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宪法学 潘伟杰

宪法学 潘伟杰


二、宪法的特征
• (一)不同点
第一,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 问题。 第二,在法律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 它包含着这样的含义:宪法是制定普通 法律的依据;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 会团一)不同点
第三,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 律更加严格。 • 我国宪法第64条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 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 多数通过。”
第二,人民主权原则的意义
首先,完成了现代国家合法性基础论证。
其次,奠定了公共权力和平转移的精神。
二、代议民主原则
第一,代议民主原则的提出
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的争论。 从西方社会开始,代议民主制成为现代 宪法的基本原则。一方面体现国家权力 由人民最终控制,另一方面提供人民参 与国家的途径。
二、代议民主原则
宪法一词发生质的飞跃,始于17、18世纪欧 洲人文主义思潮产生巨大影响以后,特别是随着 近代资产阶级的不断发展,近现代意义的宪法才 最终形成。 三R运动对现代制度及其思想的解释对现代宪法概念的 确立具有重要意义。 三R:Renaissance Ferment (人) Religion Revolution (平等) Reception of Roman Law (权利)
一、现代宪法的产生
(一)英国宪法的产生 英国宪法是现代宪法的发源地,被称 为最早实现宪政的国家。但是英国是以 不成文宪法的形式揭开人类社会立宪序 幕的。
一、现代宪法的产生
(二)美国宪法的产生 美国宪法是现代成文宪法的发源地,经历 了从《独立宣言》(被马克思誉为现代世界第 一部具有人权宣言性质的宪法性文献)到《邦 联条例》再到美国联邦宪法的过程。1787年制 定,1789年生效,由一个序言和7条正文组成。 自1791年以来已经有27条宪法修正案。确立了 三权分立、联邦制、代议民主等宪政制度的基 本原则和基本框架。
宪法的原则,是现代宪法所蕴涵的精神的体现。 宪法的原则,引领着现代宪法的制度安排和发展 历程。
一、人民主权原则
第一,人民主权原则的提出 西方:天赋人权——人赋人权——人 民主权的过程。 人民主权原则是解释现代国家的合法 性基础的,由西方率先提出,并进而为 人类社会广泛接受的一个原则。
一、人民主权原则
四、宪法的分类
(二)实质层面的分类 1、根据制度属性分类 第一,资本主义类型的宪法。 第二,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四、宪法的分类
(二)实质层面的分类 2、根据内容分类 第一,现实的宪法。 第二,虚幻的宪法。
第二章 宪法的发展
宪法的出现,是现代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制度安排,是伴 随着英国资产阶级公民而出现,并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中 得到提升和洗礼,从而在内容和形式上逐渐成型的一种崭新的法律 现象。 宪法的发展,是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反映。随着现代社会经 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变化,宪法必然经历着制度变迁的 过程。
三、现代宪法在中国的产生
(一)现代宪法在中国的产生
鸦片战争宣告了中国社会传统制度安排的合法性危 机。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后颁布资产阶级临时约法; 军阀统治和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使现代宪法的精神始 终无法实现; 新中国的成立为现代宪法的成熟提供了社会基础, 虽然也曾走过弯路。
四、法治原则
第二,法治原则的意义
首先,法治原则提供了政府权力有限 性的外部机制。
其次,法治原则提供了公共权力运作 的有效形态。
第四章 宪法与宪政
宪政,是现代宪法的价值追求和制度安 排的体现。 宪法,是现代宪政赖以实现的制度基础。
一、宪政的概念
尽管近现代意义的宪政有多种涵义, 但我们可以将其归结为两类:
三、权力制约原则
第二,权力制约原则的意义
首先,权力制约原则提供了现代立宪 政府权力有限性的实现形式。(内部机 制)
其次,权力制约原则提升了现代立宪 政府的权力有效性。
四、法治原则
第一,法治原则的提出 法治作为一个概念早在古希腊文明中就已经 出现。 柏拉图:一人之治与法律之治的问题。 亚里斯多德:法治的含义是普遍的法为普遍 的人遵守;守法之法必须是良法。 现代宪法确立后,法治原则就成为宪法所坚 持的基本原则。
四、现代宪法在中国的发展
(二)1982年宪法的修改 1982年宪法的颁布和修改使中国社会 改革开放的重要制度保证。经历了1988 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四次修改 共31条宪法修正案。
四、现代宪法在中国的发展
1988年宪法修正案(2条)的重点内容: 第一,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 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 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第二,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 定转让。
