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法案例

刑法案例

一、放火罪案例(1):被告人何某于某日凌晨2时许蒙面翻墙进入百花家俱厂,欲盗窃该厂厂长葛某家中财物,但见葛家有人无法下手,遂在该厂刮灰车间点燃蛇皮袋后大喊救火,趁葛某救火之机潜入葛家,盗得人民币2400元,欲逃离时被抓获,同时,其纵火行为还造成车间生产及产品烧毁,直接损失数万元。

分析意见:第一,此案以抢劫罪定性不妥。

1.何实施放火的行为地点在刮灰车间,而取得财物的地点是葛家,且何葛二人始终未在同一场合相见,由于当场是构成抢劫罪的必备要件之一,因而何某的行为不构成抢劫罪。

2.本案中被告人行为侵害对象是不特定多数人的公共安全,并未直接指向被害人葛某的人身。

第二,对何某不应以盗窃罪和放火罪数罪并罚。

判断是适用数罪并罚还是牵连犯之关键是看被告人是否出于数个故意。

本案中,何某在主观上只有一个盗窃故意,应以牵连犯论处。

本案中何金舟为盗窃财物而放火的行为先后触犯了放火罪和盗窃罪,确切地说,何某为达到一个盗窃的犯罪目的,其手段——放火行为又触犯了放火罪,构成牵连犯。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第五款规定了这一原则:实施盗窃犯罪,又构成其他犯罪的,择一重罪处罚。

所以,本案应以放火罪定性,并在其法定刑幅度内决定刑罚。

案例(2):1996年6月2日晚,被告人汤某要其妻张陪同去上海治病,遭拒绝后,两人发生争吵。

汤某即怀恨在心并产生杀人毁家之歹念。

当晚11叶30分许,汤某趁其妻睡觉之际,手持铁榔头对张某头、面部猛击10余下,致张当场死亡。

汤某又到儿子卧室,用铁榔头朝其头部、左小腿部猛击数下,致其子当场死亡。

尔后,汤某将木块在自家厨房的煤气灶上点燃后逃离现场,致使邻居及自己家在内的7户人家的8间房屋和其他财产被烧毁,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汤少庠非法剥夺他人生命,杀死二人,情节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其行为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二条规定的故意杀人罪,应予严厉惩处;汤少庠杀人后,又放火烧毁自家及相邻7户人家的房屋8间,屋内财产全被烧毁,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其行为构成刑法第一百零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放火罪,亦应严惩;汤少庠一人犯数罪,依照刑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应当实行数罪并罚;依照刑法第五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对汤少庠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依照刑法第六十条的规定,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应当予以没收。

二、案例:法定危险状态出现后能否成立犯罪中止?刘某系某工厂工人,因私愤欲报复厂领导和工人,并在食堂饭菜中投放了农药1605。

在工人们准备打饭时,刘某后悔了,大叫:“不要打了,我在菜里下了毒。

”人民检察院以投放危险物质罪起诉,辩护律师对此没有疑义,但认为刘某的行为属犯罪中止,且没有造成损害,应当免除处罚。

人民法院经审理,不采纳辩护律师的观点,认为刘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中止。

但由于刘某确实有效避免了危害结果的发生,可以减轻处罚。

法院作出如下判决:被告人刘某犯投放危险物质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

试对人民法院的判决作一评述。

三种观点:1、能成立犯罪中止;与犯罪重复侵害行为相比较。

2、不能成立犯罪中止;3、不能成立危险犯的中止,但能成立实害犯的中止;三、如何正确区分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罪与非罪的界限被告人陆某某,男,24岁,初中文化,某水泥厂工人。

