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教学难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教学准备:天平,2分硬币1个,回形针若干,1千克物品,盐两袋(500克)等。
课前研究:1、收集生活中物体的具体轻重,并记录。
2、收集生活中有关秤的知识。
教学过程:游戏:背一背(三名同学,一名同学分别背另外两名同学)师:小朋友们,体育课里有一种跑步比赛比较特别,就是必须让每人背上一个同学再跑。
如果是你参加比赛,你打算选哪个同学来背?为什么?一、结合生活情境,导入新课1、汇报交流师:课前,老师让大家调查了一些物品的轻重,现在我们请同学来展示,谁先来?生1:一管牙膏是30克,蛋卷是7 5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一袋牛肉干是50克,一袋面粉是1千克。
生2:一包面条1千克,一个果冻30克。
师:通过刚才大家的汇报,你有什么发现?生:有的用可作单位,有的用千克作单位。
2、引出课题师:看来,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
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
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二、体验感受,探求新知。
1、感知1克有多重师:课前大家调查了这么多物品的重量,做得非常好。
那你知道1克有多重吗?生:不知道师:像这样的两个回形针就重1克。
师:要想知道它准确的重量,我们需要用天平来称一称。
下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天平。
看,这就是天平。
我们把回形针放在天平的左盘中,然后把游码拨到1克的位置,观察指针,指在天平中间,就说明这两个回形针重1克。
(1)掂一掂师:大家想不想感受一下1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请小组长拿出两个回形针,请大家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在心里,可以吗?开始吧。
(2)说一说:师:有什么感觉?生:非常轻(3)找一找:师:现在大家知道1克有多重了。
你能不能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重量比1克轻。
生:一只蚂蚁,棉花,一段线…….师: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
(课件出示)老师今天还带来一枚比1角硬币还要小的硬币2分,像这样的2分硬币重量也是1克。
2、克与千克的关系师:1枚2分硬币重1克,10枚硬币重?(10克)100枚?(100克)500枚?(500克)我没有这么多的硬币,但是我带来一袋500克的盐。
你们猜我是怎么知道它的重量的?(看包装上的重量)大家真聪明,为了方便超市许多物品上都标有重量,像这带盐上面写着500克,两袋盐重多少?(1000克)师:对,为了方便人们约定:满了1000克就用一个更大的单位千克来表示,1000克就是1千克。
请大家跟我读:1 千克 = 1000 克3、感知1千克有多重师:到底1千克有多重呢?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1)掂一掂:你们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比一比哪一小组动作最轻,能做到吗?请小组长轻轻拿出1千克的物品,开始吧。
(2)说一说:什么感觉?(很重,很沉)与1克比呢?(1克非常轻,1千克非常重,相差很远)4、小结师:学了这么久,相信大家都知道克和千克是两个不同的质量单位,说说什么时候用克做单位比较合适?什么时候用千克做单位比较合适?生: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
5、认识秤师:生活中有些物品的包装上标有重量,有的物品上没有重量标示,怎么知道它有多重?生:用秤称师:的确秤是我们用来称量物品的好帮手,但秤的家族很大,有各式各样的秤。
课前丁子航搜集了一些有关秤的知识,下面就让丁子航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师:我们再看秤的时候要先看单位,再看指针指着几就是几克或几千克。
三、巩固拓展师:现在大家不仅知道了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还学会了看秤。
那我想考考大家,你们敢不敢接受挑战?第一关:说说下面的物品有多重第二关:填上合适的单位第三关: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哪一个比较重?四、课外延伸师:课前,吴戈还给我们搜集了一些有趣的小知识。
我们有请他给大家介绍一下。
五、全课总结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活动议课记录单《克与千克的认识》课后反思“克与千克”是学生第一次认识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碰到克与千克单位,但对于学生来说,在脑子里并没有形成1克和1千克的概念。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联系生活实际,无论是课前情境导入,还是课堂中的实践操作,课后的练习设计,都以生活实际为基础。
一、从课前实践调查入手,初步认识克与千克。
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我布置任务:让学生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记录5个物体和它的质量。
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初步懂得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
本节课的一开始,学生先汇报自己搜集的知识,列举物品的重量,同时说说自己“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学生的回答有声有色,说明大家在课前都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对克与千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二、在动手操作中,形成质量概念。
在克的认识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通过“称、掂、找、说”四个层次,让学生认知克是用来称量比较轻的物体的重量单位,通过用天平称出1克,再用手掂一掂以及让学生举出身边的例子来加深对克的感受,明确克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组内反复掂一掂、拎一拎,在实践活动中让自己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通过说生活中用千克来做单位的物品。
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爱数学的兴趣。
三、通过各种练习,强化认识克与千克。
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学生们差不多都形成了克与千克的重量概念,练习时,我设计了“填一填质量单位”和“在数学日记中找错误”的习题,让学生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克与千克的认识》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主要学习克和千克两个重量单位, 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质量问题, 但质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 还缺乏认识。
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 不能靠观察得到, 因此, 使学生初步建立起质量的观念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材首先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还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从市场买回的苹果、鸡蛋和鱼的质量”,让学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
给学生建立重量的初步观念,使学生明白要知道物品的轻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
接着教材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
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
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如,借助一个2分硬币和一袋1千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让学生说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体,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
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
再如,让学生称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物品。
让他们在认识一些不同的秤后,实际练习读取盘秤、弹簧秤等常用的秤上的数值,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重量观念。
(3)培养估测意识。
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教材提供的这些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着重帮助学生建立克与千克的重量观念。
《克与千克的认识》课标分析“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重要理念之一。
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在量的计量方面,教学克和千克,突出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质量观念。
《克和千克的认识》学情分析本教材在编排上力求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基础上,从具体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
因此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
基于以上对学情的分析与思考,我认为将动手感知贯穿于整个教学当中。
1.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
2.通过精心设计的、有效指导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1克和1千克的表象,从而建立观念。
并通过演示操作使学生比较具体地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克与千克的认识》效果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感受并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通过练习题,强化克与千克的认识。
通过练习活动,学生们差不多都形成了克与千克的重量概念,练习时,我设计了“填一填质量单位”和“在数学日记中找错误”的习题,让学生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克与千克的认识练习1、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时,常用()做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的质量时,常用()做单位。
2、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一只乒乓球约重3();一杯牛奶重300();一个西红柿重250()一个鸭蛋约重60();一袋大米重25();一个大冬瓜重10();一头牛重420();小明体重28()3、填一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