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南省耒阳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给女儿的信学案新版语文版

湖南省耒阳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给女儿的信学案新版语文版

15.《给女儿的信》导学案教师寄语:人生的真谛,在于认识自己,而且是正确地认识自己,自我教育正是从这里开始的。

【学习目标】1.解决字词,了解书信常识。

2.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3.理解爱情是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爱情是人类所特有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好处。

2.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学习方法】讨论法;圈点标注法;点拨法【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教育家。

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

1948年起直至去逝,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中学的校长。

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

自1957年起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8年起是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曾获得二枚列宁勋章,、一枚红星勋章。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

他探讨了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在学校集中和家庭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农村学校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问题。

他在著作中,宣传苏维埃人道主义教育思想。

他的著作富有生动的教育实例,在一些问题上有独到见解。

他写有教育史著和小册子40余本。

其中《给教师的一百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已有中译本。

2.写作背景苏霍姆林斯基十四岁的女儿向他提出什么是爱情时,作为教育家的劳霍姆林斯基,不回避,不敷衍,而是通过书信方式,用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

【学习过程】一、导入语。

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

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而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

二、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繁衍.( ) 刹.( ) 那间麦穗.( ) 忐忑..( ) 贮.藏()一抔.( ) 伫.立( ) 怒不可遏.( ) 擅.自()消耗.()2、解释词语。

夙愿:繁衍:勃然大怒:。

化为乌有:无与伦比:怒不可遏:气质:忐忑: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在表述形式上,本文有什么特点?2、这个故事的中心情节是什么?3、上帝从人的眼神中读到了哪三种不同东西? (各用一个词语回答)4、上帝三次看到爱情,他在看到爱情后是怎样表现的?5、理清文章的脉络:1~4段:5—24段:25段:【课文分析】本文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主要回答了作者对爱情的看法,启发和培养女儿要明智地生活,要懂得爱情的真谛。

本文的层次结构富有特色,故事的构思颇具匠心。

一、前有暗示,后有点晴。

故事开头说,上帝把“一切”生物安置在地上并教他们传宗接代、繁衍子孙;最后说,“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

”“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

”前后对比,凸显出人之区别于动物的关键。

二、层层推进,起伏有致。

故事以上帝三次视察人间为叙事框架,对这三次视察的描写有必要的重复,又有变化和递进:从人们的目光里,上帝分别发现了“一种他所不理解的美和某种从未见过的力量”,“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故事最后再次强调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上帝的态度由“颤抖、惊异、惊呆、恼火”到“更加恼火”再到“站了很久,……然后深深地沉思着走了”。

上帝态度的前后对比,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

而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

连君临宇宙的上帝都无可奈何,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四、合作交流。

1,作者在女儿的信中读到一个什么问题?这个问题为什么使作者感到忐忑不安?2,文中,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3,作者为何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了自己少年时代和祖母讲的故事?4,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三种不同的东西。

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5,第一次和第三次“不可理解的美”有什么不同?6,上帝三次视察人间后,态度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什么?7,联系全文,理解下列两句话的深层含义。

①只有当你是一个明智的人时,你才是幸福的。

②只有在他善于像人那样去爱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的人。

8.学了本文,你认为什么是爱情?五、整理总结。

爱情是什么”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

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才会使人感受到幸福。

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

写作特色分析:1、角度巧妙。

“什么是爱情?”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深奥的命题,要想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而且是给十四岁的女儿回答这个问题,的确让人有些为难。

而作者却巧妙地选取了回答的角度:①不正面回答,让祖母玛丽娅说话,并真诚地袒露:“从前,这个问题也同样使我不平静。

”“我也同样问过“什么是爱情?”以过来人亲历的口吻说话,讲述故事时也不忘将“过去的我”穿插其中,拉近了与女儿的心理距离。

②不长篇宏论,让简单的故事回答。

作为一名教育家,作者深知“十四岁”孩子的趣味所在,没有枯燥的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高深的理论,选取了孩子感兴趣的“童话故事”,看似简单,实则匠心别具。

2、寓意深刻。

文章主体部分的故事并不令人费解,但故事背后的寓意却耐人寻味。

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睛里先后读到了三种东西: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

