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科综合试卷分析
灵活性与可选择性
我国基础教育总体培养目标:
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 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 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 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 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 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 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康的 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德国、法国:至今沿用“教学大纲”,但 内涵变化大(“教与学的内容纲要”,变为 “学生学习结果纲要”)
一、形式结构的演进,显示地理 课程的继承性与发展性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课程标准”替代 “教学大纲”的意义:
课程价值取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 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用哪一个名 称更合适?
国际上尚无统一的认识,主要根据各国家 的教育传统与理论背景而定,不在于名称而在 于实质上的演进与发展
一、形式结构的演进,显示地理 课程的继承性与发展性
美国:1994年正式颁布的《国家地理标准 ――生活化的地理》( Geography for Life: National Geography Standards 1994 )中, 制定了教学内容、地理技能及地理科学观念等 方面的基本标准
二、内容结构的处理流程,体现层次性、 灵活性与可选择性
处理流程:
理念与目标
策略与方法
操作及技术手段
二、内容结构的处理流程,体现层次性、 灵活性与可选择性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地理课程目标为 总体培养目标服务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强调“学生的发展为本”
二、内容结构的处理流程,体现层次性、
新一轮课程与教学改革背景
二、地理课程改革“难”在哪里
• 学科性质决定 • 3类4种《课程标准》 • 综合课程:
联合式(各占一块)、配合式(单科为主,多科配合)、 融合式 • 4种课程组合模式:
全分科 6门 全综合 《科学》+《历史与社会》 《科学》+政、史、地(地图与区域人文地理) 《历史与社会》+理、化、生、自然地理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 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 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001.6)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部全国性的初中 地理课程标准
4.课程实施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 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 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课程评价 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 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 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课程管理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 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本次课改 的六大具体目标
1.课程功能 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 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 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 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课程结构 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 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 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 改变繁、难、偏、旧和偏重 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 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 习兴趣与经验,精选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终身 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课程标准”在我国并不是新名称 1904年(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颁布《奏 定学堂章程》,首次规定在全国中、小学普遍 施行包括地理在内的课程方案,是课程标准的 雏形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公布《普通教 育暂行课程标准》,将“课程标准”作为国家 制定的学校教学指导文件
一、形式结构的演进,显示地理 课程的继承性与发展性
二、内容结构的处理流程,体现层次性、 灵活性与可选择性
初中地理课程目标定位: 通过7—9年级地理课程的实施,学生能够
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 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 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 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 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 发展观念
以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结构体系, 丰富的学科内涵,呈现给广大师生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内容与结构研究
一、形式结构的演进,显示地理课程的 继承性与发展性
二、内容结构的处理流程,体现层次 性、灵活性与可选择性
三、文本结构中,内容陈述的创新性与 亲和性
一、形式结构的演进,显示地理 课程的继承性与发展性
二、内容结构的处理流程,体现层次性、 灵活性与可选择性
(二)科学决策,变革“地方志式”的课程内容
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回应,新课标在“内容标 准”制订的策略上,重点突出“学习有用的地理” (即“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课程 新理念,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完备性和学科知识系统 性
一、形式结构的演进,显示地理 课程的继承性与发展性
台湾地区,一直沿用《地理课程标准》,近 50多年来先后作过6次修订
香港地区,《 中学课程纲要 • 地理科 》( 课 程发展议会编订 ),香港特区政府教育署建议 学校采用。
在祖国内地,由上海率先推出初中《地理课 程标准》( 1991年 )
一、形式结构的演进,显示地理 课程的继承性与发展性
1950年,教育部拟订《 小学地理课程暂行 标准 (草案) 》
1956年,在学苏联背景下,《地理教学大 纲(草案)》替代“地理课程标准”
现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 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华人民共种原因,《地理教学大纲》一直处于 “试行”、“试用”阶段,至今未被“扶正”