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特色课程设置

音乐特色课程设置

音乐特色课程设置一、音乐艺术特色课程设置的必要性1、培养音乐艺术人才,为高等艺术院校输送人才,也为学生拓宽考试渠道,开辟升学路子的需要。

高等院校招收音乐艺术专业的特长学生,必须加试考查音乐艺术特长。

音乐特色课程的设置,保证了音乐艺术教育的实施,使之严格按照要求科学地进行训练,提高音乐素质,提高专业水平。

2、建设音乐艺术特色学校的需要。

建设音乐特色学校,培养特长生,实现特色教育,就必须落实到课程上。

有了设置科学的课程,才能保证特色学校的顺利有效的进行。

3、弘扬民族文化,推广民歌艺术的需要。

音乐艺术特色课程的设置,确保民歌艺术特色教育的实施,为培养音乐艺术人才提供保证,为弘扬民族文化做贡献。

早在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就明确指出:“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由此看出,国家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

有条件的学校创建音乐艺术特色学校,设置音乐艺术特色课程,将音乐特色课程设置纳入教学科研工作中、就能在教学和科研体系中建立音乐学习、传播、研究和创新的架构与平台,发挥学校教学、科研的职能和优势就能积极实施民族优秀文化的广泛传承、深入研究和不断创新。

二、音乐特色课程的资源开发利用。

(一)、结合学校特色,大力开发校园音乐资源。

校本课程开发与创建特色学校是相辅相成的。

学校要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就必须在课程开发上下功夫,要有体现音乐特色的课程设置。

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实际上就是在构建学校自身的特色,而课程的编制反过来也应根据学校自己的性质、需要、特点和条件进行。

开展特色教育,要遵循“合格+特色”的学生培养模式。

合格就是按照高考要求,培养高等院校音乐艺术类招生合格的人才。

特色,就是要培养学生在音乐专业中有特长,有一门强项。

根据音乐高考纲要,开设相应的试唱课、器乐课、乐理课,利用校园橱窗、黑板报、广播、校园电视,展示音乐专业班学生的演出,举行音乐会,开展各种音乐比赛,如校园歌手大奖赛、革命歌曲大奖赛。

促进校园音乐资源的利用,培养学生音乐专业特长。

(二)、结合学生实际,挖掘学生自身资源学生的学习渠道是多方面的,他们联系着一个庞大的社会资源。

学生的学习经验来自他们的家庭生活,来自他们与其他孩子的游戏与交往,来自他们与社区环境、及文化的体验与影响,他们往往会把这些渠道获得的知识带到课堂上,通过合作学习把教材、教师、学生三方面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增大教育的信息量,丰富教学容。

这些经验与经历,都是教学中宝贵的资源。

教师应针对不同特点,善于挖掘学生的智慧和学习性,为教学所用,使教学更生动更有效的开展。

学生家庭中往往也有不少音乐课堂教学中可利用的资源。

另外,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对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它能直接而强烈的影响人的情感,触及人心灵深处。

音乐特色课程课程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教育。

(三)、结合地方特色,收集当地民间娱乐活动民歌民谣等资源校外课程资源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优秀的特色的地方资源作为开发校本课程的素材,既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也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1.民歌民谣《十送红军》《采红菱》《回娘家》等这些民歌歌谣都是非常喜爱的歌曲,当地也有许多群众喜爱的,广泛流传的民歌民谣,教师可选取比较短小、精悍、易唱易记、积极向上的民歌编辑进教材,学生学起来一定非常有兴趣。

2.民间娱乐活动采茶戏,历史悠久,让人心动,让人难以忘怀!采茶戏是一种广泛流行的戏曲种类。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涵以及艺术特色,是流行于、、、、、、等省区的一种戏曲类别。

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唱腔又多民歌风味,颇受群众喜爱。

如《补皮鞋》、《试妻》等戏,情节都比较简单,而且都撷采日常的生活琐事入戏,但是靠其幽默的语言,调侃人生的态度,丰富多彩的唱腔和载歌载舞的表演来使观众捧腹,紧紧地抓住了观众,生活情趣很浓。

如:《大劝夫》本来是一对穷夫妻的辛酸史,可是却以喜剧来进行调侃;《满妹贺喜》是老夫少妻与呆汉俊妻的两对婚姻悲剧,亦以喜剧的手法进行表演,这正反映了赣南劳动人民充满乐观的生活态度。

学校适量安排这种地方特色课和课外实践活动,把当地民间娱乐活动和民歌民谣引进校园,通过“结合方言,结合媒体,结合教材,结合表演,结合欣赏,结合比赛,结合提高”的教学,这样不仅可以使孩子们在优美的民间音乐中,增进对民族地方音乐文化的了解,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还提高了他们在音乐方面的综合能力,也为继承和发扬民族地方音乐文化奠定了感情基础。

三、音乐特色课程设置的容与结构音乐特色教学,其实大多是冠以音乐之名,以偏概全罢了。

不过是以音乐艺术为主,还包括舞蹈,播音,表演等其他艺术课程,这个因学校人力资源和办学条件来定。

音乐学舞蹈学表演艺术合理设置,一般是要依据音乐艺术高考专业考试要求开设课程。

音乐特色课程容,从省高等院校招生艺术类专业统考的情况来看,我们中小学,尤其是高级中学的音乐艺术类特色课程容安排大致与高考一样。

艺术类专业统考分为四大类别:1.美术与设计学类,2.音乐学类【音乐学、音乐表演(声乐)、音乐表演(器乐)】,3.舞蹈学类(舞蹈学、体育舞蹈、健美操),4.戏剧与影视学类【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表演(空中乘务)】。