作者将它们放在一起谈论,是别有深意的。

人在年轻的时候,异性之间很容易产生爱慕之心,但岁月和生命是对爱情的最大考验:只有经得起时间磨砺的忠诚、能超越死亡的心灵追念,才配得上称为真正的爱情。

上帝在人的目光中三次发现了“美和力量”,人间的挚爱正是“美和力量”的最高体现。

故事中,上帝没有创造爱情,是因为它仅仅把人看做一般的生物;而爱情的无法毁灭和上帝的沉思离去,正说明了人将永远不会再沦为动物,将成为自己人性的主宰。

3、描写细腻。

上帝三次来到人间,三次作者都进行了细腻的描写。

“你们老得还不够快吗?该死的人,你活不多久了。

我还要来,看看你的爱情还能变成什么样!”有传神的神态:“勃然大怒”“怒不可遏”“久久凝视”。

还有上帝眼中所看到的景物描写:“窝棚旁坐着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他们面前的田地里是一片成熟的谷物。

而在他们旁边放着一只摇篮,摇篮里躺着个熟睡着的婴儿。

那男人和女人一会儿望望天空,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

”六、达标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繁殖.(zhí)麦穗.(suì)处.罚(chù)B.渗.透(shèn)赋.予(fù)萌.发(mēng)C.擅.自(shàn)蕴.藏(yùn)呈.现(chěng)D.颤.抖(chàn)消耗.(hào)耸.肩(sǒ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A.忐忑不安不求甚解穿流不息B.酣畅淋漓走头无路持之以恒C.呕心沥血有条不紊痛心疾首D.不可思议不言而喻循序渐近3. 结合句子解释词语。

⑴上帝在他们身上看见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美。

不可思议:⑵爱情将成为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使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

纽带:4.在下列句子空缺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1)但是,()人懂得爱。

(2)()他不懂得爱,不能提到人性美的高度,那就说他()一个能够成为人的人,但是还没有成为真正的人。

A.只有只能如果 B.只有如果只是C.只要只有如果 D.只有只要如果5.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读音相同的一组是()A.①我们瞧不起前一种人,可是往往赞美后一种人,说他们能够“埋.头苦干”。

②一事不如意,首先不是检讨自己,而是一味地埋.怨和责怪,这不是正确的态度。

B.①帝国主义的恐吓.,国内反动势力的阴谋,都没有动摇我们的信念。

②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C.①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

②地壳.的厚度因大陆和海底而不同,从35公里到6公里不等。

D.①那一年,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

②为了节约开支,公司决定加大对招待费用、人员的差.旅费用的控制力度。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次艺术节办得栩栩如生....,全校师生交口称赞。

B.执法部门要善于虚张声势....,使假冒伪劣产品无藏身之地。

C.老师几句点评,使我茅塞顿开....:“啊,这篇文章原来还有这么深刻的内涵。

”D.我们每年都在家乡植树,现在,那里的树已是鳞次栉比....,鸟儿回来了。

7.根据提供的信息,分别写出对应的人物或作品。

(1)苏联人;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通过一个动人的通话,阐释了什么叫爱情这一神圣的问题。

此人是的作者:(2)性格粗中有细;倒拔垂杨柳;人称“花和尚”。

此人是作品中的人物8.“上帝站了很久,看着他们,然后深深地沉思着走了”,发挥想象说说上帝会想些什么呢?七、反思。

我的收获:我的疑惑:15.《给女儿的信》导学案(教师用)【学习目标】1.解决字词,了解书信常识。

2.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3.理解爱情是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爱情是人类所特有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好处。

2.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学习方法】讨论法;圈点标注法;点拨法【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教育家。

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

1948年起直至去逝,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中学的校长。

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

自1957年起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8年起是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曾获得二枚列宁勋章,、一枚红星勋章。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

他探讨了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在学校集中和家庭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农村学校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问题。

他在著作中,宣传苏维埃人道主义教育思想。

他的著作富有生动的教育实例,在一些问题上有独到见解。

他写有教育史著和小册子40余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