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说明文如何教出浓浓的语文味

小学说明文如何教出浓浓的语文味

小学说明文如何教出浓浓的语文味
楠木冲小学周大凤
内容提要:小学语文书中出现了不少说明文,说明文往往被老师们上成“科学课”或是忘却文本的“概念课”,以至于说明文的教学丢失了语文味,枯燥乏味、草草过场成了这类课文教学的通病。

笔者从“读”“品”“练”三个方面做出了让小学说明文教出语文味的尝试,希望为以后的语文教学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说明文教学语文味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说明文。

许多教师在教学此类文章时,往往只注重相关知识的教学,把说明文上成了“科学课”或是忘却文本的“概念课”,以至于说明文的教学丢失了语文味,枯燥乏味、草草过场成了这类课文教学的通病。

教出语文味是说明文教学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下面笔者就此谈些自己的尝试:
一、读出语文味
读在整个语文学习中有着不容小视的地位。

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可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不关注文体,不顾教材特点,一味追求“有感情朗读”;还有些教师干脆忽略了“读”,一味关注知识的传授,而上成了科学课。

笔者认为这都是不妥的,因为说明文的叙述一般是冷静的、理性的,既不可忽视“读”,又要注意用较平实的叙述的语气来朗读。

比如,有位年轻教师教学《太阳》一文,提示学生朗读时要有感情,这是不妥当的。

就此文而言,作者引用神话故事主要为了让学生感受太阳的远,箭是射不到的,并用了“其实”这个连词表示转折,强调了太阳离我们远的特点。

因此,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要用平实的叙述的语气来读,“其实”这个词可适当加强语气。

这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关注文章的条理性与叙述顺序。

基于这种现象,笔者认为,说明文仍然要重视朗读、默读的教学,不可忽视读的练习,但说明文的读较其他文体而言更注重默读。

说明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快速提取与整合文本信息。

而默读的好处主要有二:一是可以快速地读;二是可以边读边思考。

随着年段的升高,默读训练在说明文教学中的比重也逐步加大。

这一点在教材编排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但课堂上我们教师对默读的训练却远远不够重视。

对于默读,整体感知内容时可以进行。

如教学《新型玻璃》可以让学生在默读中思考:课文讲了哪几种新型玻璃,并用线在文中标出来。

学生边读边思考,就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取文本的重点信息。

默读也可在品词析句时进行。

学生只有真正静下心来,潜心默读,思悟同行,才会体会到说明文遣词造句的特色。

那种一味的“有感情朗读”,很难保证学生的心灵真正进入到字里行间。

如教学《鲸》时,我让学生在默读中找出鲸生活地点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出演变过程的。

这样学生既明白了鲸从“陆地”到“浅海”最后到“海洋”的生活演变,又扣住“很远的古代”“很长很长的年代”“渐渐”等关键词语体会到了这一过程的无比漫长。

二、品出语文味
表达严密,条理清楚是说明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

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言语形式,因为“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

1.品遣词造句
说明文以说明介绍事物为主,语言准确,包括表示时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和性质等词句,都必须准确无误。

因此,教学时要抓住这些词语进行咀嚼、对比,让学生充分感受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教师如若不点拨,学生往往会忽视。

如《秦兵马俑》的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研究作者是怎样说明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的。

让其画出体现规模宏大的词句,品味并分析说明规模宏大的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中,教师可将原文中的“近20000米、长230米、宽62米”等,改成“很大、很长、很宽、不可计数”,让学生对比,体会课文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的不同。

还可针对句子中有无加点的词语,句子的意思有什么变化,让学生自己从中受到启发。

如《蟋蟀的住宅》一课,“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

“大多”是指大多数昆虫,而非全部昆虫。

像这样的词《松鼠》一文中也有很多: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

它们从来不接近人的住宅;尾巴老是翘起来;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等;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叉的地方。

教学中引导学生读读议议,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对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大有好处。

2.品布局谋局
说明文的布局谋篇很丰富:如《恐龙的灭绝》全文是按总分总的顺序写的,中间分述部分又采用并列结构来写;如《电脑住宅》按照“大门外——门口——会客厅——厨房——卧室——浴室”的顺序把电脑住宅介绍得一清二楚。

