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国家性质
一、阶级性质
1.国家性质的内涵
(1)概念
国家性质就是国家的本质。
国家性质是国家制度的核心,它决定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是组织和管理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本依据。
(2)决定国家性质的因素
①国家政权的阶级本质,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包括两个方面:
a.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也就是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这是决定国家性质的最主要的因素。
b.统治阶级内部各阶级、阶层之间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
②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国家性质从根本上说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③社会的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的内容决定着一个国家活动的方向,对国家政策的制定起着巨大的作用,对国家性质的确定有着很大的影响。
2.国家阶级性质与宪法
(1)对国家阶级性质的规定是宪法的重要内容
无论是资本主义宪法还是社会主义宪法,对国家性质的规定都是宪法的重要内容。
这是由国家性质的重要性和宪法的根本法地位决定的。
(2)世界各国宪法对国家阶级性质的规定
①新中国成立后历部宪法对国家性质的规定
我国宪法在宪法序言或总纲中确认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②西方国家宪法的规定。
西方国家宪法多用“国民”、“国家主权属于人民”之类词句以抽象的“人民主权”原则来表明它们的阶级性质。
③针对两种不同性质的宪法对国家阶级性质的不同界定,有学者指出,这些规定具有如下特点:西方国家宪法的规定与实际相脱节,而社会主义国家宪法的规定表现了原则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3.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家性质
(1)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无产阶级专政,原因如下:
①两者的领导阶级都是工人阶级;
②无产阶级专政和人民民主专政一样,都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③无产阶级专政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职能是保卫社会主义制度,维护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组织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对外职能方面,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
④在历史使命方面,两者都担负消灭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任务。
(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特点
①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历史阶段,它不仅要承担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还要担负民主革命的任务。
②人民民主专政有着广泛的阶级基础,参加国家政权和社会事务管理的不仅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还有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③从人民民主专政的对象看,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对象是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
(3)我国宪法对国家阶级性质的规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4.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结构
(1)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
①工人阶级领导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根本标志。
②工人阶级成为我国的领导阶级是由它的阶级本质和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工人阶级是近代机器工业的产物,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代表着社会前进的方向。
③以前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只是简单地、形式化地体现在宪法中,体现在所有制中。
只有当工人真正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才能真正成为自身的主人,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落实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
(2)工农联盟是我国政权的阶级基础
工农联盟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基础,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最高原则,工农联盟是使国家政策和法律得以贯彻和执行的可靠保证。
(3)知识分子是国家的依靠力量
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知识分子是脑力劳动者,是我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亦是建设我国政治文明的一支重要力量。
(4)爱国统一战线扩大国家政权的社会基础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通过爱国统一战线,可以实现广泛团结、凝聚人心,,这是完成新时期总任务的根本保证。
为加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要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巩固和发展党同爱国各界的统一战线,认真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工作,认真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团结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以及一切热爱中华民族的人们。
②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实行最广泛的团结,只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不论哪一个阶级、阶层,哪一个党派,哪一个人都要团结。
团结越广泛,对我们越有利。
③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两个方面的联盟。
一是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
二是以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
二、经济制度
1.经济制度与宪法
(1)经济制度的概念
①经济制度是指通过宪法、法律对一国经济基础的确认与调整而形成的制度总和。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经济制度的核心,它决定着经济制度的其他方面,是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体现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主体地位和他们之间的平等、互助合作关系,并且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社会产品的各项制度的总和。
③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a.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b.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c.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经济制度与宪法
宪法与经济制度有着紧密的联系,经济制度是宪法的基础,而宪法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确认和保护有利于主权者的经济制度。
①经济制度是宪法赖以生存的基础。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生存是宪法生存的经济基础。
②宪法对经济制度的规范。
宪法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对经济制度的规范保护有利于主权者的经济制度。
2.我国宪法确立的经济制度
(1)所有制形式
①社会主义公有制,即生产资料属于全体人民或者劳动者集体所有的形式。
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主要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社会主义公有制包括:
a.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即指由代表人民利益的国家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所有制形式。
b.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即由集体单位内的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
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非公有制经济
a.劳动者个体经济。
是指城乡劳动者个人占有少量生产资料和产品,从事不剥削他人的个体劳动,收益归己的经济形式。
其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生产资料和产品归个体劳动者所有;
第二,以个体劳动为基础;
第三,劳动所得归个体劳动者支配。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是必要的和有益的。
它具有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不可代替的作用:
第一,公有制经济资金有限,不可能兴办一切事业,需要个体经济协助;
第二,个体经济具有点多、面广、小型多样、经营灵活的特点,可以弥补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不足,发展生产,增加财富,活跃市场,方便群众;
第三,个体经济的存在有利于广开就业门路。
b.私营经济。
是指以雇工经营为特征、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经济形式。
在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前提下,允许私营经济适当发展,不会损害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
对于包括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国家的政策是:“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进行监督和管理。
”
c.外商投资企业。
即依据宪法规定,在无损于我国主权和经济独立的前提下,经我国政府批准而兴办的企业。
其分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境内登记设立,是中国的企业或者法人,受我国法律管辖,(2)经济发展目的及其实现途径
①目的
宪法设定经济制度的目的在于保障和促进经济发展,从而逐步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同时国家合理安排积累和消费,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
②途径
a.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和技术水平。
b.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
c.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实行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责任制,改进劳动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