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访德国考察报告(加鹏)一、基本情况2016年2月20日至3月5日止,应德国大农业技术咨询公司(GFA)的邀请,随市林业代表团出访德国,对德国的“近自然林业”和“可持续林业”的经营理念、自然保护区规划与建设的理念与方法、林业有形监测和形态意识监测方法、数据库的建立及在林业上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考察学习。
本次出访学习,在GFA的精心组织下,以吕堡、斯图加特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考察了浅滩国家公园、赛龙林业局艾尔洪恩林务所、沃尔墨镇和哈斯达特镇欧石楠国家自然公园、吕堡国家自然公园、吕贝克林业局城市森林休养中心、卡尔里西林业局、维尔茨堡森林教育中心、斯图加特“森林屋”教育基地、图宾根生物圈保护中心、施恩布赫自然公园等单位。
所到之处,受到了当地官员、专家和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和良好服务,彼此进行了良好的互动交流。
从培训交流到参观展览室、体验室并结合野外实地体验,进行了全面的培训学习。
考察学习期间,尽管遭遇了德国降温和雨雪天气,但在全体团员的共同努力下,按预定行程圆满地完成了培训学习任务。
二、出访取得的成果本次出访,与德方林业工作人员积极沟通、讨论,对德国“近自然林业”的理念与经营管理技术及保护区管理规划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提高。
1.尊重自然,永续经营,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这是德国“近自然林业”理念的核心德国对“近自然林业”理念于90年代开始采用,现在是德国重要的林业政策和经营方针。
以一种理解和尊重自然的态度来经营森林、培育森林,使其发展到接近自然的状态,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这是“近自然林业”理念的核心。
其目标就是培育“近自然森林”,结果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
因为“近自然森林”的组成和结构与原始林相一致,具有抗逆性强、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能充分发挥森林的多功能作用。
“近自然林业”经营的技术主要是通过细致的经营作业设计调查,结合调查结果对经营相关因子如林分结构、立地条件评价、林分近自然度等进行量化估计,进一步制定林分近自然经营规划。
而这种“尊重自然”的理念从森林经营规划时就已开始,在赛龙林业局艾尔洪恩林务所,昂弗斯先生介绍了当地“近自然”森林经营规划的“乐沃计划”,提出在森林经营时要遵守的13个原则,如实现自然更新、在针叶林中增加阔叶树、实现生态效益的可持续性、保留一些特殊的树木(树冠奇特的树、有鸟巢的树、病倒木、濒危树种、有历史文化传说的树木等等)、营造原始林、类原始林结构、保持土壤的原始地貌、保护与经营并重、森林采伐时只获取木材、其他枝叶则全部还于森林等等,无不体现了“尊重自然”的理念。
在近自然森林中,枯枝、枯树和落叶掉落在林地、河流中,不会去人为清除,即使是一棵巨大的树木横倒在河流中央,也要顺其自然,因为那些拥有枯枝、枯树和落叶等众多自然之物的生态环境,正是各种生物生存的最好栖息环境,也体现出了生物多样性。
森林可持续经营理念是“近自然林业”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指的是森林生态保护(生态效益)的可持续性、森林社会功能(对当地居民休养生息、就业、经济收入增加等)的可持续性、政府政策的可持续性。
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是“近自然林业”的终极目标。
在近自然森林经营中,为了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采用的是目标树抚育管理体系。
即把森林中所有林木分类为目标树(近期或中期要采伐的)、干扰树(在森林发展演替中可能会被自然选择淘汰的)、生态保护树(永远不会采伐的)和其他树木(生长壮大后成为前三种之一的)等4种类型,使每株树都有自己的功能,都承担着生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汉堡、下萨克森、梅克伦堡、图宾根、巴登符特堡、斯图加特等地林业局的各个林区,为了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一般每10年进行一轮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由专门的监测单位或公司进行监测,并测算出森林每年的木材(蓄积量)增长量,根据联邦《森林法》规定,年采伐量不得大于年木材增长量的70%。
采伐的树木,应是森林培育的目标树,实行轮伐经营。
在吕贝克林业局城市森林休养中心,在充分体现森林的休养生息功能的同时,也进行着森林采伐,但采伐是有针对性的,针对那些年龄大(大于120年)、胸径大于标准(D=80cm)的目标树。
2、保护自然,顺其自然,使自然按照自身的规律去发展。
这是“近自然”林业的一个重要工作容之一保护自然,顺其自然,使自然按照自身的规律去发展。
这是德国自然保护工作者的理念。
他们认为,自然保护的定位不是使自然按照我们的主观意愿去改变,而是认真去做一些研究和恢复工作,使自然按照自身的规律去发展。
保护自然、重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是德国“近自然”林业的重要工作容之一。
在德国,大部分具有地带性特色的地貌景观、植被都被规划建设成保护区,加以保护。
保护区按其面积大小、保护级别高低,主要分为自然保护区, 国家公园, 景观保护区, 自然公园, 生物圈保护区, 原始森林保护区,湿地保护区和鸟类保护区。
各个保护区规划建设多分为三个区域,即核心区、缓冲区和过渡区。
在核心区,不能进行开发利用,只能进行保护,其所有权90%属于国有(联邦或州所有);在缓冲区和过渡区,可在其中开发利用,但要符合自然保护及组织的相关法规。
甚至在用材林中,每100公顷的森林中,选择具有典型生境特点的区域,划一个1公顷大小的核心保护区,进行保护。