1989年12月2日晚,被告人陆某某和于某某从亲戚家回来,在一商场门的过道处,被告人陆某某误碰了迎面走来的张某。

与张同行的贺某(某单位保卫干事)上前指责陆。

陆不服双方发生争吵。

与陆同行的于某某出手打了贺某一拳。

贺即掏出手枪,拉开枪栓对准被告人陆某某与于某某。

威逼该2人前往贺某所在单位的保卫科。

陆、于2人不服,上前辩理,贺竟用枪顶着陆的后背,责令2人往前走。

此时,贺扣动扳机,因子弹未上膛,打了一下空枪。

被告人陆某某出于自卫,闻声转身打落贺某的手枪。

于是双方发生搏斗。

陆某某夺得枪后,即用枪柄打了贺某的脸部,还踢了贺两脚,夺枪逃走。

路上,陆建议将枪送到派出所去,但于某某认为得想出个万全之策去送枪,否则怕自己吃官司,陆某某觉得有道理,但又想不出送枪的好方法。

于是带回家锁起来。

其后,陆、于2人多次商议退枪一事。

1989年12月19日,陆向本厂保卫科汇报了自己与贺某争吵夺枪的经过。

12月30日,被告人陆某某趁天黑将枪挂在某某市红旗派出所办公室门上,并附上给派出所和贺某的两封信。

信上叙述了夺枪的理由,书信没有署被告人的真名。

检察院以私藏枪支弹药罪,对被告人陆某作了免诉处理四、交通肇事罪相关2003年1月24日,泰兴市黄桥镇的潘某驾驶拖拉机行至黄桥中学附近时,因未注意前路况,加之车辆制动性能极差将66岁的刘某撞伤在地。

潘某在路人的帮助下,将刘扶上拖拉机,送往医院救治。

途中,潘某见刘伤势严重,想到即将承担的法律责任和医疗费用,将刘遗弃在路边,自己驾车逃之夭夭,致使刘因得不到救治而死亡。

当晚,得知刘死亡消息的潘某自知难逃法网,遂主动到公安机关自首。

2003年6月18日,江苏省泰州市人民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对潘某提起公诉。

试运用所学相关法律知识,评述本案。

五、走私罪相关2006年8月7日,被告人加蓬共和国公民加奴找到即将广州白云机场飞回加蓬的桑巴和乌杜,委托他们将两装有光盘的行李箱带回加蓬,以便将光盘在加蓬出售牟利。

两出境时走无申报通道,未向海关申报任何物品。

后被海关查获光盘1471张,其中1426张光盘属淫秽物品。

公诉机关认为,被告人加奴的行为构成走私淫秽物品罪。

辩护人提出两点辩护理由:1、被告人委托他人携带光盘出境是为了在国外牟利,不对我国社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不存在由我国刑法管辖的必要性。

2、加蓬国政府对销售淫秽物品没有禁止,被告人误认为该行为在我国亦是得到政府允许的,不具有犯罪的主观故意。

问:辩护人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本案应如何处理?六、职务侵占罪某饮料公司业务员张某,受公司指派采购杏仁。

到某山区后,该地正争于销售本地产的杏仁。

张某便从该地一供销社购买杏仁17.5吨,价款30余万元。

由购货多,为当地解决了困难,该供销社主动提出由他们承担运输,不收费用。

张某临起时,该供销社却把1万元运费收据给了张某。

张某回公司后,没有如实汇报对方承运不收运费的情况,而是将1万元运费收据一起在财务部门报销,将1万元据为己有。

后案发。

对于本案,应认定为职务侵占罪。

因为自始至终,销货方在客观上都没有得到这笔运费,主观上也没有想打算得到该运费,因此,这1万元的“运费”,并非是销货方的财物,而是购货方的财物,从供货方手里直接转到其业务员手中,因此,这1万元“运费”,并不符合受贿对象物的特征,而符合职务侵占对象物的特征,应以职务侵占罪定罪处罚。

七、洗钱罪汪照,40岁,南京人。

他本来是无业人员,据称他“认识的人多,有能耐,在内地能帮忙做很多事情”。

2002年1月,汪照结识了在广州开装饰公司的区丽儿,之后两人关系日益密切,并以姐弟相称。

同年8月,区丽儿告诉汪照:“我弟弟(区伟能)在加拿大很有钱,有些是不正当得来的,现在想把钱搞回国内,转为正常收入。

”于是,汪照专门找了广州市交通局和海关的领导,亲自开车到深圳接了区伟能和一男子,钱就放在后备箱。

在车上,汪照听说区伟能带了520万港元和10万美元回国。

这样,汪照顺利从香港接区伟能安全过关。

汪照随后建议:钱用来开一家木材厂,把钱合法化。

2002年8月,汪照以区伟能、区丽儿两人的毒品犯罪所得港币520万元,购得广州百叶林木有限公司60%的股权,并将该公司更名为广州市腾盛木业有限公司,由区丽儿任该公司法人代表,汪照挂名出任该公司董事长,每月领取人民币5000元以上的工资,和2000元电话费、3000元汽油费。

