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德国崛起的启示内容摘要:大国崛起有赖于综合国力的上升,综合国力(National Power)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和基本资源最重要的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技术实力的综合性指标。
他包括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文教力、外交力、资源力。
近代以来的德国,先后经历统一后的崛起与二战后的复兴与再统一这两个历史转变过程.并崛起成为当今仅次于美、目的第三大强国。
近代以来的中国命运多舛,直到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才迅速提升。
并成为当今世界第四大强国。
尽管中、德之间综合国力差距在不断缩小.但在实现民族复兴与和平崛起过程中,中国要特别正视各方面实力方面与德国的巨大差距,借鉴德国成功崛起的经验,尽快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
关键词:德国历史经济政治军事国防文教地理资源引言2008年8月美国发布的棉十次全球综合国力排名》显示,尽管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超过德国,但综合国力依然不敌美、日、德而位居世界第四。
中国在和平崛起的过程中,德国的发展尤为值得借鉴。
德国在二战之后,政治、经济、科技、国防、文教、外交等多方面都有相当大的进步,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也是发展过程中不断努力创造经营的结果。
当前的中国依然是个发展中国家,与美、日、德等工业化强国还有着很大差距,更何况单纯经济实力的增强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综合国力排名,中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而德国作为一个世界级强国,自1871年以来,德意志民族不仅经历了统一一分裂一再统一的坎坷历史,而且还经历了早期崛起一沦为废墟一民族复兴的曲折道路。
对于近代德国的崛起历程,历史学家曾这样评述道:“德意志,一块盛产诗人和哲人的土地,一个崇尚思辨、拥有渊深文化传统的民族。
他们一度是世界历史的旁观者,却在短短百余年间以雷霆之势闯入历史舞台,将原属地理概念的德国,变为强大的民族实体、工业化强国,称雄世界。
他的成长之路有诸多智慧值得借鉴,纵向比较德国崛起,有利于中国的民族复兴之路,且看德国给我们什么启示。
1德国历史1.1简述公元前境内就居住着日耳曼人,是欧洲的古代民族之一。
公元前5世纪起,以部落集团的形式分布在北海和波罗的海周围的北欧地区。
公元2-3世纪逐渐形成部落。
10世纪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国家。
13世纪中期走向封建割据。
18世纪初奥地利和普鲁士崛起,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组成了德意志邦联,1848年德国各地爆发革命,普鲁士于1866年的“七星期战争”中击败奥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联邦,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
该帝国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因战败而宣告崩溃。
1918年11月德意志建立魏玛共和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在德国1000多年的历史上曾经历过三个帝国,这期间也有一个共和国。
1933年希特勒上台实行独裁统治,于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
战后,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德国分别由美、英、法、苏四国占领,并由四国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德国最高权力。
柏林市也划分成4个占领区。
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
翌年5月23日,合并后的西部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即西德)。
同年10月7日,东部的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东德)。
德国从此正式分裂为两个主权国家。
到了2O 世纪8O年代中后期,在东西方关系逐渐缓和的氛围中,东西德国日益走向统一1.2两次世界大战对德国的影响1.2.1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争史上,拿破仑战争、纳粹第三帝国的侵略战争是以盟军挺进巴黎或直捣柏林,拿破仑沦为阶下囚、战争恶魔希特勒饮弹自杀而结束。
一战后德国失败的结局则有些特别,它是在德国军事当局感到胜利无望,主动向美国要求举行停战谈判,在美国居间调解下,以德国投降,与协约国签订停战协定的方式结束的。
一战之后德国签订的《凡尔赛条约》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德国,从而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国失去了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德国被解除武装,德国的陆军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不准拥有空军。
德国虽然在一战中最后战败,但德国的元气并未受到过大的伤害,工业体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国本土并未受到战火的波及,而且《凡尔赛条约》过多考虑战胜国的利益分配,完全没有考虑战败国自身的利益,加上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给德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的屈辱,使得德国国民对强加给他们的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和反感情绪,引发了德国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
骄傲的日耳曼民族为了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桎梏,各派政治势力、各种政治思想在德国你争我夺,显得尤为激烈,这为德国成为一次新的大战提供了条件。
结果德国在希特勒的纳粹党的领导下,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1.2.2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战败,根据波茨坦会议(Potsdam Conference)中英、美、法、苏四国的协议,决定在德国战败后将其一分为四分别由四个战胜国占领,并且合组一个最高管理单位盟国管制理事会(Allied Control Council,ACC)来治理德国事务。