保护区的工作重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保护好生物资源及其环境的可持续性,这是保护区建设的首要工作。
如汉堡浅滩国家公园,保护的是滨海浅滩地貌景观;在沃尔墨、哈斯达特等镇的欧石楠国家自然公园,是为了保护欧石楠植被景观;在施瓦本阿尔伯镇的图宾根生物圈保护中心,保护的是湿地、原始自然果林、坡林景观、欧石楠植被等景观;在施恩布赫自然公园,保护的是森林景观。
二是保护其经济利用的持续性。
在保护区,因其土地或森林权属有部分属于社团(教会、协会、公司、镇政府等)和私有,一旦进行保护,减少了权属所有者的收益。
因此,在建设保护区时,还要考虑其经济利用的持续性,即在保护生物资源及其环境的可持续性、充分发挥保护区对城镇居民进行休养生息、自然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同时,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使社团集体和私有林主获得经济收入,是保护区工作的重点之一。
因此,在自然保护的基础上,建立起众多的森林公园、自然公园,就是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如在浅滩国家公园,为了让土地集体和私有主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建立游客接待中心及游乐场所,开展一些游乐活动;在赛龙林业局、吕贝克林业局、卡尔里西林业局、维尔茨堡森林局和斯图加特林业局的森林保护区建立森林公园,在森林公园设立森林体验小径(步行、骑马、自行车),划定居民休养区,建立小孩野外游乐场、休闲小屋、野生动物园、森林野营地等,既保护了森林,同时又是当地居民休养生息的休憩场所,同时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在沃尔墨镇、哈斯达特镇国家自然公园和吕堡国家自然公园,为了保护120年前在德国北部广泛存在、而现在由于造林和森林植被的恢复导致逐渐消的欧石楠灌丛植被景观,有计划的放牧是主要的保护措施。
通过放牧啃食欧石楠嫩枝和乔木树幼苗,可以促进欧石楠的自然更新,并控制乔木树种更新。
在当地,由于畜牧业的收益很少,没有人放牧,自然公园协会甚至要补助一定的资金,寻求当地人来从事畜牧业。
在图宾根生物圈保护中心的施瓦本阿尔伯镇,核心区(中心区)进行严格的保护,但为了促进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增加居民的收入,在社团和私有占比例较多的维护区(缓冲区)和发展区(过渡区)上,鼓励开展产业经济活动,如保持野生果林、欧石楠放牧地的面积,防止森林的侵袭;保持葡萄种植区和农业种植区的净自然生长,不使用农药、肥料,发展生态有机农业,并帮助申请有机标志;开发一些特色产品,如扁豆、啤酒、葡萄酒、蜂蜜、毛织品、工艺品等。
图宾根生物圈保护中心开发的有机产品三是为国外科学研究提供场所。
在各类自然保护区中,核心区、缓冲区,甚至用材林中小核心区,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场所。
一般每3年要进行一轮动态监测,以观察森林的物种及结构变化。
动态监测工作不是由保护区来完成,往往是由专门的院所、公司负责完成。
图宾根生物圈保护中心开发的有机产品3、通过立法保障,遇到问题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德国林业法律法规健全,主要的林业法规有:《自然保护法》,《保持森林和发展林业法》,《种苗法》,《狩猎法》,对林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如自然保护、森林保护、森林防火外来物种引种、林木种苗的引进、生产和销售、森林采伐、狩猎计划等,都有详细的规定。
在林业活动中遇到问题时,通过法律来保障林业活动的实施。
在联邦或州确定建立自然保护区(如吕堡国家自然公园、图宾根生物圈保护中心),并作出计划后,在规划围的所有森林和土地权属人就应该遵守政府的这一规划,政府也会通过各种途径做出一定的补偿,首先是进行沟通,说服森林和土地权属人参与该计划。
如不遵从该计划,通过诉讼法庭判决执行。
4. 政府对各级森林经营者,在自然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方面给予一定的资助,引导他们合理经营森林,最终达到近自然林的目的德国政府通过多种形式,对各级森林经营者在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方面给予一定的资助,主要资助的途径有: 将其它土地改变为森林时,第一次植树造林给予援助;私有森林将单一性针叶林改造成混交林时给予资助; 小的私有林者形成联合体时给予资助; 林业上有自然亏损时给予资助; 森林区开展生态、环保、自然保护等活动给予资助; 森林防火给予资助等。
政府资助的资金来源于政府的财政税收。
在自然资源及森林保护方面,除了政府资助之外,还有欧盟组织的资助资金、协会收取的会费、社团(教会、公司或自然保护组织)的捐助等,此外,通过适当的森林采伐,也会有收益。
在我们学习考察的各个保护区单位,资金来源均不是政府单一投资,都是多渠道筹资。
5.我们只有一个森林——这是森林教育的主题,也是“近自然”林业的重要容之一。
德国历来重视环境自然教育,政府要求各级林业机构、相关协会及生物圈保护区等都要积极参与环境自然教育,为此,在各个自然保护区设立了专门的自然教育中心。
森林教育是2005年以后新开发的一项环境自然教育活动,其涵是通过森林体验,把人们带到大自然中去,感受森林,认识自然,从而产生热爱森林、热爱自然的感受,并把这种感受传递给所有大众。
为此,在各个林区设立了森林教育中心,主要负责森林公众教育工作,纳入到环境自然教育的畴中。
这也是公园协会的主要任务。
实施森林(自然)教育,主要从小孩开始,由小孩到家庭,再到所有民众。
德国的《自然保护法》规定,小孩在10周岁必须要有一次接受环境自然教育的经历。
学生在校时期要参加环境自然教育活动,还要参与植树活动,挂上写有自己名字的铭牌,建立“学生森林”,并记入个人履历。
环境自然教育中心离城市不能太远,一般不超30-50公里,方便居民出行。
对实施环境自然教育的老师要求很高,要知识和经验丰富,技术熟练,具有音乐和戏剧表演的才能,要有创造性和智慧,能开发有趣味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