第一,从民主政治的角度来解释宪
三、宪法的本质
• (一)宪法是民主政治的法律化
列宁:宪法是写满人民权利的一张纸
三、宪法的本质
(二)宪法是现代社会阶级力量对比的体现
马克思:宪法是法律的法律
四、宪法的分类
(一)形式层面的分类 1、根据表现形式分类 第一,成文宪法。比如美国宪法、 中国宪法。现代国家的宪法绝大多数属 于成文宪法。优点:稳定、规范。 第二,不成文宪法。比如英国宪法、 新西兰宪法。优点:灵活、开放。
(二)古代西方宪法的词义
在西方,“宪法”在英文中为constitution ,是由拉丁语 constitutio发展而来。在古代西方,“宪法”一词也是在多 重意义上使用: 一是指有关规定城邦组织与权限的法律。 二是指皇帝的诏书,谕旨,以区别于市民会议制 的普通法规。 三是指有关确认教会、封建主以及城市行会的特 权,以及它们与国王等的相关的法律。
一、现代宪法的产生
(三)法国宪法的产生 法国宪法是欧洲大陆第一部成文宪 法。自1791年颁布第一部成文宪法始自 1958年法国共出现了11部宪法。被称为 现代宪法的试验场。
一、现代宪法的产生
(四)现代宪法产生的社会基础(条件) 现代宪法的出现不是偶然现象,当然率 先在西方社会出现同样不是法律制度变 迁的偶然。宪法的产生需要一定的社会 基础。 第一,商品经济的发育和市场制度的生 成是现代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
四、现代宪法在中国的发展
1993年宪法修正案(9条)的重点内容: 第一,明确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 第二,把富强、民主和文明作为社会发 展的战略目标; 第三,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 第四,承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四、现代宪法在中国的发展
1999年宪法修正案(6条)的重点内容: 第一,补充邓小平理论作为国家指导思想; 第二,明确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三,强调实行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四,承认非公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 要组成部分; 第五,转变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第六,将反革命罪修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罪。
第二,代议民主原则的意义
首先,代议民主原则提供了现代立宪 政府的实现形式。
其次,代议民主原则表明了现代立宪 制度的权力有限性。
三、权力制约原则
第一,权力制约原则的提出 洛克的权力制约思想:立法权、行政权与对 外权的分立实现制约。 孟德斯鸠的权力制约思想:立法权、行政权 与司法权的分立和制衡实现制约。 托克维尔的权力制约思想:中央与地方分权 实现制约。
一、现代宪法的产生
(四)现代宪法产生的社会基础(条件) 第二,民主政治的蕴育和有限政府的确 立是现代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 第三,法律文化的变革和权利观念的成 熟以及科学的进步是现代宪法产生的精 神基础。
二、现代宪法的发展趋势
现代西方社会的经济危机(贫富分化)、 政治危机(合法性危机)以及精神危机 (个人主义的危机)以及后发国家的独 立运动(反殖民化)推动了现代宪法的 发展。 究其发展趋势而言,主要体现在四个方 面:
三、现代宪法在中国的产生
(二)现代宪法在中国产生需解决的问 题 第一,要不要接受西方宪法所蕴涵的 一般价值;(民主、人权和法治) 第二,如何评价社会主义宪法与资本主 义宪法的区别; 第三,如何估价党的治国理政与法治的 关系。
四、现代宪法在中国的发展
(一)新中国颁布的宪法 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 法以及1982年宪法。 不包括具有临时宪法意义的共同纲领。
复旦大学法学院 宪法学
主讲人:潘伟杰
教 学 提 纲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导论 制度 实施
第一讲 导论
第一章 宪法的概念
第二章 宪法的发展 第三章 宪法的原则
第四章 宪法与宪政
第一章 宪法的概念
宪法的发明,是人类曾有过的成就中影响最为 深远的一种成就——比火的发明和火药的发明影响 更为深远,因为在所有这些成就中,是宪法最大限 度地将人类命运交到了人类自己手中。
四、现代宪法在中国的发展
2004年宪法修正案(14条)的重点内容: 第一,把政治文明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 第二,强调国家尊重和维护人权; 第三,增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国家的 指导思想; 第四,承认私有财产权,并规定了政府征用和 依法补偿的原则; 第五,强调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第三章 宪法的原则
二、现代宪法的发展趋势
(三)宪法的权威越来越受到制度的保
障。 自1803年美国(马伯里诉麦迪逊案) 确立违宪审查制度以来,现代国家纷纷 以不同的方式建立制度以保障宪法权威 的实现。 主要方式有:普通法院审查制度、宪 法委员会审查制度以及宪法法院审查制 度。
二、现代宪法的发展趋势
(四)宪法发展的国际化趋势进一步扩 大。 宪法成为现代文明的普遍性制度安排, 同时民族国家建的和平成为现代诸民族 国家普遍予以承认的基本内容。
一、宪法词义的演变
语言是代表对象的符号,但某一具体语词一 旦被用来描述具体对象之后,被描述的对象并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