、复合或连续复合矩形螺旋箍0、06 0、070、09 0、11 0、13 0、15 0、17 0、20 0、22 ﻫ三级普通箍、复合箍0、06 0、07 0、090、11 0、13 0、15 0、17 0、20 0、22 ﻫ螺旋箍、复合或连续复合矩形螺旋箍0、05 0、06 0、07 0、09 0、11 0、13 0、15 0、18 0、20
注:ﻫ一、普通箍指单个矩形箍筋(双肢箍)或单个圆形箍筋;复合箍指由矩形、多边形、圆形箍筋或拉筋组成得箍筋(一般);
螺旋箍指单个螺旋箍筋;复合螺旋箍指由螺旋箍与矩形、多边形、圆形箍筋或拉筋组成得箍筋;连续复合矩形螺旋箍指全部螺旋箍为同一根钢筋加工成得箍
筋;ﻫ二、在计算复合螺旋箍得体积配筋率时,其中非螺旋箍筋得体积应乘以换算系数0、8;ﻫ三、对一、二、三、四级抗震等级得柱,其箍筋加密区得箍筋体积配筋率分别不应小于0、8%、0、6%、0、4%与0、4%;
四、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箍筋宜采用复合箍、复合螺旋箍或连续复合矩形螺旋箍;当轴压比不大于0、6时,其加密区得最小配箍特征值宜按表中数值增加0、02;当轴压比大于0、6时,宜按表中数值增加0、03。

ﻫ五、框支柱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最小配箍率按表11、
4、17增加0、02采用,且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1、5%。

六、剪跨比不大于2(短柱)时,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其箍筋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1、2%;9度设防烈度一级抗震等级时,不应小于1、5%。

框架梁得配筋与尺寸要求:
【建筑抗震规范】6、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1、3【高规】6、3
(1)框架结构得主梁截面高度可按跨度得1/10~1/18确定,梁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梁截面宽度不宜小于截面高度得1/4,也不宜小于200mm。

(2)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与有效高度得比值(x/h0),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

(3)抗震设计时,梁纵向受拉钢筋得最小配筋百分率(%)
(4)抗震计算时,梁端截面得底面与顶面钢筋面积之比,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

(5)抗震设计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得配筋率不宜大于2、5%,不应大于2、75%;当梁端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5%时,受压钢筋得配筋率不应小于受拉钢筋得一半。

(6)抗震设计时,框架梁得箍筋应该符合下列构造要求
①沿着梁全长箍筋得面积配筋率符合下列规定:
ρsv=Asv/bs=nAsv1/bs
一级
二级
三、四级
②框架梁非加密区箍筋得最大间距不宜大于加密区箍筋间距得2倍。

(7)纵筋配置原则:
①框架梁、次梁单侧纵筋不得多于两层,底筋根数不少于3根;同侧纵筋布置中,不同直径得钢筋相差不大于2级;框架梁、
次梁通长纵筋直径可小于支座短筋直径,尽量使通长顶面钢筋不大于支座纵筋面筋得60%,但不宜小于30%;满足最小(大)配筋率得要求。

②纵向钢筋得最小净间距:上部纵筋不应小于30与
1、5d中得较大值;下部纵筋不应小于25与d中得较大值。

③钢筋排数得确定:上部钢筋:与梁宽比较,当小于梁宽时,即一排,否则两排;下部钢筋:与梁宽比较,当小于梁宽时,即一排,否则两排。

(n为钢筋得根数,c为保护层厚度取20,上部取30下部取25)
(8)箍筋配置原则:
①梁箍筋加密区长度内得箍筋肢距:一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200mm与20倍箍筋直径得较大值;二、三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250mm与20倍箍筋直径得较大值;各抗震等级下,均不宜大于300mm。

②梁端箍筋得加密区长度、箍筋最大间距与最小直径,按下表采用;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应增大2mm。

注:箍筋直径大于12mm、数量不少于4肢且肢距不大于150mm时,一、二级得最大间距应允许适当放宽,但不得大于150m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