区丽儿还送给汪照一辆价值88万元的奔驰越野汽车。

2003年3月16日,被告人汪照及同案人被公安机关抓获。

汪照的行为是否构成洗钱罪?被告人汪照为获得不法利益,明知他人从事毒品犯罪活动,掌握的大量资金可能系毒品犯罪所得,仍积极协助他人以购买股份的形式投资企业经营,并掩饰、隐藏该项资金的性质及来源,其行为妨害了我国的金融管理秩序,已构成洗钱罪。

桑某盗窃案被告人桑某(男,24岁)观察到邻居家无人,前撬开其门,将邻居家的彩电和摄像机搬回自己家。

过半小时后因害怕被追究刑事责任,又将上述两件物品送回原处。

邻居家始终不知道此事,桑某再作案时被抓获供出此事。

问:桑某此次行窃属于犯罪既遂还是犯罪中止?桑某的盗窃行为属于犯罪既遂。

因为桑某故意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盗窃罪的全部构成要件,既已构成既遂,就不再可能出现中止的形态。

中止可以发生在犯罪的预备、实施过程中。

桑某将赃物送回原处是犯罪既遂后的悔表现,而不是自愿彻底放弃犯罪或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张某与王某抢杂货店案被告人张某与王某是同村村民,二人约好一同外出打工,但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只好返家。

途中在成都转车时,二人身上所带现金已所剩无几,看到车站附近有一杂货店,顿生邪念,商量去抢杂货店,就用剩余的钱买了两把匕首。

深夜,二人手持匕首去敲杂货店的门,店主开门后,二人即往店内挤,店内有数人在打麻将,见有陌生人来,即喝问干什么的,张、王支吾半天,答不上来,手中的刀又被人发现。

众人即将二人扭送派出所。

问:张某、王某的行为属于犯罪预备还是犯罪未遂?请说明理由。

张某、王某属于犯罪预备阶段。

因为张某、王某敲门进入的行为是属于抢动的准备阶段,并没有"着手"实施抢劫的犯罪构成要件中的行为,即没有采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直接针对作为抢劫犯罪对象的财物或者人身,即没有直接发着手实施让店主立即交出财物的行为,因此属于抢劫中的预备阶段。

甲乙盗窃案甲乙共谋入室盗窃,约定甲进入室内寻找财物,乙在外放风。

但在甲刚好翻墙入室,尚未着手盗窃财物之时,乙即因心生恐惧而逃跑,后甲窃得财物价值1万元。

问:乙是否成立犯罪中止?甲入室行窃,乙在外放风,属于二人共同实施犯罪行为,应成立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中,一人既遂,其余犯罪人均应成立犯罪既遂。

乙虽然在甲着手行窃前即因心虚而逃跑,但其逃跑行为对甲的盗窃行为并不能有效制止,所以,甲盗窃既遂,乙也应当承担犯罪既遂的罪责。

王某故意杀人案被告人王某,男,24岁,某厂司机。

被告人王某于1997年3月与丁某(女,20岁)恋爱,并多次发生两性关系。

同年10月12日丁某去工地找王某时,恰好王某同另一司机叶某(男,22岁)正在修车,未见。

当晚9时,丁某托人把叶某叫出来。

叶某对丁某说:"我一见到你就很高兴。

我想和你交个朋友。

"丁某说:"我和王某闹翻了,他这个很不同情人。

"叶某说:"你为啥还跟他搞对象?要是我,早就同他吹了。

"丁某说:"我对他很不满意,但又不能得罪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