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等关键句子,可以较快地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

例如,《秦兵马俑》中抓住“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个中心句(也是过渡句),学生就能较快地知道课文是分两大部分来写的。

这样的训练,不仅是有条理表达方法的渗透,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品文体内容
文体不同,写作方法也不吗;文体相同,表达上也会有所侧重。

通过品析不同的文体或者相同文体不同的文章,能使学生对说明文的表达特点、写作方法与文体特征更加清晰。

说明文教学的品更多的是遣词造句与布局谋局的品。

除此,还可以是同题材说明文的品。

像用《百科全书》中的《鲸》与教材中的《鲸》进行品,让学生在品中感受写法的多样性。

同题材的也可以是不同文体的文章进行品。

如将《太阳》与《海上日出》进行品悟:《太阳》是从几个方面来介绍的,《海上日出》则是按时间顺序(即太阳升起的)来描述的;《太阳》一文语言平实,而《海上日出》语言形象生动,学生在品析中初步建立了文体意识。

另外,不同题材的说明文也可以进行品悟。

如将《松鼠》与《鲸》一起品,引导学生在品悟中认识《鲸》和《松鼠》的不同之处:《鲸》侧重于形体特点与生活习性;《松鼠》则侧重于松鼠的外貌、性格、行动;《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松鼠》则采用比喻、拟人的表达手法;《鲸》的语言精练平实,《松鼠》的语言则生动传神,富有文学色彩。

三、练出语文味
阅读是吸收和表达相统一的过程。

阅读教学既要重视吸收,也要重视表达;既要照顾认知,又要照顾实践,完成“意化”和“物化”的双重转化。

1.感悟中鉴赏
说明文也可以进行语言鉴赏,笔者认为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与严密性上。

说明文用词非常准确,如《飞向蓝天的恐龙》中的“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慢慢地赏析“一支”、“漫长”、“最终”这些词语,学生就能从中感悟到并不是所有的恐龙,以及恐龙的演变过程是十分漫长的,从而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与探索原由的欲望,同时也引起学生对准确、严密地表达的关注。

二是说明文的趣味性上。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文以诗歌的形式假设的语言来介绍天然
的指南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推敲、揣摩、品味语言,那么,抽象的语言就会变得灵动起来,不再是静止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天然向导为迷路孩子指点方向的画面。

此时,课堂就成了学生探索自然奥秘,情智共生的乐园。

又如《花钟》一课,指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细细揣摩、细细品味,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对个性化表达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又提高了对语言的鉴赏能力。

2.积累中丰厚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习得语言的主阵地,说明文教学也不例外。

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丰厚语言存储。

说明文中有较多的典型语段与句群,值得学生借鉴、模仿。

借鉴、模仿的关键是积累――摘抄与背诵。

譬如摘抄或者背诵《太阳》中的“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有了太阳……如果没有太阳……”这一段,学生就会在摘抄、背诵中,进一步了解总分结构的构段方式。

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抓住典型的语段句子,可以是一句话几句话,也可以是一段几段等,还可以依据学生原有的学习水平进行因人而异的摘抄背诵。

这种积累不仅能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收获,还能丰厚学生的语言,为语言的运用作准备。

3.迁移中提升
说明文学习在感悟、积累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创造运用,即迁移运用。

如学习《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中的“治理黄河”这一段,要求学生通过默读用“一是……二是……”来汇报学习情况,这既是对这段内容把握的一次检测,又是前一段(黄河变化的原因)表达方式的迁移运用,教师要善于抓住这样的迁移练习来丰富学生的积累,提升语言质量。

又如《新型的玻璃》的课后题:“请你试着做一回小发明家,把你想发明的玻璃用你喜欢的方式写出来”。

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地运用说明方法,模仿课文的写作顺序――按“玻璃的名称”、“特点”和“用途”,迁移介绍自己发明的玻璃。

教师若善于开掘文本,抓住这样的迁移练习,提升学生的语言,在说明文教学中练出语文味是可拭目以待的。

总之,抓好“读”“品”“练”三字文章,说明文就不难上出语文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