但由于理念上的差异,在战后以美国为主的西方阵营与以苏联为主的共产阵营逐渐疏远,导致1948年东西德分离,相对于英美法占领区所组成的西德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东德则是加入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组织--华约组织,并于1990年10月3日再次统一。
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扶持下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空前发展的情况下,进入了高速发展和空前繁荣的“黄金时期”。
德国在此时迅速崛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强国,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1.2.2.1德国对二战的处理二战后,联邦德国开始陆续向遭受德国法西斯迫害的受害者及其遗属支付巨额赔款,教育部门则将法西斯暴行列为历史教科书的中心内容,强调“关键的任务是教育下一代”,要“将防止历史悲剧重演的职责视为己任”。
1970年冬,刚刚上任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来到了波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二战中,波兰有250万犹太人在集中营里饱经痛苦、绝望的折磨,最终无助地死去。
勃兰特在全世界的注视下,他跪倒在纪念碑前为德国曾经带给犹太人民的痛苦跪下了。
勇于承担历史责任的德国,希望能得世界人民的宽恕,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弥补曾经给世界带来的痛苦,这个民族身上所有的深沉和反思精神给所有二战的受害者精神上的补偿,对历史和事实的尊重,这样虔诚赎罪的态度体现了一个民族高尚的灵魂,也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同时也使得德国迅速回到了世界舞台。
1.3德国的分裂与统一德国作为一个地理单元在历史上曾经几经分裂,最近的一次分裂是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末,当时德国分裂为东德和西德,于1990年10月3日再次统一。
历史上的多次分裂给德国人民的身体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和痛苦,带来了一个民族的飘离感,但是德国的多次分裂也使得德国人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统一。
一个国家的发展依赖于完整的国家,四分五裂的国家阻碍经济的发展,也使得在国际上地位受到影响,一个民族在世界的地位必须要依赖强大的国家做后盾,总是德国是最初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之一,但是手握科学技术,没有良好的环境提供条件,资本主义经济也难以快速发展。
因此,在1990年最后一次分裂后的统一带来了德国经济上的繁荣,二战后,德国在世界迅速崛起是建立在和谐稳定的国内关系的基础上的。
德意志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其形成民族国家的进程充满艰辛。
17世纪三十年战争后,德意志分裂状态进一步加剧,其领土上存在着300多个大小邦国,1000多个帝国骑士领,几十个帝国自由市,它们各自为政,“各邦诸侯,无论其邦土大小如何都一样地创立自己统治范围内的专制主义政权“[12j。
面对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大诗人席勒满怀悲愤地拷问着:“德意志,你在哪单?我找不到那个地方!“文人骚客、政治精英都在问着相同的问题。
18世纪中叶后,当邻近的英、法两国开始rL业革命而成为世界强国时,德国却仍在为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而努力。
1848年革命后,迅速崛起的普鲁士,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领导下,扛起了民族统一的大旗。
通过对丹麦、奥地利及法国的三次战争,普鲁士终于用“铁和血”的手段,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
统一之后的德国,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机,在短短的40余年时间内,完成了经济起飞与国家崛起。
2地理情况德国位于欧洲中部,东邻波兰、捷克,南接奥地利、瑞士,西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与丹麦相连并邻北海和波罗的海与北欧国家隔海相望,是欧洲西部邻国最多的国家。
边境线全长3758公里,海岸线1333千米,全国总面积为357 020平方公里。
地势北低南高。
南部为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地,在德国与奥地利边境上的楚格峰海拔2963米,为全国最高峰。
中部为中德高地,由山岭、高原、盆地和河谷平原相间组成。
北部为北德平原,沿岸低地多沙丘、滩地、沼泽、湖。
主要河流有莱茵河(流经境内865公里)、易北河、威悉河、奥得河、多瑙河。
较大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阿莫尔湖、里次湖,运河沟通各河,交织如网,航运繁忙。
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等。
属温带气候,西北部海洋性气候较明显,往东、南部逐渐向大陆性气候过渡平均气温1月—5~0摄氏度,7月14~19摄氏度,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
行政区划分为联邦、州、地区三级,共有16个州、13552个乡镇,14808个地区。
德国是一个富有魅力的旅游之国。
它为旅游者提供了罕有的丰富多彩的值得游览的城市与风光;吸引着人们来了解漫长而丰富的历史以及现代生活的各种形式。
引人入胜的旅游目的地比比皆是。
在北海和波罗的海岸边和岛屿上,海洋性气候温和宜人。
荷尔斯泰因和梅克伦堡的多湖平原使人流连忘返。
中等山脉地区和阿尔卑斯山是徒步旅游者涉足为快的目的地。
莱茵河、美因河、摩泽尔河、内卡河、多瑙河、易北河以及萨勒河的河谷充满了浪漫色彩。
远离交通干线的大约100多条旅游之路,例如“德国童话之路”、“浪漫之路”或“德国葡萄园之路”,揭示了古代的文化风光,使人更加接近自然景色、田园诗般的古老城市和村庄。
这也使得德国的第三产业十分的发达,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化。
这为德国的崛起提供了天时地利的条件。
3政治和外交概况3.1政治体制《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规定,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外交、国防、货币、海关、航空、邮电属联邦管辖。
国家政体为议会共和制。
联邦总统为国家元首。
议会由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组成。
联邦议院行使立法权,监督法律的执行,选举联邦总理,参与选举联邦总统和监督联邦政府的工作等。
联邦议院选举通常每四年举行一次,在选举中获胜的政党或政党联盟将拥有组阁权。
德国实行两票制选举制度。
德国的政党有:德国社会民主党、绿党、基民盟、基督教社会联盟、自由民主党、民主社会主义党、德国共产党、共和党等.3.2外交政策德国认为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使国际投资、资金和信息流密切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