其中2、3、4类都对音乐艺术类课程设置具有指导意义。

2014高等院校招生艺术类省统考专业中.: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体育舞蹈、健美操、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表演(空中乘务)等。

都是音乐特色课程设置的容。

音乐艺术特色课程,依据高等院校艺术类招生考试科目,一般设置这些课程;《声乐》、《器乐》、《乐理、练耳与音乐常识》、《视唱、模唱》、《舞蹈表演、基本功测试、动作模仿》、《基本形态、综合素质、专项技术、成套动作》。

《省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艺术类专业统一考试大纲》与2014年考试大纲相比,主要变化是在容上对舞蹈学专业考生,取消《视唱模唱》科目考试,《乐理、练耳与音乐常识》使用乙卷,而音乐学、音乐表演专业考生使用《乐理、练耳与音乐常识》(甲卷)。

甲卷分值为120分,乙卷分值为100分。

(见《关于对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艺术类专业统考舞蹈学专业考试大纲进行微调的公告》,2014年11月10日省教育考试院公布)音乐学、音乐表演专业兼报舞蹈学专业的考生还必须参加《乐理、练耳与音乐常识》(乙卷)的考试;舞蹈学专业兼报音乐学、音乐表演专业的考生还必须参加《乐理、练耳与音乐常识》(甲卷)的考试。

课程结构上是理论基础+专业特长。

基础课安排大课,所有音乐艺术类学生在一起上,其他专业课程根据高考需要设置,学生按照自己的特长和高考需要走班参加培训。

课时是在国家统一的标准基础上加上校本课程时间,每周在七到八节,课程安排比较集中,一般是集中在两个下午或上午。

四、音乐类特色课程设置基本条件:1、必须有实施特长课程的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老师的某项音乐才能是进行音乐特色教学的首要条件,必须是有这么个团队,有特长,有敬业、创新精神。

其二是要有音乐特色教学场地,不能影响别的班级教学。

2、课程设置在容上必须是独特的,至少是在本地区独一无二的。

特色课程设置,要有独特的色彩和风格,特色课程在设置容上就要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表现。

3、特色课程要充分引进地方音乐文化,设置民歌和地方戏曲课程容。

民歌最具有地方特色,既可以弘扬地方音乐艺术文化,让学生学习音乐艺术的同时传承了地方音乐艺术,而且是掌握了特长,对升学来说也是独一无二的专业特长。

4、要有音乐特长课程设置。

比如某项乐器“笛子”“二胡”或者其他乐器专项,或者其他音乐表演特长课,比如歌唱、舞蹈。

音乐教学虽然形成特色教学,但没有特长也不够,尤其是课程设置,要安排好特长教学。

五、中小学要设置民族音乐艺术课程音乐特色课程设置,要重视地方传统音乐艺术和民族音乐文化课程的确定,特色课程也要课程特色。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的、地方的,才有特色。

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发展历程,正如同志提出的“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从长远、未来的眼光来看,这些学习民族音乐的学生们从学校走向社会,对民族文化、音乐的执著与热爱,注定了会成为热爱自己国家、热爱自己民族的国家栋梁和希望。

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还将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影响着周围的人,影响着自己的下一代。

无形中他们将会成为传播、弘扬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主力军。

记住那句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一)、民族音乐在艺术教育中的意义有句话“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我国民族音乐作为中华民族母语文化的一部分,以其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方式更为直接地表现了民族思想情感和民族精神。

就艺术教育而言,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应该摆在重要的位置。

但是实际状况并非如此,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大多数学校在管乐团、交响乐团、合唱团投入的较多,在招生政策上对学习西洋乐器、声乐的艺术特长生给予优待,各种演出机会也是倾向于西洋乐器、声乐和流行音乐。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相当一部分学校对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使那些热爱民族音乐、具有民族乐器演奏技能的学生受到冷落,民族音乐受到轻视。

民族音乐文化是我们的血亲,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用民族音乐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讴歌民族精神,用民族乐器诉说人民的心声。

民族音乐正是有着它最本质的民族性,所以是其他外来音乐所不能取代的。

艺术教育承载着继承与发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二)、民族音乐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民族音乐是以独具魅力的特征来表现民族精神的智慧。

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对中小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历史悠长的五千年中华民族文化长河中,广大的劳动人民以其卓越的聪明才智创造了许多不朽的音乐作品和民族乐器,用他们独具特色的表现手段与乡情韵味中,倾诉他们丰富的心情感,“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从古琴曲《流水》到二胡曲《二泉映月》、《江河水》,从琵琶曲《十面埋伏》到古筝曲《渔舟唱晚》、《战台风》等等无一不体现着时代特征和作者的思想。

我国是个多种民族、多种文化的国家,每个民族地区都有他的音乐风格和特征——高原地区的豪放高亢、江南水乡的细腻委婉、黄土高坡的悠扬多情、音乐的清幽缠绵、东北民歌的热情泼辣风趣……,正是这些根植于民族文化沃土的民歌、音乐,丰富了我们的文化和生活,加强了各民族地区之间的了解和团结,加深了对祖国的感情。

民族音乐用它特有的魅力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真、善、美的赞美;对黑暗、压迫、丑恶的反抗;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春节序曲》、《花好月圆》、《瑶族舞曲》、《火把节之夜》《长城随想曲》、《春天的故事》……以更具时代感的民族音乐语言,从更为广泛的角度展现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人民幸福多彩的生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